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出发前的准备
(1) 全组组员查找项目基础资料,如果遇到特别有意思 (内容量大) 的项目,小组内部可以进行分工,进行经常性的基础资料交流:
1) 报告各自已经搜集到的资料。
2) 深度如何。
3) 还有什么不足。
4) 根据已经提供的现状图纸,对等高线、现状建筑、现状植物等安排好探勘摄影点。
5) 仔细研读基础资料,预先设计一些主要问题和重点题设。
(2) 工具支领,学校提供相关实验器材,学生到实验室进行登记支领。学校的实验器材提供给大家共同使用,所以同学们应爱护公物,使之良性循环。工具在实验期间需要妥善保管,各居其位避免碰撞、损坏或遗失,需要什么就能马上拿出什么,避免在现场翻腾。
(3) 人员配置,现场探勘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需要以小组的形式。小组的人员构成不宜过多,人员过多则人浮于事,懈怠整体。高效率的小组人数安排为4人,2男2女组成最为合适,男生、女生各自负责轻重不同、细腻程度不同的工作。即使需要在现场附近暂住,安排也十分方便,能够相互照应不会出现安全的问题。需要选出一个组长,组长一旦产生,则在工作方面组员需要听从组长的指挥协调。学生进行探勘工作,老师担任辅助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4) 注意事项:
第一条,遵守时间。在约定好的时间准点到达,出发前,要求小组成员必须到齐,互检器材、身份证件等是否带齐,提醒晕车的同学事先服用防晕车药品。出发的前一天可以利用网络查出该日的天气状况,并做好衣物的准备,注意各项安全。
第二条,统一行动。如果项目跨越地区,则可能需要提前购票,由组长事先收取组员的身份证件统一购买。如果需要居住,事先预定好房间。不允许单独行动,严禁同学私自逛街和购物,即便有可能是某同学的家乡,也不允许私自回家或会友,特殊事件应提前告之。
2. 现场踏勘调查步骤
组长手持录音笔,除了录音工作以外,还要负责全组的后勤保障工作,妥善安排全组的各项工作,如定点拍照,随意拍照,摄像,辨别方向等。
(1) 根据事先安排好的勘探摄影点,严格从第一个探勘点开始探勘。不要仅仅跟随业主进行流水账式的边走边拍。如果项目地块为块状,中间并无不可跨越的条形水体、建筑物等,则按照等距安排勘探摄影点。如果项目地块中有条状的水体、建筑物、街巷,则需要根据条形状态安排动线勘探摄影点。但是可以在正式探勘之前,环视和初步概括事先确定的勘探摄影点。检验是否有修改的必要,如果真的需要进行修改,应立刻着手进行。
(2) 在每个探勘点,都需要做以下工作:
1) 打开录音笔,用清晰的普通话讲述: “开始录音,这是A1点,时间是……(可以根据照片属性的生成时间来判断点位),环境大概的状态,有什么特殊的景观”。
2) 在打开录音笔的同时,负责用录像机录制的同学需要在点位上顺时针环拍摄,并且把上述讲话录制进去。
3) 在甲、乙两位同学工作的同时,负责手持数码相机拍照的同学丙可以根据手持指南针的同学丁指引的方向,架好三脚架进行拍照,规则是从正北开始,顺时针每隔45°拍摄一张照片,如果景色特别突出和优美,应该每隔30°拍摄一张,注意: 拍照时只是按照三脚架的云台上水平方向旋转 (云台高度为1.5m),如果需要加拍特殊方向,则应先拍完一周后再加拍,且应在录音笔中留下记录 (说 “……点位,加拍了……方向的……张照片”) 组长同学甲此时应配合同学丙在工作笔记上留下加拍数量和方向记录。
在项目现场,红线范围比较模糊的情况下,有时需要使用激光笔确定勘探点的准确性,使用指南针确定方向,再使用小黑板在对面进行接收,可以简单地确定出原先制定的勘探线。如果带了长白线可以捡拾地上的小木桩,缠绕后钉桩进行简易的放线,可以顺着放线确定勘探点。如果学生所在的学校提供GPS手持系统,则可以省去上述复杂程序。
(3) 每拍照完一个点位后,应用手或镜头盖捂住镜头,拍一张全黑的照片,起到间隔的作用,点位照片机只记录勘探摄影点的影像,如果学生感觉风景优美,应由同学丁使用带来的第二台照相机随意拍摄,这种拍摄无需用录音笔记录。摄像机在拍摄一个点位完毕后应用结束性语言作为结尾 (比如说“over”或“××拍摄点结束”)
