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解决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实用指导

解决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实用指导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当前新形势下,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也需要政府,学校及整个社会的努力,更需要大学生自己不断的努力。另外,政府还应发挥自制优势,主动为高校和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高校要建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机制。案例分析四川某高校走校企合作道路培养实用型人才(四)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就业指导工作的目的就是促进毕业生充分合理地就业。

解决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实用指导

在当前新形势下,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也需要政府,学校及整个社会的努力,更需要大学生自己不断的努力。要解决这些问题也不能是一蹴而就,只能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创新观念,完善制度和改进工作方式,不断深化改革来完成。

(一)政府应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

要解决高校就业问题,政府要加强经济调控手段,对去西部地区和条件艰苦的一些重点单位和行业就业的大学生,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较大的优惠,采取措施鼓励大学生去那些地方就业。在完善就业市场方面,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扫除体制性障碍。通过深化改革,对于那些有碍于学生就业的政策、制度等要逐步地取消;各级政府要开放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种种政策限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积极疏通就业渠道,不断完善就业市场。

政府还应加强对高校办学的指导,在宏观上加强人才预测和对专业设置的调整,以及对各类人才培养规模的调控,指导高校的改革,避免高校盲目的专业设置。另外,政府还应发挥自制优势,主动为高校和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

(二)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各个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不要盲目追求人才的高消费,让那些博士和硕士来装点门面,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置换冗员。用人单位要从长远考虑,建立人才储备机制。毕业生从高校毕业,缺乏实际经验,而且他们要发挥出价值也需要一个过程,对其进行培训,形成梯队。总之,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念,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三)高校要强化内部改革

大学毕业生是高校产出的最终“产品”,其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高低,是一所高校办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生源,也影响着在校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情绪,因此学校要深化自己内部改革。

高校要主动适应市场,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毕业生;同时还要根据市场需求,开设新专业,灵活地调整专业设置。

高校要建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机制。理顺就业指导工作的体制,建立相对独立的就业指导机构,并充实人员与配备,充分拓展机构职能。不仅要管理就业工作,还应加强市场调研和就业工作的研究,掌握该工作的特点、规律及发展趋势,制订和实施就业指导工作方案。就业指导机构还应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在涉及学校调整专业结构工作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最终促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充分就业

案例分析

四川某高校走校企合作道路培养实用型人才

(四)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工作的目的就是促进毕业生充分合理地就业。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根据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将大学教育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分别确定工作重点,合理安排不同阶段就业工作的内容。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让他们知道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要做好哪些准备。将就业指导渗透到教学中去,强化学生自学成才的意识,也让学生了解所学领域的发展前景,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在教材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形式上,要引入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不要把就业指导课拘泥于课堂,要采用多种形式,如请一些优秀企事业人士做报告,开设模拟招聘活动,还应注意网络资源的利用,组建网上论坛,让师生可以在网上进行探讨。

案例分析

四川某职业技术学院“特色人才培养计划”

(五)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更新就业观念

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在大学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们应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革除那些陈旧的观念,使自己从那些条条框框中解脱出来,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那些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地区由那些经济发展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那些地方更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另外,大学生们要认清就业形势,主动学习和掌握就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合理地确定就业期望值。只有这样,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1.正确定位:淡化“精英”意识,树立“普通劳动者”观念

2003年,我国高校毛入学率超过15%,已经进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近年来每年大学生录取率和在校人数连创新高,大学生已不再是社会的“稀缺资源”。

但是,现在不少大学生却依然抱有“天之骄子”的优越感,以为读了大学就必须要找个体面、高薪、舒适的“好工作”,就要留在大城市,否则,就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愧对父母。因此,求职时一心追求物质待遇,重地位、重脸面,缺少吃苦精神和创业精神,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好高骛远。对就业岗位期望值过高,最终只会落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实际上,不同工作岗位只是社会分工不同,并无高低贵贱之别,大学生也只是各社会阶层和职业岗位上的普通成员。大学生要坚决去除“天之骄子”的优越感,回到现实中来,做到以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来选择工作单位。

2.珍惜在高校的学习机会

当前人类社会正进入飞速发展的时代,知识对于一个国家、民族及个人都是极为重要而且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尽管人们需要持续学习、终身学习,但是,正规而系统的高等教育对于一个人的人生来说仍是非常重要的。的确,有好多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或中途退学的人也取得了辉煌的业绩,比如英国前首相梅杰、美国的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迈克尔·戴尔等。但是,从总体的概率上来说,伟大的政治家、科学家、发明家、实业家等,还是从大学里出来的居多。因为,高等教育能够让一个人接受系统的知识、学会正确的方法、建立起科学的思维方式,从而少走弯路、快速成功等。比尔·盖茨在离开大学32年之后又于2007年6月重返哈佛大学,深为激动地接受母校颁发的荣誉法学学士学位,并告诫广大学子说“我鼓励人们还是要完成学业,除非有一些非常紧迫的,或者是不容错过的事情,完成所有的学业会好得多。”因此,大学生在大学里一定要树立把知识学牢、学扎实的理念。

