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是指将预制混凝土构件通过可靠的方式进行连接并与现场后浇混凝土、水泥基灌浆料形成整体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包括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
预制构件的连接技术是装配式结构关键的、核心的技术,预制构件的接缝(包括梁端接缝、柱顶底接缝、剪力墙的水平接缝和竖向接缝)是装配式结构的关键部位。接缝的压力通过后浇混凝土、灌浆料或坐浆材料直接传递;拉力通过各种方式连接的钢筋、预埋件传递;剪力由结合面混凝土的黏结强度、键槽或者粗糙面、钢筋的摩擦抗剪作用、销拴抗剪作用承担。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中,框架柱的纵筋连接宜采用套筒灌浆连接,梁的水平钢筋连接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机械连接、焊接连接或套筒灌浆连接;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中,预制剪力墙竖向钢筋的连接可根据不同部位,分别采用套筒灌浆连接、浆锚搭接连接,水平分布筋的连接可采用焊接、搭接等。外挂墙板与主体结构宜采用柔性连接,连接节点应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和适应主体结构变形的能力,并应采取可靠的防腐、防锈和防火措施。
(一)装配式结构设计要点
1.基本规定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适用于非抗震设计及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抗震设计的民用建筑。
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居住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不应低于标准设防类(丙类)。标准设防类,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抗震措施和地震作用,达到在遭遇高于当地抗震烈度估计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的抗震设防目标。
在装配式建筑方案设计阶段,应协调建设、设计、制作、施工各方之间的关系,并应加强建筑、结构、设备、装修等专业之间的配合。
装配式结构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基本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结构的整体性;装配式结构宜采用高强混凝土、高强钢筋;装配式结构的节点和接缝应受力明确、构造可靠,并应满足承载力、延性和耐久性等要求;应根据连接节点和接缝的构造方式和性能,确定结构的整体计算模型。
装配式结构中,预制构件的连接部位宜设置在结构受力较小的部位,其尺寸和形状应符合下列规定:应满足建筑使用功能、模数、标准化要求,并应进行优化设计;应根据预制构件的功能和安装部位、加工制作及施工精度等要求,确定合理的公差;应满足制作、运输、堆放、安装及质量控制要求。
预制构件深化设计的深度应满足建筑、结构和机电设备等各专业以及构件制作、运输、安装等各环节的综合要求。
根据《上海市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在方案设计阶段,设计说明书中应简述有关业主任务书中对项目的装配要求,包括采用装配式的建筑面积和单体预制装配率[预制装配率按《〈关于本市进一步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细则》(沪建交联〔2013〕1243号)中第四条规定进行计算],并说明项目采用装配整体式建筑单体的分布情况以及所采用的装配结构体系[目前装配结构体系根据预制构件分布及结构体系可分为:现浇外挂体系、PCF体系(预制剪力墙板,简称PCF板)、装配整体式框架体系、装配整体式剪力墙体系、装配整体式框架-剪力墙(核心筒)体系]。结构设计说明中应说明各单体装配结构体系、预制构件类别、构件布置及连接方式、预制率、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等。建筑电气设计说明中应说明电气预埋箱、盒子及管线等与预制构件的关系及处理原则。给排水设计说明中应说明给排水专业的管道、管件及附件等是否设置在预制板内或装饰墙面内,给排水专业在预制构件中预留孔洞、沟槽,预埋套管、管道布置的设计原则,卫生间排水形式。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说明中应说明暖通管道、风口及附件等的设置与预制构件的关系及处理原则。
在初步设计阶段,建筑设计说明书中应注明预制外墙外饰面做法,如预制外墙反打面砖、反打石材、涂料等;建筑设计图纸中应以节点详图表示预制装配式构件拼接处防水、保温、隔声、防火等的典型构造大样。结构设计说明书中应说明装配式结构类型、预制率,预制构件布置说明应包括预制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筋种类、钢筋保护层等,装配式结构构件典型连接方式、吊装及临时支撑要求,预制构件连接材料、接缝密封材料等;结构设计图纸应注明预制构件示意、拆分定位及规格尺寸,提供预制构件与现浇、预制构件间的连接详图。
在施工图设计阶段,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应包括以下内容:构件布置图区分现浇构件及预制构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连接详图,包括连接节点、节点详图等;绘出预制构件之间和预制与现浇构件之间的相互定位关系、构件代号、连接材料、附加钢筋(或埋件)的规格、型号,并注明连接方法以及对施工安装、后浇混凝土的有关要求等;采用夹芯保温墙板时,应绘制拉结件布置及连接详图。
2.材料
预制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40,且不应低于C30;现浇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