(4) 逐一拍摄,完成全部点位的踏勘调查工作。在整个过程中,如果发现场地内有除业主或甲方以外当前的使用者或其他人群,负责摄影机的同学应该把这类人群及行为拍摄下来。
(5) 小组成员应相互配合,当互相遮挡时,遮挡住镜头的同学应主动暂时躲开。负责随意拍摄 (控制指南针的) 的同学在拍照时则不受本点控制,由他自己调整拍摄角度,该同学还应注意在现场探勘时留下小组成员的工作照。有时可以请带队老师拍摄“随意拍”同学的工作照。
(6) 组长应在每个点位的踏勘调查中,快速手绘点位现状表现、立面速写等,如果有特殊景观,则应在录音笔和工作笔记中留下语音或文字记录。特殊景观可以是: 古树、名木、姿势优美的乔木植物、灌木丛、果树、古迹、碑刻、文保建筑、水井、界石、老店,等等。
(7) 在和业主 (甲方) 的交流中,可以采用主动提问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和他们交流,其目的是取得他们需要什么。这时可以在他们的允许下,使用第二支录音笔录音。
(8) 回程。项目如果在外地,在现场踏勘调查以后才应安排回程车票等事项,回程注意事项参照前述。如果有需要,还有可能回到场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数据、信息确认或补充。如果选择校园内测绘,同学们应分不同的时段多次进行观察、调查,充分掌握什么人,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都干了什么,这样有助于今后设计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案。
3. 现场踏勘调查的资料总结
小组成员对本次现场踏勘调查进行资料的总结。工作程序如下:
(1) 从数码相机、摄像机、录音笔中导出数据。全部原始数据提交给老师一份。
(2) 首先根据录音笔中导出的数据,在原始地形图中圈画,列出现场踏勘调查顺序路线图。
(3) 从数码相机中把每个探勘点采集的图片,制成小格式的示意图放在踏勘调查点旁边,打印出来,以便在以后制作方案时交流。
(4) 小组使用投影仪,对每张图片 (每组图片) 进行回忆式讨论,每位同学都应该逐渐形成场地的深刻概念。
(5) 形成现场踏勘调查报告:
1) 对项目现场情况进行如实描述,并对前期的资料进行汇总。
2) 提出保留 (植物、景观遗存等) 意见。
3) 初步提出改进或推倒重来的设计点 (场所)。
4) 对现场踏勘调查顺序路线图进行评价。
5) 对业主的需求进行详细评价,以小组为单位向实验主管老师提交报告。
4. 现场调查的常用方法
若园林项目很大 (比如总地块超过1公顷,或者长度超过500m),一个4人小队就显得太小了,对于较大型的项目,现场踏勘调查的过程会很长,甚至需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不但需要进行上述的项目,甚至还需要做各种各样的评估和分析。比如生态评估、生物多样性评估、景观评估、地域经济评估、项目内文保单位和保留项目评估、地区社会经济效益评估,等等,小型项目或微观项目的评估,比如负离子生成测试、项目中土壤情况评价、植物种类调查,等等。有时需要许多人和许多支队伍通力合作,每支队伍只负责其中一个或几个分项,耗时可能需要持续几年。
调查方法多种多样,日本建筑学会编著的《针对园林、建筑学、城市规划的调查分析方法》一书,该书依据调查方式的区别,罗列了5大类型的调查方法,分别为观察类、实验类、捕捉意识类、访问类和资料调查类,5大类型中的每个类型又包括若干具体的调查方法,如图3-1所示。一般我们使用以下几种现场踏勘调查与调查的方法:
(1) 问卷调查法
图3-1 现场踏勘的常用方法框图