3.树立科学的择业观

(1)树立到基层就业的观念。读大学是为了更好地干事业,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在于事业上。因此,大学生选择工作单位时,要把选择重心放在注意考察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与工作单位的组织文化是否一致,是否有利于自己才能的充分发挥,个人事业成长的机会是否最大化上。毫无疑问,广大农村、边远地区、民营企业、基层单位急需各方面人才,是吸纳毕业生就业的最大空间。大学生在基层就业能得到多方面锻炼,积累基层工作的实践经验,更能受到基层单位领导的尊重与重用,容易成为单位的骨干,这对于个人才能的充分发挥和自身的迅速成长是极为有益的。近年来,国家为支持、引导大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大学生要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敢于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民营企业去、到西部去、到国家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去就业,那里才是大学生大有作为、发展事业的最佳舞台。

(2)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观念。现代社会为人们提供了独立的发展空间,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方式是人才的合理流动。我国劳动力市场和人事制度的不断完善,为毕业生的职业流动创造了条件,“一次就业定终生”的现象渐行渐远。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打破一步到位、从一而终的就业观,先就业再择业,先生存后发展降低首次就业的期望值,不要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学会在职业流动中发现机会,创造机会、把握机会。(www.xing528.com)

知识链接

期待离现实有多远?

(3)敢于吃苦、善于创新,树立“自主创业”的观念。就业只是抢占社会现有的就业岗位,创业则是为社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就业只是在已有的事业平台贡献力量,创业则是为“施展拳脚”重新构建事业发展平台。近几年,自主创业逐步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新方向。国家号召全民建设创新型社会,并且对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了税收贷款、技术等多方面优惠政策。大学生拥有较高知识和技术,富有开拓进取精神,蕴涵着巨大的创业潜能,自主创业有着明显的优势。自主创业,不仅能缓解国家的就业压力,更是大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展现自身价值的好途经,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大学生择业趋势。

4.经济高速增长,一技之长很重要

在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在:一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一线操作工、普工招工不足,也就是企业所讲的“招工难”;二是技术工人常年、普遍供不应求,中级工、高级工求人倍率基本是1.8以上,也就是说两个岗位大概只有一个人求职。“我们很缺人才,而且人才队伍正在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我们很担心这将会影响企业的发展。”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朱新庆说道。

位于江苏南京的中建安装工程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肖志勇告诉记者:“在我们公司,首席技师的待遇相当于公司副总,高级技师的待遇比中层管理人员还要高。”

深化教育改革,积极调整教育结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对于现在的高校来说势在必行

目前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急需的是技能型人才,相应的就要发展职业教育。“我国的就业已经基本市场化了,薪酬水平直接体现了劳动者的价值。”有专家说,“很多大学生薪酬不如技能人才,起薪甚至不如农民工,说明一技之长有多么重要。”

5.顺势而为,不能死守一线城市

现在很多高校毕业生仍然抱着扎根城市的思想,宁愿背井离乡在省会城市或者周边城市从事一份不怎么称心的工作以及承受在大城市带来的一系列生活、工作以及经济上的压力也不愿意回到自己的家乡发展。

“有一个食品专业的毕业生,宁可在南京某高校后勤部门做一名临时工,每月只拿1000多元的工资,也不肯回老家就业。”位于南京市的金陵科技学院就业指导处副处长陆国晓说。

有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很多大学生不肯离开大城市并非怕吃苦,而是觉得没盼头:同是医学专业毕业,同在一个科室,同样工作10年,在一线城市三甲医院的很可能成为该领域专家,在偏远地区基层医院的成功率则小很多。

因此,在呼吁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的同时,政府和社会也需要创造条件,吸引大学生到基层、边远等急需人才的地方。《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高校毕业生在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基层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申报相应职称时,可不参加职称外语考试或放宽外语成绩要求……对到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的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方面享受与国有企事业单位同类人员同等待遇。“大学生愿意去国家机关、大国企,是因为它们有更好的社会保障和待遇。”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分析说,“我国要缩小行业间、城乡间的差距,缩小收入、待遇、保障上的差距,否则人才很难自由流动。”

通知还要求,各地区要结合城镇化进程和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充分挖掘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社会工作、文化体育残疾人服务、农技推广等基层公共管理和服务领域的就业潜力,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

“正在‘腾笼换鸟’的北、上、广对于人才的要求很高,容纳度也变得越来越小。”中央党校周天勇教授说,“城镇化推进、中西部开发以及产业梯度转移是大势所趋,大学生一定要认清并主动适应这个趋势,抛开暂时的得失,放眼长远,才能在将来的发展中占得先机。”

6.放下架子,踏踏实实从最现实的工作做起

上面讲到我们大学生要有胸怀祖国、回报社会的崇高理想。但是,我们人生理想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必须有一个坚实的切入点。我们不仅需要杰出的总设计师、总工程师,也需要杰出的技师、工人。当前,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同时,我国却十分需要一大批高水平的技师,而且在深圳等地,这种紧迫性更为明显。因此,无论从国家社会的角度来说,还是从个人角度来说,我们都必须踏踏实实地从现实做起、从具体工作做起。

总之,能否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一所高校的生死存亡,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解决此问题,要在政府的指导下,积极应对市场,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拓宽就业渠道,更新就业观念。

1.了解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制度和程序为自己的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2.了解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当前就业中所面临的困难。

3.本章所提到的应对高校就业难得对策,特别是切合学生自己的要认真地思考,并且自己要认真地总结,做好就业的定位。寻找适合自己的就业途径。

1.讨论思考题:大学生就业形势如果让你形容你会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就业形势难在哪里?面对就业难我们该怎么办?

2.实践操作题

请选择3~5名你们学校所在地区与你专业相同或者相近的往届毕业生,对当地大学生就业的社会形势进行调查和分析,帮助自己建立一个本专业学生就业的感性认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