钢筋的选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规定。普通钢筋采用套筒灌浆连接和浆锚搭接连接时,钢筋应采用热轧带肋钢筋。
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采用的套筒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连接用灌浆套筒》的规定。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采用的灌浆料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连接用套筒灌浆料》的规定。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施工可参照《钢筋套筒灌浆连接应用技术规程》进行。
钢筋浆锚搭接连接接头应采用水泥基灌浆料,灌浆料的性能应满足表4.5的要求。
表4.5 钢筋浆锚搭接连接接头用灌浆料性能要求
外墙板接缝处的密封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密封胶应与混凝土具有相容性,以及规定的抗剪切和伸缩变形能力,还应具有防霉、防水、防火、耐候等性能;硅酮、聚氨酯、聚硫建筑密封胶应分别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硅酮建筑密封胶》《聚氨酯建筑密封胶》《聚硫建筑密封胶》的规定;夹芯外墙板接缝处填充用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应满足国家标准《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中A级的要求。
夹芯外墙板中的保温材料,其导热系数不宜大于0.040 W/(m·K),体积吸水率不宜大于0.3%,燃烧性能不应低于国家标准《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中B2级的要求。
3.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应符合建筑功能和性能要求,并宜采用主体结构、装修和设备管线的装配化集成技术。
建筑的围护结构以及楼梯、阳台、隔墙、空调板、管道井等配套构件、室内装修材料宜采用工业化、标准化产品。
预制外墙板的接缝应满足防水、保温、防火、隔声的要求。
预制外墙板的接缝及门窗洞口等防水薄弱部位宜采用材料防水和构造防水相结合的做法,并应符合下列规定:墙板水平接缝宜采用高低缝或企口缝构造,墙板竖缝可采用平口或槽口构造;当板缝空腔需设置导水管排水时,板缝内侧应增设气密条密封构造。材料防水是靠防水材料阻断水的通路,以达到防水的目的或增加抗渗漏的能力,如预制外墙板的接缝采用耐候性密封胶,接缝处的背衬材料宜采用发泡氯丁橡胶或发泡聚乙烯塑料棒;外墙板接缝中用于第二道防水的密封胶条,宜采用三元乙丙橡胶、氯丁橡胶或硅橡胶。构造防水是采取合适的构造形式,阻断水的通路,以达到防水的目的,如在外墙板接缝外口设置适当的线形构造(立缝的沟槽,平缝的挡水台、披水等),形成空腔,截断毛细管通路,利用排水构造将渗入接缝的雨水排出墙外,防止向室内渗漏。
建筑宜采用同层排水设计,并应结合房间净高、楼板跨度、设备管线等因素确定降板方案。参照图集《住宅卫生间同层排水系统安装》(12S306),同层排水设计包括架空地板、部分楼板降低等方式,如图4.23所示。
图4.23 住宅建筑同层排水方式示意图
预制率在装配式建筑中是比较重要的控制性指标。在项目前期技术策划中,应根据产业化目标、工艺水平和施工能力以及经济性等要求确定适宜的预制率。
建筑专业可根据工程需要为构件加工图设计提供预制构件尺寸控制图。构件加工图设计可由设计单位与预制构件生产企业等配合设计完成。
例如,某住宅楼采用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地上25层,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技术配置及预制率估算分别如表4.6、表4.7所示,构件组合及接缝构造分别如图4.24、图4.25所示。
表4.6 装配式剪力墙住宅技术配置表
表4.7 装配式剪力墙住宅预制率估算表
图4.24 某套型构件组合示意图
图4.25 装配式剪力墙住宅叠合楼板与预制夹芯外墙板接缝构造的BIM模型
4.结构设计
在各种设计状况下,装配整体式结构可采用与现浇混凝土结构相同的方法进行结构分析。
高层装配整体式结构应符合下列规定:宜设置地下室,地下室宜采用现浇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部位的剪力墙宜采用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首层柱宜采用现浇混凝土,顶层宜采用现浇楼盖结构。
预制构件节点及接缝处后浇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预制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多层剪力墙结构中墙板水平接缝用坐浆材料的强度等级值应大于被连接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值。
预制构件在翻转、运输、吊运、安装等短暂设计状况下的施工验算,应将构件自重标准值乘以动力系数后作为等效静力荷载标准值。构件运输、吊运时,动力系数宜取1.5;构件翻转及安装过程中就位、临时固定时,动力系数可取1.2。
预制构件进行脱模验算时,等效静力荷载标准值应取构件自重标准值乘以动力系数后与脱模吸附力之和,且不宜小于构件自重标准值的1.5倍。动力系数与脱模吸附力应符合下列规定:动力系数不宜小于1.2;脱模吸附力应根据构件和模具的实际状况取用,且不宜小于1.5 kN/m2。