问卷调查不仅是指使用问卷记录被调查者的回答,还包括针对个人提问所进行的多种方法。问卷调查适合于调查人们对空间利用的倾向性和态度,这是观察类的调查方法所无法替代的。近年来园林行业的重大项目中,尤其是旅游区总体规划,问卷调查作为一种公众参与的手段,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采用。另一方面,问卷调查也因为受制于调查人员和被调查者等主观因素的影响,所以其数据的客观性不如观察类的调查方法。但由于时间、场所等因素的限制,难以直接通过观察捕捉人们在空间中的各种行为,问卷调查也成为必要的手段之一。
(2) 动线观察法
动线调查的方法于1927年经德国建筑师布鲁诺·陶德 (Bruno Taut) 和1928 年亚历山大·克莱恩 (Alexander Klein) 提出,首先在建筑学领域得以应用,我国园林设计领域对动线观察的调查方法的应用起步较晚。动线调查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在规划与设计的各个阶段,其中在规划设计前期的现状把握和后期的平面方案评价中应用较多,也有通过依据动线调查的数据,经过分析得出最佳平面的研究。
1) 现状把握
现状把握是指以对现状正确地把握为目的的动线调查。与单纯地看或观察相比较,动线调查是通过以人与物的运动为对象,对具体空间的使用方式及其特性从事的研究。动线研究有两种类型: 一种类型是指出对象空间的问题点,通过动线图或相关表格等形式总结研究成果,以指导下一步的规划设计。另一种类型的调查目的是再现人们的运动轨迹,通过研究形成关于人们运动轨迹的模型,进而应用于规划设计。比如关于群体运动轨迹或避难轨迹的仿真建模研究,就属于这种类型。因为需要构筑模型,所以这种类型研究通常对运动轨迹再现的精度要求比较高。把握现状的动线调查研究,大部分属于指出对象空间的问题点,从而间接地提高规划与设计人员的创作欲望。例如杨·盖尔曾利用动线观察的方法,研究美国旧金山市3条平行街道上黑人的户外活动规律与空间的关系。他通过动线观察的方法,以线条记录黑人与朋友、熟人之间的交往频率。动线调查自上而下分别是交通量少、中、多的街道,研究结果表明,户外空间的质量与户外活动的频率关系密切,交通量的增加使得户外活动的频率骤减,邻居中朋友和熟人之间的交往也急剧减少。这样的研究结论提示规划设计人员,在户外空间的规划设计中,提高空间质量和减少交通量将是增进户外空间活动的有效手段。
2) 平面评价
通过动线观察的方法也可以对已经形成的规划设计平面进行评价。这一类型研究中,尽管可以设置不同的评价因子轴,但是目前的研究主要从能效的角度判断。(www.xing528.com)
(3) 心理实验法
心理实验法是指在限定的条件下,当条件系统地发生变化时,观察、测量、记录所产生的现象变化,并求证变化的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关系。探求人们心理因素的实验,思考方法就如探索人类的黑箱,通过输入产生输出,再分析处理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比如,作为输入,给予人们感觉器官如光、音、热、压等的物理刺激,或气味、味道等的化学刺激。作为输出是包含语言在内的人们的反应。输出的信息数据,都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与自然科学一般使用的实验方法一样。实验与调查—观察的差别,并不是器具的是否使用、测量的有无,而是在限定的条件下系统地进行操作,并且能把握由此产生的变化。另外,调查—观察是基于现实状况,因为不能限定环境条件,所以充其量是揭示相关关系。而实验可以通过设计限定条件,将多余的干扰因素撇开,因而能解释更为精确的因果关系等,能给予更科学的解释,是实验方法的一大优势。比如,松类植物的芳香对人们的心理感受具有平和轻松的作用,这是医学上森林疗法的一大魅力。通过心理实验可以直接测量芳香成分与人们轻松感之间的因果数量关系。而在森林进行实地观察,就会由于温度、湿度、光照等可能的相关条件均不可限定,松类植物的芳香与人们轻松感之间的关系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难以精确把握,只能表现出大致的相关趋势。实验方法的优点还在于,实验的操作和精确的观察,同一条件下可以反复检验,反复检验的可能性是实验法非常重要的一点。
