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就业形势:误开餐饮旅游专业,需求大减

高校就业形势:误开餐饮旅游专业,需求大减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调查显示,有些高校学校盲目开设餐饮、旅游、贸易、商务等专业,致使供大于求;而社会急需的电子、机械、制造等二产业类专业倒是日见萎缩。有关调查显示,高校院校中专职教师由高校毕业后直接任教及由其他高校调入的占专职教师总数的82.2%,可以说专职教师基本上都是从学校到学校。

高校就业形势:误开餐饮旅游专业,需求大减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案例分析

基层急需金凤凰,何必单恋大城市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决不是简单地归结为“供大于求”所能概括的,其间包含着经济发展、社会供需矛盾、教育结构矛盾、人事体制矛盾、学生自身矛盾等诸多因素,存在着众多深层次的复杂原因。

1.从政府的就业管理来看,我国劳动就业准入制度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一些中小企业从短期效益出发,为了节省成本而大量雇用没有经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农民工,使得高校院校的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更加突出。同时,政府劳动人事部门在高校人才供需信息管理、高职人才的行业及区域流动上调控、引导不到位。而且,在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就业前再培训、短期失业救济方面的政策还有待完善。

2.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张带来了就业市场的变化,即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

许多单位在选拔人才中出现了人才高消费现象,导致研究生抢占本科生的岗位,本科生抢占专科生的岗位,专科生抢占中专生的岗位的局面。随着我们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增加,这种局面将会进一步加剧。社会的有效需求赶不上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2014年,全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届时需要就业的人数达到2400万人,其中应届毕业生超过700万。

3.面向高职生就业的一些传统行业,人员相对饱和

我国许多高职院校是与国家传统经济部门相对应的,如机械电力、煤矿等行业。在国家经济调整时期,许多经济领域处于低速发展阶段,就业岗位自然不多,特别是机械和煤炭企业,就业岗位严重萎缩,因此,此类高职毕业生就业非常困难;邮电、公安、司法发展较快的行业,人员也已接近饱和;教育、医疗系统,虽然需求的人数较多,但这类高校学校也较多,几乎每个省的每个地区都有,造成了师范专科生、医学专科生就业也比较困难;而金融工商税务、电力等社会上待遇较好的行业,由于这些行业在初创时期,专业人才较少,已经被大多数不符合要求的人员占据了岗位。因此,现在从正规院校毕业的高职生很难进入这类行业就业。但是,有一些新兴起的行业,如物流、电子商务、模具、数控机床等行业,需要大量人才,可是学校又没有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大力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使得这些相关行业又难于找到合适人才。“当前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环境下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存在着一些不协调的现象:一方面,用有单位找不到自己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人才市场又滞留着成千上万的求职者,结构性失业和初次性失业交织在一起,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现象。”

4.人才市场不完善,存在着严重的人才高消费现象

目前,我国的人才市场还很不完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及许多企业,都还没有真正从经济学的角度去考虑如何有效地使用人才,更没有把人才使用纳入其成本核算,因而普遍存在人才使用浪费现象。一些企业或部门,只要招聘人才就提出要本科以上学历,甚至一些后勤服务行业的工勤人员也动不动都提出要本科以上学历。人才使用上的严重浪费,对国家、社会无任何益处。这样,使得一些本来适合于高职生就业的岗位或行业被高层次的人员挤占了,造成了各类人才就业岗位的错位。用人单位录用高校毕业生的条件与毕业生实际脱节。目前,用人单位录用高校毕业生的自主空间较大,自行制定的录用标准和条件不切合毕业生实际的现象比较普遍。事实上,不少用人单位不是从岗位的实际需要选配人才,而是盲目“攀高”,本来专科生可以胜任的岗位,却非要招聘本科以上毕业生。有些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私人企业则不是从企业的长远发展吸纳人才,而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或招聘一些离退休技术人员,或廉价雇用一些农民工。这样一来,高校毕业生难免遭冷落。而且用人单位在招聘相同的工作岗位时,本科生的待遇与专科生的待遇差距比较明显,少数用人单位给予高校毕业生的待遇甚至不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这种种都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状况。

