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生命,并不仅仅是尊重热爱自己的生命,当他人面临生命危险时,我们到底该如何如做呢?
案例一:《人民日报》头版报道2014年夺刀少年(“最美考生”)事迹
2014年5月31日,一名持刀歹徒在公交车上将包括高三学生柳艳兵、易政勇在内的5名乘客砍伤。两人与歹徒进行了搏斗,柳艳兵不顾剧痛,上前夺下歹徒手中的凶器。他们的事迹被刊登在了《人民日报》的头版。
6月4日,在医院重症监护室里,记者见到了夺刀救人的高三男生柳艳兵,只见他头上和背上裹满纱布,体质非常虚弱。对自己夺刀救人的经过,他不愿意多谈,只是淡然地说:“在当时没想那么多,只想到已有几个人被砍伤,如果我不夺下刀,更多的乘客会有生命危险。”
7月2~4日,江西省完成对柳艳兵、易政勇的2014年普通高考单独考试和评卷工作。江西省教育考试院在高招集中录取的第一天,即委派普招处负责人员赴宜春市,连夜分别征询两位考生及家长对录取高校的意愿。
7月6日下午,根据考生意愿,江西省高招委决定,在综合考虑考生单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由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分别单独录取柳艳兵、易政勇两位考生。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表示将对柳艳兵、易政勇两位考生给予免除学杂费等一系列照顾措施。
案例二:“小悦悦”事件
2011年10月13日,广东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并碾轧,几分钟后又被一辆小型货柜车碾轧。当时“小悦悦”身边经过的十几个路人,并未施救。最终,一位捡垃圾的阿姨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送到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抢救。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死亡。事件发生后引发社会对人性冷漠、道德危机的广泛讨论和反思。
2013年3月,广佛五金城,即当年“小悦悦”事件的发生地,建起佛山第一个“小候鸟驿站”,向流动儿童提供托管等多项免费服务。
案例三:虐待动物生命的案例
继2002年清华学子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之后,类似事件层出不穷。2006年网上曝出黑龙江虐猫女虐猫事件,有网友曝出了一组变态而残忍的虐猫视频截图。2012年,继而曝出上海虐猫女虐猫事件。一些网友试图阻止此女的虐猫行为,却遭到其短信谩骂。
“流浪猫很弱小,很可怜,杀掉它们可能对它们也是一种解脱。这有可能是虐猫者的心理动因。”若轻(上海)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心理专家周云生对记者表示,虐待动物往往是施暴者对自己童年、幼年经历的某种投射。多数虐待动物者在年幼时有过被抛弃的经历,经历过颠沛流离、孤单无助的生活,萌发过“自己还不如死了”的念头。流浪猫极有可能触发了此类人的心头阴影。
看了上面3个案例,不知大家有何感受呢?
“最美考生”的英雄事迹,价值就在敢于付出、勇于付出,这正是现实社会所缺少的。从中我们看到了这种舍己救人的精神,看到了一种大义凛然的正气。小小少年能做到,更多的成年人是不是应该感到自愧?这是所谓的“正能量”。但就在我们拍手叫好的同时,我们不能不想到那些令人痛心的案例,“小悦悦”事件中路人的冷漠、道德的质疑,虐猫女虐猫事件中的残忍、变态……
1.路人冷漠的心理学分析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旁观者效应,即目击一起紧急事件的旁观者越多,他们中的每个人帮助受害者的可能性越小。人们是如何决定是否干预一起紧急事件的呢?一般来说,需要经过5个阶段,一个人才可能介入并提供帮助。
阶段一:注意到事件。在匆忙行走当中,人们注意力分散,一般很难注意到事件。