装配整体式结构中,节点及接缝处的纵向钢筋连接宜根据接头受力、施工工艺等要求选用机械连接、套筒灌浆连接、浆锚搭接连接、焊接连接、绑扎搭接连接等方式,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纵向钢筋采用套筒灌浆连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接头应满足行业标准《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中Ⅰ级接头的性能要求,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预制剪力墙中钢筋接头处套筒外侧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5 mm,预制柱中钢筋接头处套筒外侧箍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20 mm,套筒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25 mm。
纵向钢筋采用浆锚搭接连接时,对预留孔成孔工艺、孔道形状和长度、构造要求、灌浆料和被连接钢筋,应进行力学性能以及适用性的试验验证。直径大于20 mm的钢筋不宜采用浆锚搭接连接,直接承受动力荷载构件的纵向钢筋不应采用浆锚搭接连接。
预制构件与后浇混凝土、灌浆料、坐浆材料的结合面应设置粗糙面、键槽。粗糙面的面积不宜小于结合面的80%,预制板的粗糙面凹凸深度不应小于4 mm,预制梁端、预制柱端、预制墙端的粗糙面凹凸深度不应小于6 mm。
预制构件纵向钢筋宜在后浇混凝土内直线锚固,当直线锚固长度不足时,可采用弯折、机械锚固方式,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和《钢筋锚固板应用技术规程》的规定。
预制楼梯与支承构件之间宜采用简支连接。
(二)混凝土构件设计
预制构件连接部位坐浆使用的砂浆强度等级应高于构件强度等级,且坐浆应密实饱满。
装配式结构构件及连接部位应进行施工安装阶段和使用阶段受弯、受压、局部受压、受剪等承载力验算。
装配式框架的构件配筋和构造,应满足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结构有关的构造要求和抗震设计要求。
1.预制与现浇
装配整体式住宅的混凝土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围护结构系统以及公共楼梯、阳台、隔墙、空调板等配套构件宜采用工厂化加工的标准预制构件。根据预制装配住宅生产和施工条件,也可采用部分现浇、部分预制的装配整体式施工方式。
装配整体式住宅的厨房、卫生间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卧室、起居室宜采用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叠合楼板形式。
2.预制外墙板
预制外墙板构件的设计应符合建筑模数,并结合外墙板外饰面材料及所设置的门窗框位置,统一由工厂制作完成。为简化预制外墙板构件并节约能源,预制外墙板不宜采用凸窗台的做法。
预制外墙板的热工设计宜优先采用预制夹芯复合外墙板构造形式。对围护结构中局部设置的现浇剪力墙可采用现场内敷保温板材构造形式,构造设计对围护结构的热(冷)桥部位应有保温措施。
预制外墙板的接缝设计应分别满足结构、热工、防排水、防火及建筑装饰等要求。
预制外墙板接缝采用构造防水时,水平缝宜采用企口缝或高低缝,竖缝宜采用双直槽缝,并在预制外墙板十字缝部位每隔三层设置排水管引水外流。
预制外墙板接缝采用材料防水时,必须使用防水性能、耐候性能和耐老化性能优良的防水密封胶作嵌缝材料,以保证预制外墙板接缝防排水效果和使用年限。板缝宽度不宜大于20 mm(亦不应小于15 mm),材料防水的嵌缝深度不得小于20 mm。
结构构件应根据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及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要求,分别按下列规定进行计算和验算:
(1)结构、构件以及节点拼缝均应进行承载力(包括压屈失稳)计算,必要时,还应进行结构的倾覆验算。
(2)根据使用条件需控制变形值的结构及构件,应进行变形验算。
(3)根据使用条件不允许混凝土出现裂缝的构件,应进行混凝土拉应力验算;对使用时需限制裂缝宽度的构件,应进行裂缝宽度验算;对叠合式受弯构件,还应进行钢筋拉应力验算。
(4)预制构件还应对其脱模、起吊和运输安装等施工阶段进行承载力、变形及裂缝控制验算,并应对运输安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受力工况进行验算。
预制保温墙体属于自承重构件,墙体外挂(或填充)于主体结构之上,在进行结构设计计算时,不考虑分担主体结构所承受的荷载和作用,只考虑承受直接施加于其上的荷载与作用。
预制保温墙体应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墙体与结构主体部位之间应有可靠的连接措施。
预制保温外墙墙体由内外层混凝土墙板、板内纵横向受力钢筋、保温层及连接件组成。
预制保温外墙墙体内层混凝土板厚度一般不小于55 mm,外层混凝土板厚度一般不小于60 mm,保温层厚度一般为30~50 mm。同时,墙板及保温层的厚度还应满足墙体在起吊、安装、使用过程中的受力性能要求以及墙体热工性能标准。
为保证墙体连接部位的保温效果,防止外部雨水渗入墙体内部,墙体之间应设置防水型聚苯乙烯棒条及结构密封材料。如图4.26所示。
图4.26 预制保温墙体构造图
外挂墙板的高度不宜大于一个层高,厚度不宜小于100 mm。
外挂墙板宜采用双层、双向配筋,竖向和水平钢筋的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15%,且钢筋直径不宜小于5 mm,间距不宜大于200 mm。
外挂墙板间接缝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接缝构造应满足防水、防火、隔声等建筑功能要求;接缝宽度应满足主体结构的层间位移、密封材料的变形能力、施工误差及温差引起变形等要求,且不应小于15 mm。
根据《装配整体式混凝土住宅构造节点图集》(DBJT 08-116—2013),预制混凝土外墙板是装配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上的非承重外墙板或外墙构件。预制混凝土外墙板分为单一材料非自保温外墙板、单一材料自保温外墙板、复合保温外墙板、预制混凝土外墙模(叠合墙板)。