5.从高校教育自身存在的不足来讲,高校院校学校培养及就业管理上存在的误区

(1)专业设置不合理。专业设置没有与市场对接,影响了高职生就业。很多高校院校在专业设置上缺乏深入的市场调查和严格的科学论证,对市场需要人才的数量、规格、发展趋势的分析缺乏前瞻性,盲目地开设所谓“热门专业”,到了学生毕业就业时,专业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失衡,导致高校院校学生的同行业就业竞争加剧。同时,一些高校院校开设专业呈现多而全的特点,课程设置又拘泥于传统,与职业岗位实际需要脱节。调查显示,有些高校学校盲目开设餐饮、旅游、贸易、商务等专业,致使供大于求;而社会急需的电子、机械、制造等二产业类专业倒是日见萎缩。现在看,高校毕业生不是没有市场,而是他们所学专业不适合市场。面对着蓬勃发展的市场经济,一些高职院校没有做到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核心,学校没有明确的办学思想,不知道学校的特色到底是什么;更没有明确自己学校的定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还是培养研究型人才;所开设的专业,没有很好地进行市场调研,没有去着力培养市场所急的人才。“近年来,一种情况是有的学校追求短时效应,不顾本校的实力,盲目开办一些热门专业,造成人才供求过剩;同时,有的高校市场灵敏性不够,对一些冷门专业,社会需求少的专业不做及时调整,没有及时调整招生人数,不能改革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毕业未就业就先失业,存在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

(2)师资力量匮乏,对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不够。有关调查显示,高校院校中专职教师由高校毕业后直接任教及由其他高校调入的占专职教师总数的82.2%,可以说专职教师基本上都是从学校到学校。虽然各高校院校在不同程度上都对专职教师提出了参加专业实践的明确要求,但由于国家没有对企业和有关事业单位的相关要求和政策制度等种种原因,真正通过实际锻炼而使专业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的教师数量不多,加之专职教师中实践课教师的比例偏低,因此真正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数量不多,很难形成中坚力量。双师型教师缺乏、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过程的理论脱离实际等不足导致高校学生毕业时虽然获得了毕业证,但没有掌握相应的应用技能和形成相应的职业能力。在职场上,许多高校毕业生往往因为实践技能不过关或职业能力某方面欠缺而难以就业。

(3)高校院校就业与创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面对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化,高校院校就业与创业指导工作还有待于加强和改善。就业与创业指导工作目前还没有引起高校院校的足够重视,部分学校的领导只重视招生而忽视就业,对就业工作在机构、人员和经费等方面存在的严重不足视而不见,无法为毕业生提供全方位高层次的就业服务。其中不少院校至今仍未成立就业与创业指导机构,甚至至今仍未将就业与创业指导课列入正式的教学计划中;就业与创业指导时间只安排在短短几周内,对象也仅限毕业生。同时,就业指导的不力,还表现在没有与政府劳动人事部门、用人单位、职业中介等建立信息共享、供需联动机制,没有为毕业生搭建充分的就业平台。(www.xing528.com)

6.从高校院校毕业生自身的因素来看,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1)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没能给自己正确定位。在就业取向上,出于对社会实际和功利等原因,在具体的择业过程中,高校毕业生的择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利益取向的制约,往往对工作的报酬、工作地点以及工作是否稳定等诸多实际利益的考虑多于对事业发展的考虑,表现了高校学生择业的务实化、功利化,反映了高校学生择业的价值取向与择业行为之间的冲突。问卷调查表明,在高校学生的择业标准中,36.15%的人选择工资福利好,33.51%的人或选择交通等外部条件好,或选择人际关系良好,或选择工作稳定有保障,而选择社会需要和社会贡献大的仅占1.85%。调查还显示,大多数毕业生希望能找到比较满意的地区和单位,对于工作以后不如意是否想过要跳槽,71.21%的回答是想到过,认为无论如何要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反映了毕业生对得到一份满意工作的渴望,从另一侧面也体现了当前高校大学生普遍缺乏一种艰苦奋斗、敢闯敢冒的创业精神。

