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礼仪的特征
礼仪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人们的行为准则,人们以此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协调和制约人际间的相互关系。与其他行为准则相比,礼仪具有以下特征:
1.传统性
礼仪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现代礼仪是以传统文化为核心,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它根植于传统文化这块沃土上,有着深刻的传统性。“礼仪之邦”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民族修礼、崇礼、习礼的传统美德,深深地融入现代礼仪之中,约束和规范着现代人的行为。礼仪是将人们在长期生活及交往中的习惯、准则固定并沿袭下来,有着广泛的社会文化基础。礼仪的这种传统性是根深蒂固的。
在社会生活中,礼仪是人们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大都没有形成文字,它是在人们相互交往中传播、继承、相沿成习并积淀下来的,无须刻意传播。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礼仪的那些烦琐、保守的内容不断被摒弃,只有那些体现了人类的精神文明和社会进步,代表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本质和主流的礼仪,才得以世代相传,并被不断完善和发扬。
礼仪的形成本身是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是在风俗和传统变化中形成的行为规范。在这种变化中表现为一种继承和发展。我们今天的礼仪形式就是从昨天的历史中继承下来的,有不少优秀的还要继续传承下去。而那些封建糟粕,则会逐渐被抛弃。因此,交际礼仪的沿袭和继承是不断扬弃的社会进步的过程。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礼仪虽然有较强的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但它也毫不例外地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社会交往的扩大,各国民族的礼仪文化都会互相渗透发展,尤其是西方礼仪文化的引入,使中华礼仪在保持传统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发生了更文明、更简洁、更实用的变化。
2.共同性
礼仪是在人类共同生活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同一社会中全体成员调节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礼仪随着社会生产、生存环境和生活形态的变化而被不断充实完善,逐渐成为社会各阶层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礼仪的内容大多以约定俗成的民俗习惯、特定文化为依据,集中反映了一定范围内人们共同的文化心理和生活习惯,从而带有明显的共同性特点。礼仪又被应用于人们的社会交往之中,其范围和准则必须得到广泛的认可,才能在相当的范围内共同遵守,这也决定了礼仪的共同性特点。由于交往范围不断扩大,原先由于地域和文化交流限制所造成的礼仪规范的差异逐渐被打破,许多礼仪形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认可,礼仪的共同性特点日趋明显。礼仪的共同性表明社会中的规范和准则必须得到全社会的认同,才能在全社会中通用。
3.差异性
礼仪作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其运用要受到时间、地点和环境的约束。同一礼仪会因时间、地点或对象的变化而有所不同。这就是礼仪的差异性特点。礼仪的差异性首先表现为民族差异性,不同民族的礼仪多姿多彩、各具特色。各民族的习俗礼仪都凝结着本民族、本地区人民的文化情结,人们严格遵循,悉心维护,难以改变。俄罗斯有句谚语:“不要把自己的规矩带到别人家中。”这是很有道理的。比如,有些国家的规矩是点头表示否定,摇头表示肯定;有些国家客人不能和女主人握手,而有的国家女主人主动热情地和客人拥抱、亲吻。礼仪的差异性还表现为个性差异,每个人因其地位、性格、资质等因素的不同,在运用同样的礼仪时会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和特点。比如,同是出席招待会,男士和女士要有不同的表现风格。
礼仪的差异性还表现在其时代变异性,它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丰富和完善。礼仪总是体现着时代要求和时代精神,会随着时代发展而产生差异。世界各国都很重视礼仪改革,现代礼仪发展变化的趋势是使礼仪活动更加文明、简洁和实用。
4.规范性
礼仪的规范性主要是指它对具体的交际行为具有规范性和制约性。这种规范性本身所反映的实质是一种被广泛认同的社会价值取向和对他人的态度。礼仪是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规则,礼仪对人们的各种行为规范有着广泛的约束力,但这种约束力不是强制性的。礼仪不像法律那样威严,也不像道德那样严肃,礼仪的实施无须别人的督促和监督。有人冒犯了礼仪规范,也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礼仪的实施,主要是依靠人们自觉地利用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礼仪的这一特点,要求人们在实施礼仪的过程中,树立起一种内心的道德信念和行为修养准则,不断提高自我约束、自我克制的能力,在人际交往中自觉地遵守礼仪规范。礼仪的规范性说明:不注意礼仪的人在社会生活中会处处碰壁,孤独、尴尬、失意等挫折总是难免的;而自觉地注重礼仪,与人交往才有可能会一帆风顺,处处受人尊重。(www.xing528.com)
5.等级性