板缝防水材料可选用空心橡胶管止水带、橡胶膨胀止水条、合成高分子密封膏。工程设计时应优先使用空心橡胶管止水带,空心橡胶管止水带直径20~30 mm,外墙板安装就位后缝宽15~20 mm,止水带受外力挤压产生变形,能有效填塞拼缝;橡胶膨胀止水条适用于预制外墙板与局部现浇外围护构件结合处的防水构造;合成高分子密封膏适用于预制外墙板板缝嵌填,其技术性能应符合《混凝土建筑接缝用密封胶》的要求。背衬材料可选用直径为缝宽1.3~1.5倍的泡沫塑料棒或以PVC硬质塑料片挡缝后嵌聚合物砂浆,背衬材料的主要作用是控制板缝防水材料的设置厚度和避免密封膏接缝的三面粘接,防止破坏物理防水空腔。
预制混凝土外墙板板型设计,应根据工程设计要求深化和优化建筑立面设计,满足构件标准化、模数化设计要求,按建筑立面特征划分板型。
(1)预制混凝土外墙板饰面设计
根据工程设计要求设计外墙板饰面,面砖、石材饰面外墙面应采用反打一次成型工艺制作,饰面板与外墙板的连接设计应满足现行规范要求。涂料饰面外墙面所用外墙涂料应采用装饰性强、耐久性好的涂料,宜优先选用聚氨酯、硅树脂、氟树脂、丙烯酸树脂等耐候性好的材料。装饰混凝土饰面外墙板采用倒模法制作,应设计罩面层。
(2)预制混凝土外墙板保温节能设计
采用预制外墙板的建筑物热工设计要满足墙体保温隔热性能和防结露性能的要求。复合保温外墙板、单一材料自保温预制外墙板应采用建筑物使用工况墙板主断面的平均传热阻值或传热系数作为其热工设计值。单一材料非自保温外墙板、预制混凝土外墙模采用外墙内保温构造,对热桥(冷桥)的处理与普通外围护结构的建筑相同。
(3)单一材料外墙板设计
单一材料外墙板以钢筋、普通混凝土或轻骨料混凝土制作,板体未复合外墙保温材料,适用于各类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外挂板。单一材料外墙板厚度由工程设计的强度、刚度及板边构造尺寸共同决定(单一材料自保温外墙板厚度还应满足墙板的热工参数要求),板体可根据工程设计要求集成门窗、外墙板附件(空调外机板、线脚、装饰图案)及外饰面层。外墙板与主体结构梁柱贴合部位预留连接钢筋与主体结构连接。
(4)复合保温外墙板设计
复合保温外墙板由外侧板、夹芯保温材料、内侧板通过连接件形成整体,墙板集成度较高,适用于各类钢筋混凝土框架及剪力墙结构外挂板。复合外墙板板体通常较厚,其厚度由外侧板、内侧板自身强度、刚度及板边构造尺寸、保温材料厚度共同决定,板体可根据工程设计要求集成门窗、外墙板附件(空调外机板、线脚、装饰图案)及外饰面层。复合外墙板外侧板、内侧板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制作。综合外墙板结构安全、外墙板与主体结构连接的可靠性与易操作性、外墙板周边防水构造的简便有效性方面的因素,外侧板厚度应大于内侧板,复合外墙板通过外侧板预留连接钢筋与主体结构连接(注:复合外墙板与主体结构连接的另一种方式是内页墙挂板结构,即内侧板是主要承载部分)。连接复合外墙板外侧板与内侧板的板内连接件应选用强度高、耐老化、耐疲劳、热工性能好的材料,建议采用非金属连接件,连接件的型号及布设间距按工程设计选用。在进行墙板热工计算时,通过适当增加保温层修正系数的方法考虑板内连接件对复合保温外墙板热工性能的不利影响。复合外墙板板中、板边、节点部位各有不同热工设计参数,可通过选取特征板对各部位参数做加权平均,以加权平均值作为外墙热工设计值进行建筑节能设计。
(5)预制外墙模设计
预制外墙模以钢筋、普通混凝土制作,板体可根据工程设计要求集成门窗、外墙板附件(空调外机板、线脚、装饰图案)及外饰面层。外墙模与现浇钢筋混凝土外墙贴合面预留连接钢筋与主体结构连接。预制外墙模厚度根据板体制作、运输、吊装、安装就位后支撑设置、承受新浇混凝土侧压力等情况共同确定,其厚度不宜小于70 mm。
预制混凝土外墙板节点构造设计:
承载力:包括连接件、预埋件、螺栓及焊缝等部件及连接的极限承载力计算,计算结果应满足现行规范要求。连接节点应采取可靠的防腐蚀措施,其耐久性应满足工程设计使用年限要求。
外墙板拼缝宽度:外墙板拼缝宽度根据极限温度变形、风荷载及地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密封材料最大拉伸-压缩变形量及施工安装误差等因素设计计算,工程设计时可在10~25 mm范围内选用。合成高分子密封膏的嵌缝厚度应按缝宽的1/2且不小于8 mm设计。
保温:单一材料非自保温外墙板、预制外墙模通常采用外墙内保温构造,其连接节点不涉及特殊的保温节能设计。复合保温外墙板与单一材料自保温外墙板节点保温设计应减少热桥(冷桥)的数量与尺寸,降低其对建筑外围护结构整体热工性能的影响。节点设计应采用热工性能好、结构致密、憎水性保温材料,材料种类及厚度、设计位置宜与复合保温外墙板板边保温层一致,以保证外墙保温层的延续性,使外墙保温节能设计更可靠。复合保温外墙板节点(热桥梁、热桥柱)参与建筑节能计算时,以典型节点各部位热工参数加权平均值作为热桥梁、热桥柱的热工设计值进行建筑节能设计。复合保温外墙板节点设计应避免热桥(冷桥)部位室内侧冬季工况下结露。
防水:拼接节点防水设计应满足一道构造防水和一道材料防水共两道防水线,以使节点防水可靠。
通过在外墙板周边设置特殊形状的企口,相邻两块外墙板拼接后形成在外墙板内部水平向和竖向的防水空腔,空腔与大气直接相通,此为常压空腔,能有效阻断毛细水进入围护结构内侧的通路。外墙板拼缝的空腔设计应使进入空腔内的水汽及时排出墙体,避免水汽积聚,每隔三个楼层应设置排水管引水外流。节点设计应避免后浇混凝土浆液堵塞防水空腔致使防水系统失效。可在拼缝靠现浇混凝土一侧设2 mm薄钢板盖缝并以密封带贴缝,以阻止混凝土浆液进入空腔。
防水空腔靠现浇钢筋混凝土主体结构的拼缝设置空心橡胶止水带。止水带在外墙板安装就位后受到挤压而变形,起到阻止空腔内水汽进入围护结构内侧的作用。通过止水带粘贴位置的变化,可形成各楼层空腔的排水点,便于设置引流导管排除积水。止水带在外墙板安装过程中也起到缓冲垫的作用,避免相邻外墙板碰损。
外墙板周边企口除了提供防水空腔外,还需提供容纳嵌缝材料的凹槽。凹槽以聚合物砂浆或弹性塑料棒填实,并以合成高分子密封膏嵌缝,阻止外墙面水汽通过外墙板拼缝进入墙体内部。
预制外墙板接缝防水构造如图4.27和图4.28所示。
图4.27 预制外墙板竖向接缝防水构造(单位:mm)
3.装配式楼盖
装配整体式结构的楼盖宜采用叠合楼盖。结构转换层、平面复杂或开洞较大的楼层、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楼层宜采用现浇楼盖。
叠合板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并应符合下列规定:叠合板的预制板厚度不宜小于60 mm,后浇混凝土叠合层厚度不应小于60 mm;当叠合板的预制板采用空心板时,板端空腔应封堵;跨度大于3 m的叠合板,宜采用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跨度大于6 m的叠合板,宜采用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板;板厚大于180 mm的叠合板,宜采用混凝土空心板。