(4) 行动观察法
行动观察法以往在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现在也被运用于园林设计领域。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调查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借助观察器材,对空间环境的使用者处于自然平和状态下的行为活动进行观测、记录并分析。其发展沿着两条主线: 一方面针对环境质量评价,评价因素限于物质环境物理质量指标,比如大气、噪声、水、土质等。另一方面着重从环境行为关系角度去研究人群主观环境取向和行为方式。
正式调查之前需要进行预备调查,其调查的结果作为进行正式调查的参考依据。预备调查阶段需要将观察到的具有研究价值的现象完整记录下来,并将研究目的和调查项目之间相互调整校验。在开展正式调查时,行动观察的调查框架主要涉及如下五大方面的内容: 行动的种类、观察的场所、观察的方法、分析的角度和数据的形式。比如在公园里通过调查捕捉游客行动轨迹的行动观察,就属于“自由行动—野外—移动观察—空间轴—行动模式”等要素的组合。
观察方法大致可以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两大类,直接观察是指对正在发生的行为活动进行观察。间接观察是指通过对物化的现象进行有针对性的“过去行为活动”情况的观察。间接观察有多种手段,比如足迹观察、人数统计、计时调查、访问调查等。行动观察中普遍使用数据丰富且客观的直接观察,更多时候间接观察则作为辅助手段,与直接观察的结果相互校验,或者在不容易直接观察时采用间接观察。行动观察采集到的结果可以运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算。
行动观察的结果记录,常用的方式有观察记录表、调查图示、拍照摄像等,这三种记录方式可以同时使用,发挥各自长处,相互校验。比如调查城市广场的游人行为活动特征,仅一名调查员每半小时观察记录一次,当广场活动的游人较多,移动速度较快时,则采用每半小时先用相机拍照,然后依据观察结果和参考照片信息填写观察记录表,将游人的位置和行为活动方式反映在调查图示中。
(5) 认知地图法
1948年,认知地图的概念被心理学家托曼 (Tolman) 引入,用于说明人与动物不但对具体而连续的环境刺激产生反应,而且也能感知环境的整体氛围。以后,林奇(Lynch)、罗文森 (Lowenthal)、沃尔波特 (Wolpert) 等学者在空间选择产生的过程等研究中逐渐引入该方法,并逐步建立了行为地理学和空间认知概念的基础,近年来这种调查方法逐渐被引入到园林设计领域中。认知地图法是使用某种工具材料,在纸上或图上将空间意象记录下来。尽管同是提取个人心理的空间意象,用做研究素材的方法,但是该方法与采用访谈或问卷,单纯以语言方式询问空间意象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另外,即便用图示表达空间意识,也有许多可以考虑的方法。这里所指认知地图法的范畴不仅包括在白纸上直接描画的方法,也包括在提示图 (地图、简图等) 上标记的方法,还包括介乎这类方法之间以图来表现的种种调查方法。
尽管图示空间意识的调查方法还没有统一称谓,但认知地图 (Cognitive Map) 调查是涵盖范围较广的概念。在我国广泛应用的意象地图 (Image Map) 是从林奇的调查发展而来的方法,这类方法仅仅是指在白纸上自由描画的方法。此外,还有心理地图 (Mental Map) 法、草图地图 (Sketch Map) 法、示意地图 (Sign Map) 法、记忆地图 (Memory Map) 法等。
