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震作用效应计算方法-钢筋混凝土结构

地震作用效应计算方法-钢筋混凝土结构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式可知,地震作用惯性力和其他外力荷载是不同的。由于底部剪力法计算多质点体系时,所得地震作用效应将比精确方法计算的偏大15%左右。表12-4 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δn注:T1为结构基本自振周期。凸出屋面的屋顶间、女儿墙、烟囱等的地震作用效应,宜乘以增大系数3,此增大部分不应往下传递,但与该凸出部分相连的构件应予计入。用这个方法计算结构的地震作用时,需求出高振型的周期及振幅。

地震作用效应计算方法-钢筋混凝土结构

结构的地震作用效应的动力计算方法主要有:时程动力分析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底部剪力法等。

时程动力分析法是将地震波a0t)直接输入结构的动力方程求解结构在振动时的位移xt)。时程动力分析法的计算比较精确,但也比较复杂。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及底部剪力法都是动力法中的反应谱法,即按标准的反应谱考虑地震时的地面加速度a0t)所引起的结构自身的加速度动力反应,并以作用于结构上的地震惯性力来表示。这样,就将动力问题转化为静力问题处理。振型分解法是综合考虑了结构在不同振型时的地震反应,而底部剪力法只考虑结构第一(基本)振型时的地震反应,因而是一种简化计算方法。

1.底部剪力法

底部剪力法适用于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与刚度沿高度的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以及近似于单质点体系的结构(如水塔、单层厂房等)。

(1)单质点体系 图12-4为单层厂房、水塔一类结构。在抗震计算时,其计算简图可简化为支撑在不计质量的弹性杆上的单质点体系,质点的质量为m。当地面水平向加速度为a0t)时,质点引发的加速度为at)。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假定在质点上作用有一惯性力F

978-7-111-42850-3-Chapter12-9.jpg

图12-4 单层厂房、水塔类结构简化为单质点体系

F=mat) (12-5)

就可将动力问题转化为静力问题处理。

at)=amax时的惯性力

F=mamax (12-6)

质点的加速度峰值amax和地面水平向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ah的大小有关。ah即为地震设防烈度的定量标准,根据实际地震的分布研究,水平向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ah可按表12-1取值。

质点的加速度峰值amax和地面水平向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ah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amax=βah (12-7)

式中 β——动力系数,或称为放大系数。

将式(12-7)中的amax代入式(12-6),可得出地震惯性力(标准值)

Fk=mβah (12-8)

Fk=βahG/g=α1G (12-9)

式中 G——质点的总重力荷载代表值,G=mg

α1——相应于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由式(12-8)可知,地震作用惯性力和其他外力荷载是不同的。它不仅取决于地震烈度ah),还与结构本身的动力特性(自振周期T)及结构的质量(m=G/g)有关。

(2)多质点体系 对于多层框架,抗震计算时的计算简图取为图12-5所示的多质点体系,即将每层的梁、板、柱的质量均集中于楼层处作为一个质点处理。各楼层可仅取一个自由度n层框架就有n个质点支撑在无质量的弹性直杆上。n个质点体系在振动时就有n个自由度,也就有n个振型。按底部剪力法计算时,只考虑主振型时的质点位移。

978-7-111-42850-3-Chapter12-10.jpg

图12-5 多层框架简化为多质点体系

多质点体系受到的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Ek套用式(12-9)的单质点体系公式,表示为

FEk=α1Geq (12-10)

式中 Geq——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

由于底部剪力法计算多质点体系时,所得地震作用效应将比精确方法计算的偏大15%左右。因此,对多质点体系,就取“等效的”总重力荷载Geq替代实有的总重力荷载GGeq取为0.85G

对于多质点体系,底部剪力FEk求得后,可按倒三角形分布规律,如图12-5c,得出作用于每一质点(每一楼层)上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i

978-7-111-42850-3-Chapter12-11.jpg

式中 GiGj——集中于质点ij的重力荷载代表值;

HiHj——ij的计算高度。

由于在振动时,结构顶部会发生“鞭梢效应”,位移xn将增大许多,由式(12-11)计算出的Fi就比实际作用力偏小,这显然是不安全的,必须加以修正。修正的方法是在顶端质点n处附加一地震力ΔFn,取ΔFn=δnFEk,这样,再根据各质点上的地震力总和(F1+F2+…+Fn-1+FnFn)应等于底部剪力FEk的条件,可把式(12-11)修正为

978-7-111-42850-3-Chapter12-12.jpg

式中 δn——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对多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可按表12-4取用;