叠合板可根据预制板接缝构造、支座构造、长宽比按单向板或双向板设计。当预制板之间采用分离式接缝时,宜按单向板设计。对长宽比不大于3的四边支承叠合板,当其预制板之间采用整体式接缝或无接缝时,可按双向板设计。
图4.28 预制外墙板水平接缝防水构造
叠合板支座处的纵向钢筋应符合下列规定:板端支座处,预制板内的纵向受力钢筋宜从板端伸出并锚入支承梁或墙的后浇混凝土中,锚固长度不应小于5d(d为纵向受力钢筋直径),且宜伸过支座中心线。单向叠合板的板侧支座处,当预制板内的板底分布钢筋伸入支承梁或墙的后浇混凝土中,锚固长度不应小于5d(d为纵向受力钢筋直径),且宜伸过支座中心线;当板底分布钢筋不伸入支座时,宜在紧邻预制板顶面的后浇混凝土叠合层中设置附加钢筋,附加钢筋截面面积不宜小于预制板内的同向分布钢筋面积,间距不宜大于600 mm,在板的后浇混凝土叠合层内锚固长度不应小于15d,在支座内锚固长度不应小于15d(d为附加钢筋直径)且宜伸过支座中心线。如图4.29所示。
(www.xing528.com)
图4.29 叠合板板端及板侧支座构造示意图
1—支承梁或墙;2—预制板;3—纵向受力钢筋;4—附加钢筋;5—支座中心线。
单向叠合板板侧的分离式接缝宜配置附加钢筋,并应符合下列规定:接缝处紧邻预制板顶面宜设置附加钢筋,附加钢筋伸入两侧后浇混凝土叠合层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15d(d为附加钢筋直径);附加钢筋截面面积不宜小于预制板中该方向钢筋面积,钢筋直径不宜小于6 mm,间距不宜大于250 mm。如图4.30所示。
图4.30 单向叠合板板侧分离式拼缝构造示意图
1—后浇混凝土叠合层;2—预制板;3—后浇层内钢筋;4—附加钢筋。
双向叠合板板侧的整体式接缝宜设置在叠合板的次要受力方向上,且宜避开最大弯矩截面。接缝可采用后浇带形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后浇带宽度不宜小于200 mm;后浇带两侧板底纵向受力钢筋可在后浇带中焊接、搭接连接、弯折锚固;当后浇带两侧底板纵向受力钢筋在后浇带中弯折锚固时,应符合下列要求:叠合板厚度不应小于10d,且不应小于120 mm(d为弯折钢筋直径的较大值);接缝处预制板侧伸出的纵向受力钢筋应在后浇混凝土叠合层内锚固,且锚固长度不应小于la(la为受拉钢筋最小锚固长度);两侧钢筋在接缝处重叠的长度不应小于10d,钢筋弯折角度不应大于30°,弯折处沿接缝方向应配置不少于2根通长构造钢筋,且直径不应小于该方向预制板内钢筋直径。如图4.31所示。
图4.31 双向叠合板整体式接缝构造示意图
1—通长构造钢筋;2—纵向受力钢筋;3—预制板;4—后浇混凝土叠合层;5—后浇层内钢筋。
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应满足下列要求:桁架钢筋应沿主要受力方向布置;桁架钢筋距板边不应大于300 mm,间距不宜大于600 mm;桁架钢筋弦杆钢筋直径不宜小于8 mm,腹杆钢筋直径不应小于4 mm;桁架钢筋弦杆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5 mm。
当未设置桁架钢筋时,在下列情况下,叠合板的预制板与后浇混凝土叠合层之间应设置抗剪构造钢筋:单向叠合板跨度大于4.0 m时,距支座1/4跨范围内;双向叠合板短向跨度大于4.0 m时,距四边支座1/4短跨范围内;悬挑叠合板;悬挑板的上部纵向受力钢筋在相邻叠合板的后浇混凝土锚固范围内。
叠合板的预制板与后浇混凝土叠合层之间设置的抗剪构造钢筋应符合下列规定:抗剪构造钢筋宜采用马镫形状,间距不宜大于400 mm,钢筋直径d不应小于6 mm;马镫钢筋宜伸到叠合板上、下部纵向钢筋处,预埋在预制板内的总长度不应小于15d,水平段长度不应小于50 mm。
阳台板、空调板宜采用叠合构件或预制构件。预制构件应与主体结构可靠连接。叠合构件的负弯矩钢筋应在相邻叠合板的后浇混凝土中可靠锚固,叠合构件中预制板底钢筋的锚固应符合下列规定:当板底为构造钢筋时,其钢筋锚固长度不应小于5d(d为纵向受力钢筋直径),且宜伸过支座中心线;当板底为计算要求配筋时,钢筋应满足受拉钢筋的锚固要求。
当房屋层数大于3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屋面、楼面宜采用叠合楼盖,叠合板与预制剪力墙的连接应符合《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第6.6.4条的规定;沿各层墙顶应设置水平后浇带,并应符合《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第8.3.3条的规定;当抗震等级为三级时,应在屋面设置封闭的后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圈梁应符合《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第8.3.2条的规定。
当房屋层数不大于3层时,楼面可采用预制楼板,并应符合下列规定:预制板在墙上的搁置长度不应小于60 mm,当墙厚不能满足搁置长度要求时可设置挑耳;板端后浇混凝土接缝宽度不宜小于50 mm,接缝内应配置连续的通长钢筋,钢筋直径不应小于8 mm;当板端伸出锚固钢筋时,两侧伸出的锚固钢筋应互相可靠连接,并应与支承墙伸出的钢筋、板端接缝内设置的通长钢筋拉结;当板端不伸出锚固钢筋时,应沿板跨方向布置连系钢筋,连系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0 mm,间距不应大于600 mm;连系钢筋应与两侧预制板可靠连接,并应与支承墙伸出的钢筋、板端接缝内设置的通长钢筋拉结。
装配式楼盖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楼盖的预制板板缝宽度不宜小于40 mm,板缝大于40 mm时应在板缝内配置钢筋,并宜贯通整个结构单元。预制板板缝、板缝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应高于预制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且不应低于C30。
