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荷载和计算图形
主梁上的荷载除自重或直接作用在梁上的荷载外,主要是次梁传给它的集中荷载。计算次梁传来的集中荷载时,可不考虑次梁的连续性。为了简化计算,可将主梁的自重也折算为集中荷载,且分别计算恒载及活载,然后进行荷载不利组合。
图10-27 次梁的钢筋布置
a)无弯起钢筋时 b)设弯起钢筋时
图10-28 主梁的计算图形
当主梁抗弯线刚度与柱的抗弯线刚度之比大于5时,可将柱简化为主梁的铰支座,主梁按连续梁进行内力分析,计算图形如图10-28所示。连续主梁内力通常按弹性方法计算。计算跨度取法见图10-28。
当柱的抗弯刚度较大,不属于上述情况时,应按梁柱框架进行内力分析。
2.内力和截面配筋计算
图 10-29
a)实际结构 b)计算图形 c)M图
计算图形和荷载确定之后,就要按前述方法进行荷载最不利组合、内力计算和绘制内力包络图。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主梁通常按弹性理论计算内力,不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跨度取至支座中心。这种将支座简化为点支承的情况,忽略了支座的宽度(图10-29a)。计算出的支座负弯矩为支座中心的弯矩值。由于支座中心处截面高度较大,而危险截面在支座边缘,因此,设计时应取柱边负弯矩进行支座截面配筋计算,此弯矩值可从支座中心的弯矩值中减去VB/2来求得,即
M边=M中-VB/2 (10-18)
式中 V——与弯矩相应的支座边截面的剪力,支座左右剪力不等时,取较小值;
图 10-30
B——支座宽度。
在计算主梁支座负弯矩时,由于次梁与主梁负弯矩钢筋的相互交叉重叠(图10-30),致使主梁的负弯矩钢筋位置下移,比通常梁的有效高度小,所以,当主梁负弯矩钢筋为单排筋时,可取h0=h-(55~60)mm;当配筋为双排时,可取h0=h-(80~85)mm进行配筋计算。
3.主梁的构造要求
主梁的配筋应按内力包络图的要求,通过作抵抗弯矩图来布置。除应符合正截面配筋及斜截面配筋有关构造外,还要满足第5章所述的钢筋一般构造要求。
在主次梁交接处,在主梁高度范围内受到次梁传来的集中荷载的作用,为了防止在主梁中下部出现裂缝,一般要附加横向钢筋(吊筋、钢箍或两者皆有),把荷载传到梁的上部(图10-31)。此附加横向钢筋的面积可按下式计算:
F≤2fyAsbsinα+mfyvAsv (10-19)
式中 F——由次梁传来的集中力设计值;
fy、fyv——吊筋和箍筋的设计强度;
Asb——附加吊筋截面面积;
α——吊筋与梁轴线夹角;
Asv——附加箍筋的截面面积,Asv=nAsv1,其中Asv1为单肢截面面积;n为肢数;
m——在长度s范围内附加箍筋的个数。
图 10-31
a)吊筋 b)附加箍筋
附加横向钢筋应布置在集中荷载F附近的s=2h1+3b的范围以内,h1、b的含义见图10-32。其中吊筋的直线段s1宜大于b、小于3b(b为次梁宽度)。主梁的高跨比h/l0=1/14~1/8,截面宽高比b/h=1/2~1/3。当主梁的高跨比满足上述要求时,一般可满足使用阶段的挠度要求。主梁的支承长度与上节介绍的次梁的支承长度的确定原则相同。
图 10-32
b)吊筋 c)附加箍筋
【例10-1】 整体式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实例
某多层工业房屋的楼盖平面如图10-33所示。楼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为8.0kN/m2,层高为4.5m,试设计钢筋混凝土现浇楼盖。
图10-33 楼盖平面图
楼面做法:20mm厚水泥砂浆面层;钢筋混凝土现浇板;12mm厚纸筋石灰板底粉刷。
材料,混凝土等级C25,fc=11.9N/mm,ft=1.27N/mm2,梁内纵向受力钢筋为HRB400级钢筋,fy=360N/mm2,其他均为HPB300级钢筋,fy=270N/mm2。
【解】
(一)楼盖梁格布置及构件截面尺寸
1.梁格布置 如图10-34所示
2.截面尺寸
(1)板厚取h=80mm>l0/40=(2400/40)mm=60mm。
(2)次梁
取 h=500mm,b=200mm。
图10-34 结构布置简图
(3)主梁
取h=700mm,b=300mm。
(二)板的内力和配筋计算 按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
1.荷载计算
恒载 20mm水泥砂浆面层 20×0.02kN/m2=0.4kN/m2
80mm钢筋混凝土板 25×0.08kN/m2=2.0kN/m2
12mm纸筋石灰抹底 16×0.012kN/m2=0.192kN/m2
gk=2.592kN/m2
楼面使用活荷载qk=8.0kN/m2
1)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
恒载设计值 g=γGgk=1.2×2.592kN/m2=3.11kN/m2
活载设计值 q=γQgk=1.3×8.0kN/m2=10.4kN/m2
总荷载设计值 g+q=13.51kN/m2
2)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
g=γGgk=1.35×2.592kN/m2=3.50kN/m2
q=γQψCgk=1.3×0.8×8.0kN/m2=8.32kN/m2
g+q=11.82kN/m2
由上述结果可见,最不利组合为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
2.计算简图 板的计算跨度(次梁b×h=200mm×500mm):
边跨
中间跨 l0=ln=(2400-200)mm=2200mm
跨度差(2220-2200)/2200=0.9%<10%,可按等跨计算。