ΔFn——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

12-4 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δn

978-7-111-42850-3-Chapter12-13.jpg

注:T1为结构基本自振周期。

凸出屋面的屋顶间、女儿墙、烟囱等的地震作用效应,宜乘以增大系数3,此增大部分不应往下传递,但与该凸出部分相连的构件应予计入。

Fi值得出后,如图12-5d将其加在框架各层上,顶部的地震力为FnFn,再和其他荷载产生的内力相组合,就可得到抗震设计时的结构内力值。

2.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一般高层建筑都要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等效地震荷载。

多自由度体系可以按振型分解方法得到多个振型。通常,n层结构可看成n个自由度,有n个振型,如图12-6所示。

978-7-111-42850-3-Chapter12-14.jpg

图12-6 振型(www.xing528.com)

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时,不进行扭转耦联计算的结构,其地震作用和作用效应为:

(1)结构j振型i质点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为

Fji=αjγjXjiGii=1.2,…,nj=1,2,…,m) (12-13)

978-7-111-42850-3-Chapter12-15.jpg

式中 Fji——j振型i质点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αj——相应于j振型自振周期的地震影响系数;

Xji——j振型i质点的水平相对位移;

γj——j振型的参与系数。

(2)水平地震作用效应(弯矩、剪力、轴向力和变形) 应当特别注意,求出各个振型的等效地震力以后,不能用简单相加得到的总地震力计算内力,而应当用各振型的等效地震力分别计算结构的内力与位移,然后通过振型组合方法计算各个截面的内力及各层位移,振型组合时采用下述公式,称为平方和平方根方法:

978-7-111-42850-3-Chapter12-16.jpg

式中 SEk——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

Sj——j振型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弯矩、剪力、轴力或是某个楼层的位移);

m——参加组合的振型数,一般可只取前2~3个振型。当基本自振周期大于1.5s或房屋高宽比大于5时,振型个数应适当增加。

如果要计算作用在该结构上的总的等效地震荷载或底部剪力,也要采用式(12-15)由各振型的等效地震荷载或底部剪力组合得到。这个公式是由概率统计原理推得的,一般,它是作用于结构的最不利等效地震荷载或内力。

用这个方法计算结构的地震作用时,需求出高振型的周期及振幅。突出屋面的屋顶间、女儿墙、烟囱等部分可作为一个质点参加分析。

考虑扭转耦联振型分解法可见参考文献[15]。

抗震验算时,结构任一楼层的水平地震剪力应符合下式要求:

978-7-111-42850-3-Chapter12-17.jpg

式中 VEki——第i层对应于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楼层剪力;

λ——剪力系数,不应小于表12-5规定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值,对竖向不规则结构的薄弱层,尚应乘以1.15的增大系数;

Gj——第j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

12-5 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值

978-7-111-42850-3-Chapter12-18.jpg

注:1.基本周期介于3.5s和5s之间的结构,插入法取值;

2.括号内数值分别用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的地区。

现浇和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楼、屋盖等刚性楼盖建筑,宜按抗侧力构件等效刚度的比例分配楼层水平地震剪力。

3.竖向地震作用计算

竖向地震作用一般只在9度地震设防区的高层建筑物和8度、9度地区的大跨度和长悬臂结构中考虑。竖向地震作用会改变墙、柱等构件的轴向力。但在长悬臂及跨度很大的梁中,竖向地震使梁的弯矩和剪力加大的后果也不容忽视。后者在8度及9度设防时,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可分别取该结构、构件重力荷载代表值的10%和20%,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30g时,可取该结构、构件重力荷载代表值的15%。

9度时的高层建筑,竖向地震作用引起的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可以用下述方法计算:

结构总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

FEvk=αv,maxGeq (12-17)

质点i层的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

978-7-111-42850-3-Chapter12-19.jpg

i层竖向总轴力

978-7-111-42850-3-Chapter12-20.jpg

式中 αv,max——竖向地震影响系数的最大值,可取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的65%;

Geq——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取Geq=0.75GEGE为结构总重力荷载代表值;

GiGj),HiHj)的意义见图12-7。

在求得第i层竖向总轴力后,按各墙、柱所承受的重力荷载值大小,将Nvi分配到各墙、柱上。竖向地震引起的轴力可能为拉、也可能为压,组合时应按不利的值取用。

跨度大于24m屋架的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宜取其重力荷载代表值和竖向地震作用系数的乘积;竖向地震作用系数可按表12-6采用。

978-7-111-42850-3-Chapter12-21.jpg

图12-7 竖向地震作用

12-6 竖向地震作用系数

978-7-111-42850-3-Chapter12-22.jpg

注:括号中数值用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30g的地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