首页 理论教育 重塑君子,揭开盗贼身份

重塑君子,揭开盗贼身份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特别是《老子》一书,近来被指责为“铸成变态人格”的“诲阴诲伪之作”,老子也被加上了“厚黑学第一教主”的恶名。《庄子》奋笔直言“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正是继承并发挥了老子的思想。先秦以降,历朝历代鞭辟入里的批判精神,无不受到《老子》思想的滋养,鲁迅先生也不例外。《老子》一书是中国批判精神的滥觞,没有这种深入骨髓的批判精神,我们就无从发现“文化”的异化和人格的扭曲;《老子》一书更是戳穿“厚黑”的利器。

重塑君子,揭开盗贼身份

倘若丢掉了这样的“玄鉴”,我们就不知道什么是罪恶,什么是虚伪。

偷东西的人是贼,还是被偷的东西是贼?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可是这样简单的逻辑在很多好辩之士的笔下常常被颠倒过来。特别是《老子》一书,近来被指责为“铸成变态人格”的“诲阴诲伪之作”,老子也被加上了“厚黑学第一教主”的恶名。[1]这种看法是颇有代表性的。

鲁迅先生说:“自称盗贼的无须防,得其反,倒是好人;自称正人君子的必须防,得其反,则是盗贼。”[2]

“得其反”的时候,“正人君子”不仅是盗贼,而且是更加阴险狡诈的盗贼。《老子》说:“夫礼者,忠信只薄而乱之首也”“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混乱,有忠臣”。道德说教最炽烈的时候,也是社会风气最糟糕的时候。《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轻率树立各种榜样,无非使居心叵测的钻营之辈多了一种欺世盗名的工具,使本来就善良憨厚的人们多了一个枷锁而已。正如《庄子·胠箧》所言:“为之斗斟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为之符玺以信之,则并与符玺而窃之;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

《老子》正是洞察到了各种“仁义”道德的虚伪和祸害,才大声疾呼“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如何才能使盗贼销声匿迹呢?作为统治者,就要摈弃自作聪明,以各种伪善的手段和冠冕堂皇的理由来鱼肉百姓的恶劣行为。《庄子》奋笔直言“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正是继承并发挥了老子的思想。先秦以降,历朝历代鞭辟入里的批判精神,无不受到《老子》思想的滋养,鲁迅先生也不例外

中国文化倘若没有这样深刻的批判精神,就很难革故鼎新,遑论复兴与发展。

更何况,《老子》“无为”的思想是典型的“不干涉主义”,于社会、于人生皆是受用无穷的智慧。又如何可以说“翻开《老子》,随随便便都可以找到这种教人假装正人君子的言论”。

臧克家先生在纪念鲁迅先生的诗作《有的人》中这样写道:“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人民真正记住那些“俯首甘为孺子牛”,死后骨灰撒大海的伟人。这就是《老子》所说的“死而不亡者寿”,“功成而弗居。夫为弗居,是以不去”。并不是为了“不去”而“不居功”,而是因为其“不居功”而“不去”。正所谓“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难道不是他的无私而成就了他自己吗?如果连这样的“有私”也不能容忍,那么,又有什么可以称得上是“公”呢?(www.xing528.com)

种种假公济私的行为,其罪在“公”,还是在“假公”呢?

有人说“无私”太难了,真正“无私”的有几个?殊不知正是由于“无私”的思想,才能比照出种种“有私”的行为。“无私”“公正”等等社会理想就像一面镜子,时时反照着我们的社会,用《老子》的话来说就是“玄鉴”。倘若丢掉了这样的“玄鉴”,我们就不知道什么是罪恶,什么是虚伪。

正因为“无私”的重要,才屡屡被盗用,“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要知谁是天下的大盗,且看老庄的著作。《老子》一书是中国批判精神的滥觞,没有这种深入骨髓的批判精神,我们就无从发现“文化”的异化和人格的扭曲;《老子》一书更是戳穿“厚黑”的利器。“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真正高明的做法是丢掉弄虚作假、阳奉阴违的小聪明,追求无私、无为的大智慧,所谓“大智若愚”(苏轼语)。

(《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3月24日)

【注释】

[1]房向东.阴柔人格.中国经济时报,2000.3.3.

[2]鲁迅.小杂感.最初发表于《语丝》周刊第四卷第一期(1927年12月17日),后收录于《而已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