取1m宽板带作为计算单元,板的计算简图如图10-35所示。
图10-35 板的计算简图
3.弯矩设计值
4.配筋计算
b=1000mm,h=80mm,h0=h-20mm=(80-20)mm=60mm
计算过程见表10-6。
表10-6 板的配筋计算
注:②~⑤轴线板四周均与梁整体连接,故其中间跨中和中间支座的计算弯矩均可减小20%。
板的配筋示意图见图10-36。
图10-36 板的配筋示意图
(三)次梁计算
按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方法计算。
1.荷载计算
恒载设计值
板传来 3.11×2.4=7.464(kN/m)
次梁自重 1.2×25×0.2(0.5-0.08)=2.52(kN/m)
梁侧粉刷重
活载设计值 q=10.4×2.4kN/m=24.96kN/m
总荷载设计值 g+q=35.134kN/m
2.计算简图
计算跨度(主梁b×h=300mm×700mm);
边跨
中间跨l0=ln=6-0.3=5.7m
跨度差(5.85-5.7)/5.7=2.2%<10%,可按等跨连续梁计算。计算简图如图10-37所示。
图10-37 次梁的计算简图
3.内力计算
弯矩设计值(www.xing528.com)
剪力设计值
VA=0.45(g+q)ln=0.45×35.134×5.73kN=90.60kN
VBl=-0.6(g+q)ln=-0.6×35.134×5.73kN=-129.79kN
VBr=-Vcl=0.55(g+q)ln=0.55×35.134×5.73kN=110.72kN
4.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支座截面按矩形截面(b×h=200mm×500mm)计算,跨中截面按T形截面计算,其翼缘计算宽度为
边跨
中间跨
梁高 h=500mm,h0=h-as=(500-35)mm=465mm,h′f=80mm,h′f/h0=0.17>0.1。
判别T形截面类型:
显然各跨中截面均属于第一类T形截面。
跨中截面按布置一排纵筋考虑,取h0=465mm,支座截面按布置两排纵筋考虑,取h0=440mm。正截面承载力计算见表10-7。
表10-7 次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续)
5.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边跨:
截面尺寸符合要求,需按计算配置箍筋。
选用双肢6箍筋(Asv=2×28.3mm2=56.6mm2)
则
取s=130mm<smax=200mm
满足最小配箍率要求。
中间跨:
仍选用双肢6箍筋(Asv=2×28.3mm2=56.6mm2)
则
取s=150mm
次梁配筋示意图见图10-38。
图10-38 次梁配筋示意图
(四)主梁计算
主梁按弹性理论计算。
1.荷载计算恒载设计值(梁重及粉刷重折算为集中荷载):
次梁传来的集中力 10.174×6=61.044(kN)
主梁自重 1.2×25×0.3×(0.7-0.08)×2.4=13.392(kN)
梁侧粉刷
次梁传来的活荷载设计值Q=24.96×6kN=14976kN
2.计算简图
主梁线刚度,考虑现浇楼板的作用,主梁的实际刚度为独立梁的2倍,即ib=2×1.19×106Ec。
柱的线刚度
梁柱线刚度比
因此主梁的中间支座可按铰支于柱上考虑。梁端支承于砖砌体上,支承长度a=370mm。
计算跨度
边跨
取较小者,l0=7.252m。
中间跨 l0=7.2m
跨度差(7.252-7.2)/7.2=0.72%<10%,可按等跨连续梁的弯矩及剪力系数计算内力。
主梁计算简图如图10-39所示。
图10-39 主梁的计算简图
3.内力计算
弯矩 M=KGl0+KQl0
剪力 V=KG+KQ
上式系数K由附表17查得。
主梁的内力计算结果及其最不利内力组合见表10-8。
表10-8 主梁内力计算
(续)
将上述最不利内力组合下的4种弯矩图和3种剪力图迭加,画在一起即得主梁的弯矩包络图和剪力包络图,见图10-40。
4.主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支座按矩形截面(b×h=300mm×700mm)计算,跨中截面按T形截面计算,其翼缘计算宽度b′f=l0/3=7200/3mm=2400mm<b+sn=6000mm
支座 h0=h-80=(700-80)mm=620mm
跨中 h0=h-35=(700-35)mm=665mm
判别T形截面类型:
图10-40 主梁的弯矩包络图和剪力包络图
显然各跨中截面均属于第一类T形截面。
主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见表10-9。
5.主梁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边跨:
表10-9 主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中间跨:
截面尺寸符合要求,需按计算配置腹筋。
若按构造配箍(dmin为6mm,smax为250mm),采用双肢6@250箍筋,则
改用8@120,则
6.主梁附加箍筋计算
次梁传给主梁的总集中荷载设计值为
F=G+Q=224.882kN
设置双肢8箍筋(Asv1=50.3mm2,n=2),则附加箍筋个数m为
取m=10个,分布范围为2h1+3b=(2×200+3×200)mm=1000mm,即次梁两侧各配置5个附加箍筋(8@100)
(五)施工图
板、次梁配筋图及主梁的抵抗弯矩图和配筋图分别示于图10-41、图10-42及图10-43。
图10-41 板的配筋图
图10-42 次梁配筋图
图10-43 主梁配筋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