(6) 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 (Content Analysis) 是对文献内容做客观系统的定量分析的专门方法。实际上,这里的文献内容含义广泛,包括任何形式的传播媒介,如书籍、杂志、诗歌、报纸、绘画、法律条文、电视媒体等。对文献内容的研究往往容易定性分析,难以作定量处理。内容分析法在这方面显示了其特长,提供了客观系统且量化分析的手段。内容分析法的目的是弄清或测验文献中本质性的事实或趋势,揭示文献含有的隐形资讯内容,对事物的发展做出预测。在园林设计领域,我们也可以通过该方法研究项目的基础资料。
内容分析法是定量与定性研究的结合,该方法以定性研究为前提,找出能从一定本质反映文献内容的量化标准,并将具体的文献内容依照该标准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同时是较为客观的研究方法。作为一种规范的方法,内容分析法要求研究者根据预先设定的分类项目和操作规则按步骤进行内容分析,不太受研究者的主观因素影响。不同的研究者或同一研究者在不同时间里重复这个过程都应得到相同的结论。内容分析属于结构化研究,内容分析法需要设定明确的目标,且对分析过程高度控制,所有的参与者按照事先安排的方法程序操作执行。内容分析还属于非介入研究,内容分析法的调查对象是文献资料,不涉及调查对象地或调查对象者,被研究的事物不受来自研究者的影响干扰,有利于保证研究结果的客观真实。这个方法还可以揭示文献的隐性内容,为研究人员个人单独操作提供可能性,只要能接触到资料并加以编码,就可以开展内容分析,小组成员可以分散进行,然后统一讨论。
(7) KJ调查法
KJ调查法与问卷调查法一样,同属于访问类的方法。问卷调查按照预先设计好的问卷内容,逐个问题向被调查人员征询意见。而KJ调查法的形式更为开放,往往就某一主题请被调查人员自由地发表意见,有时也用于研究者自己整理思路。该方法在规划设计的不同阶段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比如前期征询市民或相关部门园林设计意向,中期项目组成员内部集思广益,后期汇集整理针对项目成果的公众意见等。该方法是日本的人类文化学家、东京工业大学教授川喜田二郎创立的,KJ是他的姓氏川喜 (Kawaji) 的英文缩写。川喜田二郎在长期的野外考察中总结发现了这个科学方法,并于1964年发表。此后作为一种有效的创造技法得到推广,成为应用于多种领域,非常流行的一种方法。
KJ调查法是将错综复杂的问题、事件、意见、设想之类的丰富信息,以语言文字的方式表达并收集起来,然后利用其内在的相互关系做成归类合并图,以便从复杂现象中整理思路,抓住实质,找出解决问题方案的一种方法。特别是在把握定性的、多样且丰富的信息内容的结构时,该方法比较有效。KJ调查法在操作中将各种意见、想法和经验,不加取舍与选择地统统收集起来,追踪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予以归类整理。其过程与研究者在头脑中总结整理思绪的过程颇为相似,有利于激发人们的创造性思维,也有利于协调意见不同的人们,采取协同行动,求得问题的解决。
KJ调查法的主要特点是在比较分类的基础上由综合求创新。在对卡片进行综合整理时,既可以由个人进行,也可以集体讨论。另外,因为KJ调查法整理卡片所用的工具是A型图解 (即把收集到的某一特定主题的大量语言资料,根据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而分类综合的图示方法),所以KJ调查法又被称为A型图解法 (Affinity Diagram)、亲和图法。
5. 简易测绘的方法
简易测绘在人们的生活中非常常见,所有人对简易测绘都可能有切身经验和体会。对于经常接触“尺度”的园林、建筑和规划的学生和从业者而言,简易测绘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职业技能。
(1) 目测距离法
目测距离,就是根据视力、目标清晰程度和实践经验来判定距离。目测距离的基本方法有比较法和判断法。
1) 比较法,就是把要测距离与某段已知距离 (如电线杆距离、已测距离或自己熟悉的100m、200m、500m等基本距离) 相比较以求出距离。也可以将要测的距离折半或分成若干段,分段比较,推算全长。