(2)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尚需提高。以知识为主导、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的知识经济对人才资源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面对这一要求,许多高校毕业生存在明显不足,综合素质尚需提高,应用知识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欠缺。用人单位反馈的大量信息表明,许多毕业生不屑于从基础性工作做起,而对专业技术性工作又做不来、做不好,缺乏与同事合作的团队精神,这样的毕业生不受用人单位欢迎也就不足为奇。高职生就业观念滞后,动手能力不强现在的高职生虽然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环境而成长的,但他们的思想仍停留在计划经济的时代里,对于到个体企业、私营企业就业则存在较大疑虑,总认为到这类性质的企业就业风险较大,户口难于落实、劳资关系不稳固、就业随意性、流动性较强,一旦被老板炒了鱿鱼,就会变成社会上的游民。因此不乐于到私营企业或民营企事业就业。虽然国家反复强调大学生不包分配,但一些学生或学生家长仍然认为,他们到了学校读书,学校就应该为他们解决就业,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于是,许多高职生仍然要靠学校去推荐,自己不敢到市场中去闯荡,甚至一心想依赖学校和国家来安排工作。一些学生闯劲不足,竞争意识不强,存在着严重的“等、靠、要”思想(等学校推荐,靠国家分配,要用人单位找他),缺乏到市场经济潮头去搏击的胆识和勇气,使得他们丧失了许多极好的就业机会。再加上由于专业过窄、课程设置陈旧、特别是学校的实习基地建设不够完善,学生理论学习明显偏多,实践环节严重不足,造成了学生动手能力较低。高职生动手能力不强,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就业。

但是,必须说明的是,不能仅仅以大学生暂时的就业困难就去否定高等教育政策,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严格地说,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为更多的青年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仅促进了教育公平,改进了个人职业发展潜力,还从整体上促进了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提升。

在区域结构上,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偏好差异与政府政策激励上的错位导致实际有效需求不足。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间与城乡间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有效需求,而且在较长的时期内,地区性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都将难以改变,从而对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市场需求是一个不利因素。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有利形势

看到一系列的数据,很多人想到的词语都是就业难、难就业,但是,社会的发展挑战和机遇是共存的,有挑战就有机遇,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面对就业我们也有很多有利形势。

1.国家对高校教育的大力支持

从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到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关于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以及国家的各项关于高校院校的相关政策,可以看出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支持,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视。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会议,将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明确了到2020年,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总目标,就是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其中大家很关注的,就是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将会顺着这个类型的教育,有一个上行的通道。职业教育这个体系当中最根本点,还是体现在坚持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这是根本。通过职业教育,能够实现服务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全面的发展。另一方面,就是通过职业教育的发展,能够促进我们国家的就业,包括个人的就业。这是一个总方向,也是职业教育根本的追求。

2.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目前我国特别是西部地区正处于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实施工业强市的战略目标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农村劳动力转移要以技能作为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高素质的农民,发展第三产业也需要大批懂得现代服务业基本要求和掌握现代服务业基本技能的人力资源。据统计,目前西部地区技能型劳动者严重不足,需求量很大,技术工人中中级工和高级工的比例很低,人才供给矛盾已凸现。在现有的农村劳动力中,绝大多数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还有相当一部分文盲,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缺乏职业技能,已影响到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施。我们的产业要在市场中真正有竞争力,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从源头抓起,就必须要高度重视和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尽快培养造就一支高技能、专业化的劳动大军。这些对于高校院校的学生来说都是机遇,社会的发展,市场的大力需求,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3.社会对高校学生认识进一步加强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自试办以来,已经经历了近16年的发展历程。如今,人们对高校的认识,无论是从理论的探索方面还是实践的应用方面都显得更为理性和成熟。经过10多年的发展,一大批高校院校经过时间的洗礼,大浪淘沙,彰显了各自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无论什么类型的高校院校,在办学理念上,都坚持把学生的就业放在首位。高职教育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其核心是以能力培养为目的,以技术传授为主要内容,以实践教学为主线,以实训为载体,以此模式培养出了一大批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每年的就业率不断上涨,甚至超过了一大批本科院校。社会对高校的认识也进一步加强。这对高校学生来说都是很好的前景。社会的认可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知识链接

高校毕业生社会需求量较大的七大职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