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叠合板用预应力混凝土底板
房屋建筑楼盖与屋盖叠合板用预应力混凝土底板,按产品截面形式分为预应力混凝土实心底板(YSD)(图1.27)和预应力混凝土空心底板(YKD)(图1.28,表1.7)。
图1.27 预应力混凝土实心底板示意图(单位:mm)
图1.28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底板模板示意图
b—板宽;b1—边肋宽度;b2—中肋宽度;h—板高;h1—下齿高度;h2—上齿高度;t1—板底厚度;t2—板面厚度。
表1.7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底板模板尺寸 (单位:mm)
预应力混凝土实心底板厚度应为50 mm,标志长度为3 000~4 800 mm,标志宽度为600~1 200 mm。预应力混凝土空心底板的主要规格尺寸见表1.8。
表1.8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底板的主要规格尺寸
板的标记包括名称、厚度(厚度为50 mm时不注)、标志长度、标志宽度、预应力钢筋类别、预应力钢筋根数。例如,YSD3612-B15表示:厚度50 mm、标志长度3 600 mm、标志宽度1 200 mm、预应力钢筋采用15根公称直径5 mm的CRB800冷轧带肋钢筋的预应力混凝土实心底板;YKDc726-C6表示:厚度180 mm、标志长度7 200 mm、标志宽度600 mm、预应力钢筋采用6根公称直径7 mm的螺旋肋钢丝的预应力混凝土空心底板。
板的构造要求:
①实心底板的预应力钢筋宜沿板宽均匀布置,预应力钢筋中心宜设置在底板截面中心处。
②预应力主筋及非预应力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规定,厚度不足时,可采用增加抹灰等保护措施。
③实心底板钢筋水平净距不宜小于25 mm,空心底板不应小于15 mm,排列有困难时,可采用2根并列。
④板端伸出的预应力钢筋长度以及侧向分布筋伸出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不得弯折及折断。
⑤钢筋接头位置和数量应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有关规定和设计要求。
⑥预应力实心底板应配置横向分布筋,单位长度上分布筋的截面面积不宜小于单位宽度上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15%,且不宜小于该方向板截面面积的0.15%,其间距不应大于300 mm且不宜大于250 mm,直径不宜小于6 mm,在板端100 mm范围内应设3道加密横向均匀布置的分布筋。分布筋应在预应力钢筋上绑牢或预先点焊成网片再安装,点焊网片中与预应力钢筋平行的钢筋,如设计无要求,则只需考虑维持网片不变形即可。
⑦底板面结合用构造钢筋的设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其下半部应埋入底板混凝土内并与预应力钢筋绑扎,上部露出板面的高度不宜小于2/3叠合层厚度,结合筋的混凝土保护层不应小于10 mm。
⑧吊钩的直径、数量应按设计图纸配置,最小直径不宜小于8 mm,其埋入混凝土的深度不应小于30d(d为吊钩钢筋的直径),并应焊接或绑扎在预应力钢筋上。
⑨板上的预埋件和孔洞应按设计要求设置,洞口周边应设加强筋,洞口内的预应力钢筋可暂不切断,叠合层混凝土浇灌时留出洞口,进行设备安装时再切除。
⑩板上表面应加工成密实的粗糙面。当表面无结合筋时,底板上表面应做成凹凸不小于4 mm的人工粗糙面。设计中应标明对板上表面粗糙程度的技术要求和检验方法。
⑪板底应平直。板底平整度的允许偏差对板底不吊顶者为4 mm,对有吊顶者为5 mm。对板底平整度的检查应检查生产平台,不宜采用检查板的方法。