②预制板搁置在梁上或剪力墙上的长度分别不宜小于35 mm和25 mm。
③预制板板端宜预留胡子筋,其长度不宜小于100 mm。
④预制板板孔堵头宜留出不小于50 mm的空腔,并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C30的混凝土浇灌密实。
⑤房屋的顶层、结构转换层、平面复杂或开洞过大的楼层、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楼层应采用现浇楼盖结构。
非抗震设计和抗震设计的装配式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预制板在梁上的搁置长度宜≥35 mm,预制板端部伸出钢筋锚入梁叠合层内。
抗震按设防烈度为6度、7度设计的框架-剪力墙结构可采用装配整体式楼盖,楼盖每层宜设置钢筋混凝土现浇层,现浇层厚度不应小于50 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并应双向设置直径6~8 mm、间距150~200 mm的钢筋网,且应锚固在剪力墙内。
高度超过50 m的建筑及8度抗震设计的框架-剪力墙结构应采用现浇混凝土楼盖预制叠合板楼盖。叠合板搁置长度宜≥20 mm;叠合楼板的预制底板表面应做成凹凸深度不小于4 mm的人工粗糙面,且表面应坚实;叠合层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叠合楼板施工阶段应设置支撑。
具体可参照图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连接节点构造(楼盖和楼梯)》(15G310-1)。
4.预制柱
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中,预制柱的纵向钢筋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当房屋高度不大于12 m或层数不超过3层时,可采用套筒灌浆、浆锚搭接、焊接等连接方式;当房屋高度大于12 m或层数超过3层时,宜采用套筒灌浆连接。
预制柱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柱纵向受力钢筋直径不宜小于20 mm;矩形柱截面宽度或圆柱直径不宜小于400 mm,且不宜小于同方向梁宽的1.5倍;柱纵向受力钢筋在柱底采用套筒灌浆连接时,柱箍筋加密区长度不应小于纵向受力钢筋连接区域长度与500 mm之和;套筒上端第一道箍筋距离套筒顶部不应大于50 mm。
预制柱与柱的连接方式有:榫式柱连接、浆锚式柱连接、插入式柱连接和套管式柱连接。
(1)榫式柱连接
榫式柱连接(图4.32)适用于民用建筑。柱截面尺寸不宜小于400 mm×400 mm,榫头下端截面面积不应小于120 mm×120 mm;榫式连接的位置宜设置在楼面以上1.0 m处;榫头高度不应小于500 mm,也不宜小于25倍柱纵向受力钢筋直径;榫头的上部宜做成平角,后浇混凝土时,应在上部留30 mm的缝隙,后捻干硬性细石混凝土,以避免接头部位出现收缩缝隙[干硬性细石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后浇混凝土。预制接头部位后浇混凝土强度应比预制柱混凝土强度等级提高二级(即提高10 MPa)]。柱纵向受力钢筋连接宜采用剖口焊,当钢筋根数较少时也可采用绑条焊或搭接焊。榫头内纵向受力钢筋不应少于4根,直径不应小于10 mm,配筋率不宜小于榫头上部截面面积的1%,必要时,榫头端部可预埋钢板,安装时与下柱顶部预埋钢板点焊连接。
图4.32 柱榫式连接构造
(2)浆锚式柱连接
浆锚式柱连接(图4.33)适用于抗震等级为三级的民用建筑受压弯构件,不得用于受拉构件。柱截面尺寸不宜大于400 mm×400 mm;柱纵向受力钢筋总根数不宜多于4根;浆锚式柱连接的位置宜设在楼面以上1.0 m处;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浆锚及水平接缝的砂浆宜采用无收缩快硬硅酸盐水泥配制,1 d强度不宜低于25 MPa,28 d强度不宜低于50 MPa。
非抗震设计时,柱纵向钢筋在孔内锚固长度不应小于25d(d为柱纵筋直径),抗震设计时,柱纵向钢筋锚固长度不应小于30d;水平接缝间应放置直径6 mm,100 mm×100 mm的钢筋焊网;浆锚孔直径不应小于浆锚纵筋直径的3倍且不小于60 mm,孔的深度应比锚固钢筋长50 mm。浆锚式柱连接应先清除下柱浆锚孔内附着物及松散物质后,再安装上柱并使用压力灌浆注入浆锚砂浆,安装后的上柱应有可靠的施工支撑避免扰动。浆锚式柱连接接头冬季施工不宜采用。
图4.33 柱浆锚式连接构造(单位:mm)
(3)插入式柱连接
插入式柱连接(图4.34)接头位置宜设在柱中部且柱中轴向压力对截面重心的偏心距不大于0.35 h0的部位。柱截面尺寸不应小于400 mm×400 mm;上柱榫头长度不宜小于柱截面高度且不应小于450 mm,下柱杯壁厚度可取80~100 mm,杯口竖缝c可取20 mm,水平接缝a不宜大于15 mm,水平接缝d可取20 mm。
吊装上柱时,应在下柱杯口上设置小垫块,调整柱子高度及垂直度;吊装就位灌浆后,应设临时支撑。接缝灌浆可采用压力灌浆和自重挤浆两种方法。接缝砂浆宜采用无收缩快硬硅酸盐水泥配制,砂浆强度等级应比柱体混凝土强度等级提高两级,强度达到20 MPa后方可进行上层柱的吊装。
(4)套管式柱连接
套管式柱连接(图4.35)适用于民用建筑。套管式柱连接分为两种:钢套管连接和钢波纹管连接。套管式柱连接位置可设置在柱反弯点或楼板处。水平接缝的砂浆可采用水泥砂浆或环氧树脂砂浆,并应在灌浆部位的下部和上部分别设置灌浆管和排浆排气管。
图4.34 插入式柱连接构造
图4.35 套管式柱连接构造
根据《装配整体式混凝土住宅构造节点图集》(DBJT 08-116—2013),预制框架结构包括预制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中水平构件一般采用预制叠合梁和预制叠合板,竖向构件采用预制柱或现浇柱,当高度大于12 m或层数超过3层时,预制柱的纵筋宜采用套筒灌浆连接。
