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选择哲学:重塑君子,获得机会

选择哲学:重塑君子,获得机会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些同学,不管老师怎样讲,只要能讲出内容,他都会听得津津有味,这也是一种本事。拿了录取通知书,有了学生证,你只是“进来了”;能不能“出得去”,实际上还是一个问号。所以说,能够从事少数人才能从事的专业,不是一种委屈,而是一种机会。不管你将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有了哲学素养做平台,你的眼光、你的思路、你的能力都会出类拔萃。

选择哲学:重塑君子,获得机会

你越是置身于哲学之外,越是排斥哲学,你就会觉得越无趣,越无聊。

问:总会有人问:“学好哲学,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好处或利益?”

答:问题的实质不在于哲学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好处或利益,而在于我们是否学得好。学得好的人都说哲学使自己“受用无穷”。

问:怎样才能轻松有趣地学好哲学?

答:有一种轻松是无所事事的轻松,有一种轻松是融会贯通的轻松;有些“有趣”的,是别人带给我们的;有些“有趣”的,是我们自己创造的。如释重负的前提是你要承担某种东西,负载某种东西,到了目的地,这些东西不再压迫你,这是真正的轻松。同样,柳暗花明的前提是山重水复,你自己去探索,去寻找,在战胜迷茫、痛苦、失望之后所体会到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你越是置身于哲学之外,越是排斥哲学,你就会觉得越无趣,越无聊。

很多同学抱怨说,我很喜欢哲学这门课,但是任课老师讲得“闷”。我就问他们,这个老师讲的你都知道吗?这个老师讲的有错误吗?他们都不说话了。可见,问题的要害不在于老师的讲课风格,而在于老师的讲课内容。有些同学,不管老师怎样讲,只要能讲出内容,他都会听得津津有味,这也是一种本事。另有一些同学,总喜欢“糖衣炮弹”,对一些花里胡哨的东西感兴趣,实际上是一种学习上的被动等待和依赖心理,而不是积极主动的态度,说到底,是一个“懒”字。我敢说,不克服这样的心理,在学习上很难有大的进步,上大学最“亏”的事情,莫过于此。

问:那哲学系出来以后的就业情况怎么样?(www.xing528.com)

答:确实有很多家长和同学反复追问,哲学系“出来以后干什么”,“毕业以后干什么”。我想,首要的问题是:你能不能“出”得来?拿了录取通知书,有了学生证,你只是“进来了”;能不能“出得去”,实际上还是一个问号。以往的教训是,网络聊天、电子游戏、小本生意、儿女情怀、社团活动等等大学生活的固有内容对一些同学来说成了陷阱,他们在那里边“出”不来了,补考好几门,工作、考研自然都成问题。哲学系的毕业生,在很多行业都有很出色的成就,当然也包括拥有广泛影响力的哲学家和学者。所以,建议大家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因为,只要你有耕耘,收获是用不着问的。大学就是耕耘的天地再广阔不过的地方。但是,老百姓还是对哲学相当隔膜,认为哲学枯燥,理论一大堆而无实际意义。哲学也就没有经济法律、外贸这么热门了。

哲学在20世纪80年代很“红火”,主要的原因是当时人们的思想被“文革”禁锢很久,社会上“缺”哲学。近几年,思想界实际上还是很活跃,而且思想和学术的互动也在加深,但是,整个社会对哲学的态度比较平和,法律、电子、金融、工商管理等专业很热门。这应该被看作社会的进步。因为老百姓的生活都是很具体的,中国也确实需要在各个具体的领域内成长出一大批杰出人才。但是,这不是说哲学失去了它原来的位置,而是说哲学回到了它自身应该所处的位置,扮演一种反思的角色。哲学作为专门的学问,本来就是少数人的事情,社会上对哲学的不理解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作为大学,它的专业设置主要不是满足当下的、最一般的社会需要,而是着眼于未来的社会发展,和过去的文明传承。所以说,能够从事少数人才能从事的专业,不是一种委屈,而是一种机会。希望新同学们很快能够明白,越是大众化的职业,越容易发生变动,越容易被淘汰。所以古人说“大学”的追求要“止于至善”。当代大学生也应该尽快摆脱种种当下的、市侩的或者小农意识的纠缠,立志高远,勤勉精进。即使法律、电子、金融、工商管理等所谓热门专业的同学也不能满足于一般性的技术操作,否则大学就成了培训部了。

当然,我们并不要求哲学系的本科生都从事专门的哲学研究或传播工作,而是鼓励同学掌握外语、计算机甚至驾驶本领,也大力支持同学们辅修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和攻取双学位。但是,既然进了哲学系,就不要浪费了这样的机会。不管你将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有了哲学素养做平台,你的眼光、你的思路、你的能力都会出类拔萃。

(原刊《中国青年报》,2002年10月27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