板的结构性能[包括承载力、挠度、抗裂性能(或裂缝宽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应按《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和设计的规定进行检验。出厂检验项目包括钢筋材质、混凝土强度、外观质量、尺寸偏差、结构性能。
2.预制带肋底板
预制带肋底板(图1.29—图1.31)是指由实心平板与设有预留孔洞(用于布置横向穿孔钢筋或管线)的板肋组成,经预先制作并用于混凝土叠合楼板的底板。预制带肋底板包括预制预应力带肋底板、预制非预应力带肋底板。叠合楼板(图1.32)是指在预制带肋底板上配筋(包括横向穿孔钢筋、拼缝防裂钢筋、叠合层受力钢筋等)并浇筑混凝土叠合层形成的楼板。叠合楼盖是指由各类梁(现浇梁、叠合梁、钢梁等)与预制带肋底板组成,并通过配筋及浇筑混凝土叠合层而形成的装配整体式楼盖。
图1.29 预制带肋底板示意图
1—实心平板;2—板肋;3—预留孔洞;4—胡子筋。
图1.30 预制带肋底板截面形式示意图
a—实心平板的宽度;b—板肋的宽度;bf—翼缘的宽度;hf—翼缘的高度;bw—腹板的宽度;hw—腹板的高度;h1—预制带肋底板的总高;h2—实心平板的高度;h3—板肋的高度;h4—预留孔洞的高度。
图1.31 预制带肋底板侧面形式示意图
1—实心平板;2—板肋;3—预留孔洞;l1—边孔中心与板端的距离;l2—肋端与板端的距离;l3—预留孔洞的净距;l4—预留孔洞的宽度;h4—预留孔洞的高度。
图1.32 叠合楼板示意图
1—实心平板;2—板肋;3—预留孔洞;4—胡子筋;5—横向穿孔钢筋;6—折线形钢筋;7—焊接钢筋网片;8—叠合层。
(1)预制带肋底板的构造要求
①板肋及预留孔洞的宽度和高度应满足施工阶段承载力、刚度的要求。
②边孔中心与板端的距离l1不宜小于250 mm,肋端与板端的距离l2不宜大于40 mm,预留孔洞的宽度l4不应大于预留孔洞净距l3的2倍。
③叠合楼板的厚度不宜小于110 mm且不应小于90 mm。叠合层混凝土的厚度不宜小于80 mm且不应小于60 mm;高度超过50m的房屋采用叠合楼板时,其叠合层混凝土厚度不应小于80 mm。板肋上方混凝土的厚度不应小于25 mm。当叠合楼板跨度小于或等于6.6 m时,实心平板的厚度h2不应小于30 mm;当叠合楼板跨度大于6.6 m时,实心平板的厚度h2不应小于40 mm。
④预制带肋底板上表面应做成凹凸差不小于4 mm的粗糙面。对承受较大荷载的叠合楼板,宜在预制带肋底板上设置伸入叠合层的构造钢筋。
⑤叠合楼板开洞应避开板肋位置,宜设置在板间拼缝处。圆孔孔径d或长方形边长b不应大于120 mm,洞边距板边距离l1不应大于75 mm,且应符合下列规定:开洞未截断实心平板的纵向受力钢筋且开洞尺寸不大于80 mm时,可不采取加强措施;开洞截断实心平板的纵向受力钢筋或开洞尺寸在80~120 mm之间时,应采取有效加强措施,可根据等强原则在孔洞四周设置附加钢筋,钢筋直径不应小于8 mm,数量不应少于2根,沿平行板肋方向附加钢筋应伸过洞边距离la不应小于25d(d为附加钢筋直径),沿垂直板肋方向附加钢筋应伸至板肋边。
⑥叠合楼板基于耐久性要求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规定。基于耐火极限要求的耐火保护层厚度尚应符合表1.9的规定。
表1.9 叠合楼板耐火保护层最小厚度
注:计算耐火保护层时,应包括抹灰粉刷层在内。
⑦实心平板的纵向受力钢筋应按计算配置,并应在实心平板宽度范围内均匀布置。先张法预应力筋之间的净间距应根据浇筑混凝土、施加预应力及钢筋锚固等要求确定,但不应小于其公称直径的2.5倍和混凝土粗骨料最大粒径的1.25倍,且不应小于15 mm。预制预应力带肋底板端部100 mm长度范围内应设置不小于3根Φ4的附加横向钢筋或钢筋网片。
⑧板肋顶部的全长范围内应设置预应力或非预应力纵向构造钢筋,数量不应少于1根。当采用非预应力钢筋时,直径不应小于6 mm。
⑨横向穿孔钢筋应从预留孔洞中穿过,并应沿垂直板肋方向均匀布置,其间距不宜大于200 mm。(www.xing528.com)
