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礼仪的含义
1.礼的含义
《礼记·曲礼》曰:“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异可,明是非也。”也就是说,“礼”是用来确定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判定人际关系之间存在的疑难问题,辨别古今的异同和异域的差别,辨明各种社会现象与个人行为正确与否的一种准则。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礼记·礼运》)依照孔子的观点,所谓“礼”,就是先王用来遵循自然法则、规范治理百姓的思想道德的一种规矩。没有规矩,便不成方圆。因此,无论什么人,什么朝代,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礼仪知识才能更好地生存。
我们给“礼”下这样一个定义:礼,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而产生的一种指导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这种准则与规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当然,它也会随着社会的消亡而消亡。只要这个社会没有消亡,“礼”就会存在。相反,社会消亡了,这个社会的礼仪也就消亡了,例如,古代的楼兰和西夏王国灭亡了,他们的礼仪制度也就消亡了。
礼应该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并且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不只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有礼,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也有礼。原始公社也曾经有过礼,将来的社会肯定还会有礼,而且将是维系社会运转的最完美的礼。
可见,“礼”是一个发展中的观念,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的体系。每一个时代都有适合自己时代的礼。
2.仪的含义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道:“仪,度也。从人,义声。”宋朝徐锴《说文系传》曰:“度,法度也。”清朝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也说:“度,法制也。”《墨子·天志》云:“置此以为法,立此以为仪,将以量度天下之王公大人,卿大夫之仁与不仁,譬之犹分黑白也。”《说文解宇》云:“义,己之威仪也。”经传之中,义、仪二字常通用,《汉书·高帝纪》云:“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颜师古注云:“义、仪容也。读若仪。”义,必须是适宜的,《释名·释言语》云:“义,宜也。得事宜也。”仪,也必须是适宜的,《释名·释典艺》云:“仪,宜也。得事宜也。”“义”主内,“仪”主外,义是道德标准,仪是行为规范,古人称之为“仪规”或“仪轨”。例如,《三国志·蜀·诸葛亮传》:“抚百姓,示仪规,约官职,从权制。”又如,《世说新语·任诞》:裴(楷)曰:“阮(藉)方外之人,故不崇礼制,我辈俗中人,故以仪轨自居。”可见,仪就是礼的各种仪节、仪式。
3.礼仪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于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于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道德实践的一项重要内容。
①礼节和仪式。这是传统的解释,“礼”字和“仪”字指的都是尊敬的方式。“礼”多指个人性的,像鞠躬、欠身等,就是礼节;“仪”则多指集体性的,像开幕式、阅兵式等,就是仪式。
②人们约定俗成,表示尊重的各种方式。这是现代通俗而简洁的解释,这里的方式分行动型和非行动型。像鞠躬、给老人让座等,就是行动型的,也就是尊重的形式,这需要行动才有效果;而像在庄严场合不嬉笑、别人睡觉不吵闹等,就是非行动型的,也就是行为规范,它不需要行动就有效果。
古人讲“礼者敬人也”,礼仪是一种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也是交往的艺术。它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的,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www.xing528.com)
图6-1 (来源:百度百科 古代礼仪)
对于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于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展现。
(二)礼仪的起源
礼仪作为人际交往重要的行为规范,它不是随意凭空臆造的,也不是可有可无的。了解礼仪的起源,有利于认识礼仪的本质,自觉地按照礼仪规范的要求进行社交活动。对于礼仪的起源,研究者们有各种观点,可大致归纳为以下3种:
1.礼仪起源于祭祀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礼”字的解释是这样的:“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意思是实践约定的事情,用来给神灵看,以求得赐福。“礼”字是会意字,“示”指神。从中可以分析出,“礼”字与古代祭祀神灵的仪式有关。古时祭祀活动不是随意地进行的,它是严格地按照一定程序、一定方式进行的。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指出:“礼之起,起于祀神,其后扩展而为人,更其后而为吉、凶、军、宾、嘉等多种仪制。”这里讲到了礼仪的起源,以及礼仪的发展过程。
2.礼仪起源于法庭的规定
在西方,“礼仪”一词源于法语的“Etiquette”,原意是“法庭上的通行证”。古代法国为了保证法庭中活动的秩序,将印有法庭纪律的通告证发给进入法庭的每个人,作为遵守的规矩和行为准则。后来,“Etiquette”一词进入英文,演变为“礼仪”的含义,成为人们交往中应遵循的规矩和准则。
3.礼仪起源于风俗习惯
人不能离开社会和群体,人与人在长期的交往活动中,渐渐地产生了一些约定俗成的习惯,久而久之这些习惯成为人与人交际的规范,当这些交往习惯以文字的形式被记录,并同时被人们自觉地遵守后,就逐渐成为人们交际交往固定的礼仪。遵守礼仪,不仅使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变得有序,有章可循,同时能使人与人在交往中更具有亲和力。1922年《西方礼仪集萃》一书问世,开篇中这样写道:“表面上礼仪有无数的清规戒律,但其根本目的在于使世界成为一个充满生活乐趣的地方,使人变得平易近人。”
从礼仪的起源可以看出,礼仪是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为了维护一种稳定的秩序,为了保持一种交际的和谐应运而产生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