采用套筒灌浆和浆锚搭接连接的钢筋应采用屈服强度标准值不大于500 MPa的带肋钢筋。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应采用单组分水泥基灌浆料并应满足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要求。套筒灌浆料的初始流动度不小于300 mm,30 min流动度不小于260 mm,1 d抗压强度不小于35 MPa,3 d抗压强度不小于60 MPa,28 d抗压强度不小于85 MPa,24 h竖向膨胀率不小于0.02%。水平预制构件与竖向构件连接部位坐垫砂浆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被连接构件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且应满足下列要求:砂浆流动度为130~170 mm,1 d抗压强度不小于30 MPa。预制构件连接用预埋件、钢材、钢筋以及焊接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钢结构焊接规范》《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的规定。预制构件连接用钢筋锚固板,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筋锚固板应用技术规程》的规定。
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中,框架柱的纵筋连接采用套筒灌浆连接或浆锚式连接,梁的水平钢筋连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机械连接、焊接连接或弯锚连接。预制构件纵向受力钢筋宜在节点区直线锚固,当直线锚固长度不足时可采用弯折、锚固板、锚头等机械锚固措施。预制构件伸入梁、柱、墙等构件内的支撑长度不宜小于15 mm。
5.叠合梁
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中,当采用叠合梁时,框架梁的后浇混凝土叠合层厚度不宜小于150 mm,次梁的后浇混凝土叠合层厚度不宜小于120 mm;当采用凹口截面预制梁时,凹口深度不宜小于50 mm,凹口边厚度不宜小于60 mm。
叠合梁可采用对接连接,并应符合下列规定:连接处应设置后浇段,后浇段的长度应满足梁下部纵向钢筋连接作业的空间需求;梁下部纵向钢筋在后浇段内宜采用机械连接、套筒灌浆连接或焊接连接;后浇段内的箍筋应加密,箍筋间距不应大于5d(d为纵向钢筋直径),且不应大于100 mm。
主梁与次梁采用后浇段连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在端部节点处,次梁下部纵向钢筋伸入主梁后浇段内的长度不应小于12d。次梁上部纵向钢筋应在主梁后浇段内锚固。当采用弯折锚固或锚固板时,锚固直段长度不应小于0.6lab(lab为基本锚固长度);当钢筋应力不大于钢筋强度设计值的50%时,锚固直段长度不应小于0.35lab;弯折锚固的弯折后直段长度不应小于12d(d为纵向钢筋直径)。在中间节点处,两侧次梁的下部纵向钢筋伸入主梁后浇段内的长度不应小于12d(d为纵向钢筋直径);次梁上部纵向钢筋应在现浇层内贯通。
采用预制柱及叠合梁的装配整体式框架中,柱底接缝宜设置在楼面标高处,并应符合下列规定:后浇节点区混凝土上表面应设置粗糙面;柱纵向受力钢筋应贯穿后浇节点区;柱底接缝厚度宜为20 mm,并应采用灌浆料填实。
梁、柱纵向钢筋在后浇节点区内采用直线锚固、弯折锚固或机械锚固的方式时,其锚固长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的有关规定;当梁、柱纵向钢筋采用锚固板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锚固板应用技术规程》中的有关规定。
采用预制柱与叠合梁的装配整体式框架节点,梁纵向受力钢筋应伸入后浇节点区内锚固或连接,并应符合下列规定:对框架中间层中节点,节点两侧的梁下部纵向受力钢筋宜锚固在后浇节点区内,也可采用机械连接或焊接的方式直接连接,梁的上部纵向受力钢筋应贯穿后浇节点区;对框架中间层端节点,当柱截面尺寸不满足梁纵向受力钢筋的直线锚固要求时,宜采用锚固板锚固,也可采用90°弯折锚固;对框架顶层中节点,梁纵向受力钢筋的构造与框架中间层中节点的构造相同,柱纵向受力钢筋宜采用直线锚固,当梁截面尺寸不满足直线锚固要求时,宜采用锚固板锚固;对框架顶层端节点,梁下部纵向受力钢筋应锚固在后浇节点区内,且宜采用锚固板的锚固方式。梁、柱其他纵向受力钢筋的锚固应符合下列规定:柱宜伸出屋面并将柱纵向受力钢筋锚固在伸出段内,伸出段长度不宜小于500 mm,伸出段内箍筋间距不应大于5d(d为柱纵向受力钢筋直径),且不应大于100 mm;柱纵向钢筋宜采用锚固板锚固,锚固长度不应小于40d;梁上部纵向受力钢筋宜采用锚固板锚固;柱外侧纵向受力钢筋也可与梁上部纵向受力钢筋在后浇节点区搭接,其构造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的规定;柱内侧纵向受力钢筋宜采用锚固板锚固。
采用预制柱与叠合梁的装配整体式框架节点,梁下部纵向受力钢筋也可伸至节点区外的后浇段内连接,连接接头与节点区的距离不应小于1.5 h0(h0为梁截面有效高度)。
6.预制剪力墙
当采用套筒灌浆连接时,自套筒底部至套筒顶部并向上延伸300 mm范围内,预制剪力墙的水平分布筋应加密,加密区水平分布筋的最大间距为100 mm(抗震等级一、二级)或150 mm(抗震等级三、四级),最小直径为8 mm,套筒上端第一道水平分布钢筋距离套筒顶部不应大于50 mm。
当预制外墙采用夹芯墙板时,应满足下列要求:外叶墙板厚度不应小于50 mm,且外叶墙板应与内叶墙板可靠连接;夹芯外墙板的夹层厚度不宜大于120 mm;当作为承重墙时,内叶墙板应按剪力墙进行设计。
楼层内相邻预制剪力墙之间应采用整体式接缝连接。
屋面以及立面收进的楼层,应在预制剪力墙顶部设置封闭的后浇钢筋混凝土圈梁。
预制剪力墙底部接缝宜设置在楼面标高处,接缝高度宜为20 mm,接缝宜采用灌浆料填实。
上、下层预制剪力墙的竖向钢筋,当采用套筒灌浆连接和浆锚搭接连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边缘构件竖向钢筋应逐根连接;预制剪力墙的竖向分布钢筋,当仅部分连接时,被连接的同侧钢筋间距不应大于600 mm,且在剪力墙构件承载力设计和分布钢筋配筋率计算中不得计入不连接的分布钢筋;不连接的竖向分布钢筋直径不应小于6 mm;一级抗震等级剪力墙以及二、三级抗震等级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的边缘构件竖向钢筋宜采用套筒灌浆连接。
预制叠合连梁的预制部分宜与剪力墙整体预制,也可在跨中拼接或在端部与预制剪力墙拼接。