⑩叠合楼板叠合层中配置的上部纵向受力非预应力钢筋,其间距不宜大于200 mm,且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最小配筋率要求和构造规定。
⑪在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叠合层区域,应在板的叠合层上部双向配置防裂构造钢筋,沿平行板肋、垂直板肋两个方向的配筋率均不宜小于0.10%,间距不宜大于200 mm。防裂构造钢筋可利用原有钢筋贯通布置,也可另行设置钢筋并与原有钢筋按受拉钢筋的要求搭接或伸入周边梁、墙内进行锚固。
⑫预制带肋底板采用的吊钩或内埋式吊具,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的规定。
(2)预制带肋底板的拼缝构造要求
①实心平板侧边的拼缝构造形式(图1.33)可采用直平边、双齿边、斜平边、部分斜平边等。拼缝宽度bj不宜小于10 mm,拼缝可采用砂浆抹缝或细石混凝土灌缝,砂浆强度等级不宜小于M15,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小于C20,且宜采用膨胀砂浆或膨胀混凝土。
②在预制带肋底板拼缝上方应对称设置拼缝防裂钢筋,拼缝防裂钢筋可采用折线形钢筋或焊接钢筋网片。折线形钢筋沿平行拼缝方向的间距l1不应大于200 mm,沿垂直拼缝方向的宽度l2不应小于150 mm;焊接钢筋网片沿平行拼缝方向的焊点间距l3不应大于150 mm,沿垂直拼缝方向的宽度l4不应小于150 mm。折线形钢筋、焊接钢筋网片垂直拼缝钢筋直径不宜小于6 mm。
图1.33 实心平板侧边拼缝构造形式
1—实心平板;2—砂浆或细石混凝土;3—叠合层;4—直平边;5—双齿边;6—斜平边;7—部分斜平边。
预制带肋底板的吊点位置应合理设置,两点起吊或多点起吊时吊索与板水平面所成夹角分别不宜小于60°和45°。预制带肋底板应采用板肋朝上叠放的堆放方式,严禁倒置。各层预制带肋底板下部应设置垫木,垫木应上下对齐,不得脱空。堆放层数不应大于7层,并应有稳固措施。
3.组合楼板
组合楼板是指在楼承板上现浇混凝土,楼承板与混凝土共同承受荷载的楼板,如图1.34所示。楼承板是指施工阶段可以替代模板承受全部施工荷载的金属板(使用阶段由板内配置的钢筋和混凝土承担荷载),组合楼板采用的楼承板包括压型钢板(开口型、缩口型、闭口型)(图1.35)和钢筋桁架板(图1.36)。
推荐压型钢板采用连续热镀锌钢板,参照标准《连续热镀锌钢板及钢带》,工程中常用S250,S350,S550牌号钢作为压型钢板的基板。
图1.34 压型钢板组合楼板
图1.35 组合楼板截面示意图
图1.36 钢筋桁架板
(1)压型钢板组合楼板设计要求
①压型钢板截面特性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进行计算。
②施工阶段,压型钢板应沿强边(顺肋)方向按单向板计算。
③使用阶段,当压型钢板肋顶以上混凝土厚度hc为50~100 mm时,组合楼板可沿强边(顺肋)方向按单向板计算。当压型钢板肋顶以上混凝土厚度hc>100 mm时,应根据有效边长比λc,按下列规定进行计算:
当λc<0.5时,按强边方向单向板进行计算;
当0.5≤λc≤2.0时,按正交异性双向板计算;也可采用简化方法计算;
当λc>2.0时,按弱边方向单向板进行计算。
无防火保护的压型钢板组合楼板,应满足耐火隔热性最小楼板厚度的要求(表1.10)。
表1.10 压型钢板组合楼板的隔热最小厚度 (单位:mm)
(2)钢筋桁架组合楼板设计要求
①钢筋桁架板施工阶段可采用弹性分析方法分别计算钢筋桁架和底模焊点的荷载效应。计算钢筋桁架时,全部荷载由桁架承担;计算底模焊点时,荷载全部由底模承担。
②使用阶段,钢筋桁架弦杆可作为混凝土中配置的上下受力钢筋与混凝土共同工作,不考虑钢筋桁架整体、桁架腹杆及底模的作用。
③组合楼板按连续板设计时,支座处配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要求;按简支板设计时,支座截面应按相关规定配置负弯矩构造钢筋。