2) 判断法,就是根据目标的清晰程度来判断距离。在正常视力和气候条件下,可以分辨的目标距离可以参考表3-1。但因各人的视力不同,使用表3-1时应根据自己的经验灵活掌握。
表3-1
续表
(2) 简易测高
按照本实验的要求,需要学生读者简易测绘给定地块的简单园林植物的高度,以形成立面图。
1) 一名组员靠近园林植物站好。然后其他组员后退至远处,手持铅笔一支 (或枝条一根),手伸出去用大拇指指甲在铅笔上标出该同学的身高。然后可以测定出塔高为植物旁同学身高的几倍,将所得的倍数乘以该同学的身高便可以简易求出园林植物高度。这种方法不可以测量过高的乔木,因为透视会发生较大的误差。
2) 如图3-2所示,在距园林植物20m处的地面上放一面小镜子C,然后学生后退离镜子,直至学生可以在镜子内看到园林植物的完整镜像为止。由于入射线BC和反射线CF分别与镜面构成相等角度α,直角三角形ABC与直角三角形EFC相似,假定观测者眼睛距离地面的高度h为1.5m,由此可得一简单公式: 植物高
H=h×D/d=1.5×20/d=30/d
单位为米。这样,只要量出学生退离镜子的距离d,即可求得植物高度。
图3-2 小镜子简易测植物高示意图
(3) 简易测宽和角度
学生在野外可能没有量角器,如果用指南针来估算角度可能也不够准确,下面介绍一种既准确又简单的简易测角方法。
将有毫米读数的直尺放在眼前57cm的位置 (这可以用一根事先准备好的57cm长的细线快速定位)。这时直尺上每厘米对应于观测者的视角就是1°,如图3-3所示。这个方法的数学原理是圆心角1°的弧长为半径的1/57,用数学方法可以较准确地估算目标物的宽度,具体的推导过程这里不再赘述。
用一块硬纸板自制一个简易的半圆量角器 (或真实的量角器),在量角器半圆的圆心
图3-3 直尺简易测植物宽和角示意图
处用图钉和一根小细线悬一重物 (小石头、螺丝钉或螺母),学生站在山坡的一侧,双手握住量角器,使量角器的底边与山坡保持平行一致,读取细线经过量角器的刻度数,再从该刻度数中减去90°则为山坡的坡度。如图3-4所示。
图3-4 半圆仪和小石头测量坡度角示意图
(4) 步测距离
步测距离就是利用步幅量测距离。通常以复步 (两步为一复步,每复步长约1.5m)为单位进行实地量测。其计算公式为: 距离 (m) =1.5m×复步数,也可以简化为一句话,即复步加复步数之半,等于距离米数。如果某段距离共200复步,则该段距离米数应为1.5m×200=300m。
由于各人的步幅大小不同,要量测得准确,在量测之前应弄清楚测试同学的步幅,通常要求每个组员都使用该方法测距,然后相同距离取平均数即可。
(5) 手臂长测距法
手臂长测距法是以自己臂长的百分之一为1个分划,刻在铅笔或直形物体上,并注以数字的尺。如某人臂长为60cm,则臂长尺上一个分划长为6mm。
采用手臂长测距法有两种情况:
1) 已知目标间隔 (高度) 求距离。测量方法是: 以手持尺,将臂向前伸直,使尺的“0”分划对准目标的一端,拇指压在目标另一端所对准的分划上,读出分划数,然后按公式计算: 距离=间隔 (高度) ×100/分划数。比如已知两电线杆的间隔为50m,读取臂长尺上的分划数为5,则测量者至电杆的距离为: 50×100/5=1000 (m)。
2) 不知目标间隔 (高度) 求距离。其要领与上述方法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是在前后两点上,分别测定目标的分划数,并测出前后两点之间 (前进或后退) 的距离,然后按下列公式计算: 距离=前进 (后退) 距离×小分划数/ (大分数-小分数)。
简而言之,手臂长测距法是一种参考身体尺寸估计尺度的方法,方便快捷。十分清楚。记得上大学时,肖华章老师带我们测绘园林建筑,课堂上说的影响很深: 平时随身带5米卷尺和速写本,随身测量,记下周围常见的诸如踏步的长、宽、高,桌椅的高度、宽度,园路的宽,栏杆的高等。这种练习能培养和锻炼估测的准确性,建立良好的尺度感,同时积累了经验,教诲铭记,受益颇丰,谨此感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