当房屋高度不大于10 m且不超过3层时,预制剪力墙截面厚度不应小于120 mm;当房屋超过3层时,预制剪力墙截面厚度不宜小于140 mm。
当预制剪力墙截面厚度不小于140 mm时,应配置双排双向分布钢筋网。剪力墙中水平及竖向分布筋的最小配筋率不应小于0.15%。
抗震等级为三级的多层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在预制剪力墙转角、纵横墙交接部位应设置后浇混凝土暗柱;后浇混凝土暗柱截面高度不宜小于墙厚,且不应小于250 mm,截面宽度可取墙厚;后浇混凝土暗柱内应配置竖向钢筋和箍筋。
楼层内相邻预制剪力墙之间的竖向接缝可采用后浇段连接,后浇段内应设置竖向钢筋,竖向钢筋配筋率不应小于墙体竖向分布筋配筋率,且不宜小于2Φ12。
预制剪力墙水平接缝宜设置在楼面标高处,并应满足下列要求:接缝厚度宜为20 mm;接缝处应设置连接节点,连接节点间距不宜大于1 m;穿过接缝的连接钢筋数量应满足接缝受剪承载力的要求,且配筋率不应低于墙板竖向钢筋配筋率,连接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4 mm;连接钢筋可采用套筒灌浆连接、浆锚搭接连接、焊接连接,并应满足相应的构造要求。
预制剪力墙与基础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基础顶面应设置现浇混凝土圈梁,圈梁上表面应设置粗糙面;预制剪力墙与圈梁顶面之间的接缝构造应符合相关规定,连接钢筋应在基础中可靠锚固,且宜伸入基础底部;剪力墙后浇暗柱和竖向接缝内的纵向钢筋应在基础中可靠锚固,且宜伸入基础底部。
预制叠合剪力墙板(简称PCF板)在工厂制作、养护,达到设计强度后运抵施工现场,安装就位后和现浇部分整浇形成叠合剪力墙。预制叠合剪力墙板外侧建筑饰面可根据需要在工厂一并制作完成。
预制叠合剪力墙结构是指建筑物外围剪力墙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叠合剪力墙,其他部位剪力墙采用一般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一种剪力墙结构形式。
预制剪力墙板采用矩形或L形板,设计板高应不大于3.3 m,板宽应不大于6.0 m,L形板短边长度不宜大于1.0 m。单块预制剪力墙板板重不宜大于3.5 t。预制剪力墙板制作时,端部应进行45°或30°切角。不计建筑饰面厚,切角后板端厚度不应小于20 mm。预制剪力墙板内表面应做成凹凸深度不小于4 mm的人工粗糙面。不含建筑饰面厚,预制剪力墙板参考板厚为60~65 mm(当板宽4.0 m以下),70 mm(当板宽4~4.5 m),80 mm(当板宽4.5 m以上),且最小板厚不应小于60 mm。
预制剪力墙板安装时,垂直拼缝宽度宜控制在10~25 mm,水平拼缝宽度宜控制在20~30 mm。拼缝处应在现浇部分紧贴预制剪力墙板内侧设置补强筋。
预制叠合剪力墙现浇部分厚度应不小于120 mm,当设置边缘构件及连梁时,不应小于160 mm。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应和预制剪力墙板保持一致。
(三)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节点设计
1.整浇式节点
整浇式节点分为A型构造(图4.36)和B型构造(图4.37)。A型构造要求梁端下部纵向受力钢筋在节点内焊接连接,适用于抗震等级为二级的多层框架结构;B型构造为梁端下部纵向受力钢筋在节点内弯折锚固,适用于非抗震及抗震等级为二、三级的多层框架结构。
整浇式节点应符合下列构造要求:
①柱截面尺寸不宜小于400 mm×400 mm,也不宜大于600 mm×600 mm;柱下端榫头截面尺寸不应小于120 mm×120 mm;节点核心区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
图4.36 整浇式节点(A型构造)
②节点核心区箍筋宜采用预制焊接封闭骨架。
③核心区现浇混凝土顶部,应设置直径12 mm的焊接封闭定位箍筋,并与叠合梁上部钢筋绑牢或焊牢,用以控制柱顶面伸出钢筋的位置。
④对于顶层边柱节点,叠合梁的上部钢筋多于梁下部钢筋时,边柱柱顶需预埋锚筋伸出,与叠合梁上部钢筋焊接。
⑤当节点处柱截面纵向钢筋总根数多于4根时,需根据抗震要求设置复合箍筋。
⑥捻缝用的细石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柱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水灰比不宜大于0.3,并宜采用无收缩快硬硅酸盐水泥配制。
图4.37 整浇式节点(B型构造)
2.现浇柱预制梁节点
现浇柱预制梁节点分为A型构造(图4.38)、B型构造(图4.39)和C型构造(图4.40)。A型构造用于抗震等级为二级的多层框架结构;B型构造和C型构造用于非抗震及抗震等级为二、三级的多层框架结构。
图4.38 现浇柱预制梁节点(A型构造)
图4.39 现浇柱预制梁节点(B型构造)
图4.40 现浇柱预制梁节点(C型构造)
3.齿槽式节点
齿槽式节点(图4.41)适用于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的梁柱连接,也适用于梁梁连接。齿型宜用等腰三角形或梯形,齿深宜采用40 mm,齿高宜采用40~100 mm,但不宜大于齿深的3倍,同一截面上齿槽的净距不应小于齿高,齿槽上、下面的倾斜角宜采用45°,梁柱接缝宽度不宜小于80 mm,当梁高大于1 m时可适当加大。
4.暗牛腿式节点
暗牛腿式节点(图4.42)适用于民用房屋的梁柱连接。暗牛腿是采用型钢埋入柱中制成,梁为带缺口的预制梁;预制梁与型钢暗牛腿的连接可通过钢筋或预埋钢板焊接,然后用后浇混凝土形成刚性节点。暗牛腿式节点可采用构造齿槽或受力齿槽两种类型。
图4.41 齿槽式节点
图4.42 暗牛腿式节点
5.叠压浆锚式节点
叠压浆锚式节点(图4.43)适用于抗震等级为三级的多层框架结构,尤其适用于有内廊或外挑廊(台)的建筑。当采用叠压浆锚式节点时,柱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总根数不宜多于4根,柱截面不宜大于400 mm×400 mm。冬季施工而无可靠保温措施时,不宜采用叠压浆锚式节点。
图4.43 叠压浆锚式节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