④使用阶段,组合楼板长宽比小于或等于2时,可按双向板设计,与桁架垂直方向的配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要求。
⑤多跨连续组合楼板采用弹性分析方法计算内力时,可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但支座弯矩调幅不应大于15%。
(3)压型钢板组合楼板构造要求
①组合楼板用压型钢板基板的净厚度不应小于0.75 mm,作为永久模板使用的压型钢板基板的净厚度不宜小于0.5 mm。
②压型钢板浇筑混凝土面,开口型压型钢板凹槽重心轴处宽度b1、缩口型和闭口型压型钢板槽口最小浇筑宽度b1不应小于50 mm。当槽内放置栓钉时,压型钢板总高hs(包括压痕)不宜大于80 mm。
③组合楼板总厚度h不应小于90 mm,压型钢板肋顶以上混凝土厚度hc不应小于50 mm。
④设计需要提高组合楼板正截面承载力时,可在板底沿顺肋方向配置附加的抗拉钢筋,钢筋保护层净厚度不应小于15 mm。
⑤组合楼板截面配筋可采用以下几种形式:(a)组合楼板正弯矩区的压型钢板满足受弯承载力要求时,正弯矩区可不配置钢筋,可仅在负弯矩区配置受力钢筋及在楼板顶面配置温度抗裂钢筋;(b)组合楼板正弯矩区的压型钢板不能满足受弯承载力要求或耐火极限计算不能满足要求时,可在正弯矩区配置受力钢筋;(c)当组合楼板内承受较大拉应力时,可在压型钢板肋顶布置钢筋网片。
图1.37 组合楼板与剪力墙侧面连接构造
⑥组合楼板与钢梁之间应设有抗剪连接件,一般可采用栓钉连接。组合楼板支承于混凝土梁上时,可在混凝土梁上设置预埋件(不得采用膨胀螺栓固定预埋件)。组合楼板支承于砌体墙上时,可在砌体墙上设置混凝土圈梁,圈梁上设置预埋件。组合楼板支承于剪力墙侧面时,宜在剪力墙预留钢筋,并与组合楼板连接,剪力墙侧面预埋件不得采用膨胀螺栓固定。如图1.37所示。
(4)钢筋桁架组合楼板设计要求
①钢筋桁架板底模,施工完成后需永久保留的,底模钢板厚度不应小于0.5 mm;底模施工完成后需拆除的,可采用非镀锌板材,其净厚度不宜小于0.4 mm。
②钢筋桁架杆件钢筋直径应按计算确定,但弦杆直径不应小于6 mm,腹杆直径不应小于4 mm。
③支座水平钢筋和竖向钢筋直径,当钢筋桁架高度不大于100 mm时,直径分别不应小于10 mm和12 mm;当钢筋桁架高度大于100 mm时,直径分别不应小于12 mm和14 mm。当考虑竖向支座钢筋承受施工阶段的支座反力时,应通过计算确定其直径。
④两个钢筋桁架相邻下弦杆间距li及一榀桁架上的两个下弦杆之间的间距均不应大于200 mm。
⑤桁架下弦钢筋伸入梁边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5倍的下弦钢筋直径,且不应小于50 mm。
楼承板堆放高度不宜超过2 000 mm。
楼承板在钢梁上的支承长度不应小于50 mm,在设有预埋件的混凝土梁上的支承长度不应小于75 mm。楼承板端部应采取有效固定措施(可采用点焊焊接固定或栓钉固定)。楼承板侧向在钢梁上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25 mm,在设有预埋件的混凝土梁上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50 mm。楼承板侧向与梁搭接应采取有效固定措施(可采用点焊焊接固定或栓钉固定)。浇筑混凝土前应采用封口板对楼承板进行封堵。楼承板边缘端部宜采用收边板。浇筑混凝土时,应尽可能在钢梁上倾倒混凝土,严禁在楼承板跨中倾倒混凝土。在组合楼板的混凝土未达到设计强度的75%前,不得拆除临时支撑,对裂缝控制严格的组合楼板或悬挑部位,临时支撑在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100%后方可拆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