礼仪的等级性表现在对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士礼宾待遇的不同。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往往用长幼之分、男女之别来规范每个人的受尊重程度。而在官方交往中,则要确定官方礼宾次序。确定官方礼宾次序的主要依据是担任公职或社会地位的高低。这种礼宾次序带有某种强制性。不同的人因此而得到不同的礼宾待遇,但这并不意味着尊卑贵贱,而是现代社会正常交往秩序的表现,反映了各级公务人员的社会身份和角色规范。礼仪的等级性在社会交往中还表现为双向对等性,即在不同地区、不同组织的交往中,双方人员在公职身份和社会地位上要相近,业务性质要相似,以此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双方的交往还应当是一种尊重互换、情感互动的过程,在礼节上要有来有往、相互对等。这是工作需要与礼仪要求的结合统一。
(二)礼仪的作用
马克思认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习礼仪的目的关键在于运用。人类社会沿袭至今,礼仪之所以被一直提倡并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主要是因为它具有多重重要的功能,既有助于个人进步,又有助于社会发展。概括地说,礼仪是表示人们不同地位的相互关系和调整、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手段。其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维护个人形象
具备一定的礼仪知识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同时帮助人们美化自身,美化生活。在人际交往中,礼仪往往是衡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准绳。它不仅反映着一个人的交际技巧与应变能力,而且反映着一个人的气质风度、阅历见识、道德情操以及精神风貌。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礼仪即教养,而有道德才能高尚,有教养才能文明。也就是说,通过一个人对礼仪运用的程度,可以察知其教养高低、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准。由此可知,学习礼仪、运用礼仪,有助于提高个人的修养,有助于“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真正提高个人的文明程度。
个人形象是一个人仪容、表情、举止、服饰、谈吐、教养的集合,而礼仪在上述诸方面都有自己详尽的规范,因此学习礼仪、运用礼仪,无疑将有益于人们更好地、更规范地设计个人形象、维护个人形象,更好地、更充分地展示个人良好的教养与优雅的风度,这种礼仪美化自身的功能,任何人都难以否定。当个人重视了美化自身,人人都以礼相待时,人际关系将会更和睦,生活将变得更温馨,这时,美化自身便会发展为美化生活。这也是礼仪的运用所发挥的作用。
2.协调人际关系
良好的礼仪修养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际关系,具有调节人际关系的功能。一方面,礼仪作为一种规范、程序,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对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模式起着规范、约束和及时调整的作用;另一方面,某些礼仪形式、礼仪活动可以化解矛盾、建立新的关系模式。可见,礼仪在处理人际关系、发展健康良好人际关系中有其重要作用。
古人认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句话讲的是交际的重要性。一个人只要同其他人打交道,就不能不讲礼仪。运用礼仪,除了可以使个人在交际活动中充满自信、胸有成竹、处变不惊之外,还能够帮助人们规范彼此的交际活动,更好地向交往对象表达自己的尊重、敬佩、友好与善意,增进大家彼此之间的了解与信任。假如人皆如此,长此以往,必将促进社会交往的进一步发展,帮助人们更好地取得交际成功,进而造就和谐、完美的人际关系,取得事业的成功。
3.约束公众行为
礼仪作为行为规范,对人们的社会行为具有很强的约束作用。规范的礼仪有助于净化和维护社会风气,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礼仪一经制订和推行,久而久之,便成为社会的习俗和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任何一个生活在某种礼仪习俗和规范环境中的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该礼仪规范的约束。自觉接受礼仪约束的人是“成熟的人”的标志;不接受礼仪约束的人,社会就会以道德和舆论的手段来对他加以约束,甚至以法律的手段来强迫。一般而言,人们的教养反映其素质,而素质又体现于细节。反映个人教养的礼仪,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一个人、一个单位、一个国家的礼仪水准如何,往往反映着这个人、这个单位、这个国家的文明水平、整体素质和整体教养。古人曾经指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将礼仪列为立国的精神要素之本。而在日常交往之中,如英国大哲学家约翰·洛克所言:“没有良好的礼仪,其余的一切成就都会被人看成骄傲、自负、无用和愚蠢。”反过来说,遵守礼仪、应用礼仪,将有助于净化社会的风气,提升个人乃至全社会的精神品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求全体社会成员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这些内容,与礼仪要求完全吻合。因此,提倡礼仪的学习、运用,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这种社会主义的礼治,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