阶段二:把事件解释为紧急情况。即使人们明确注意到某人在门道跌倒,他们也可能不会停下来给予帮助,关键在于旁观者是否把事件解析为一种紧急情况——需要帮助的情况。当一起紧急事件发生时,如果人们认为一切正常的话,也不会助人。而令人气愤的是,当其他旁观者在场时,人们更可能把一起紧急事件解读为无关紧要的事件。当我们不确定发生了什么的时候,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往往是看其他人是如何反应的,而危险在于,有时候没人能确定发生了什么,这时你看到的将是同样面无表情的其他人。
阶段三:承担责任。有时候一起紧急事件的发生是显而易见的,但旁观者却什么也没做。这时候,我们要确定那是“我们”的责任,而不是其他人的,再去做些什么。当有很多旁观者时,会产生责任分散;当目击者数量增加,每个旁观者助人的责任感减少。因为有其他人在场,没有一个单独的旁观者感到有强烈的责任去行动。我们会考虑助人的成本——很多可以助人的人在场,那我们为什么要去冒这些风险呢?每个人都会认为行动是其他人的责任,结果小悦悦就一直躺在那里无人救助。
阶段四:知道如何帮助。以上条件满足后,还必须满足另外一个条件,即人们决定何种帮助是适当的。如看到小悦悦倒在地上,看上去没人施以援手,然后你决定这是你的责任。但你应该做什么?是应该叫救护车,还是试着将她从马路上移开。如果人们不知道给予什么形式的帮助,显然也不能有效地帮助。
阶段五:决定实施帮助。即使当我们知道什么样的干预是需要的,我们也不得不衡量助人的代价。当持刀歹徒在车上行凶时,柳艳兵不顾个人生命安危,勇敢与歹徒搏斗,夺下其手中的凶器,这需要何等的勇气!
通过对以上5个阶段的描述,我们看到了一个人要实施助人行为何其难,尤其是在很多旁观者在场的情况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大部分的助人行为往往发生在熟人之间,而非陌生人之间。因此,当发生心理危机时,我们需要寻求社会支持,而他们都是来源于我们的亲人、朋友。与亲人相处,我们更多的是关注他人的福利;与陌生人相处,却主要考虑在这个关系中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尤其不想承担任何责任。
当然,与助人行为相反的是损人行为。基于种种因素,对现世不满的极端个体,如案例三中的虐猫女,没有走向自我伤害甚至自杀的道路,却把对生命的仇恨转嫁到无辜的小猫身上,这同样需要引起我们对生命的思考。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并不是只有个体自己的生命值得尊重,其他生物的生命同样需要我们去珍视。(www.xing528.com)
2.对生命的尊重——移情
人们若是对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产生移情,就会不计代价地给予帮助。移情是精神分析的重要概念之一,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移情是指将患者的欲望转移到分析师身上而得以实现的过程。心理分析所认为的移情,实际上是讲患者在童年时对一个客体的情感,这个客体尤指父母,在治疗过程中转移到另一个客体或另一个人身上,通常这个人是病人的心理分析师。在这里,我们把移情理解为,把个体自己置于他人的位置,并以那个人的方式体验事件和情绪。
在此基础上,巴特森提出了移情——利他主义假说:当我们对另一个人发生移情时,我们会出于纯粹的利他主义理由来试图帮助这个人,无论我们会得到什么。总的来说,引发移情的条件是我们必须感受到他人的需要,重视他人的福利,并从他人的角度来看问题。尤其是当人们感觉到安全性依恋(信任、不担心被抛弃、认为自己有价值、被人喜欢)时,移情的情况更容易发生;而当人们受到排斥(案例三中,虐猫女也许童年被抛弃过)时,则较难发生移情。“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如果个体可以对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对其他生命个体产生移情,那么就会毫不吝啬地去帮助他,甚至可以不顾个人生命安危,这样怎么可能再去自我伤害或者伤害别人呢?
【思考题】
1.自杀危险性较大的基本线索有哪些?
2.请简述维特效应。
3.请根据个人实际,谈谈你对生命的理解。
4.请评估你的生活状态。当面临心理危机时,你的危机处理能力如何?
5.面对生活中的负性事件,你通常是如何处理的?你的恢复力如何?
6.请分析生命安全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7.结合“2014夺刀少年事迹”“小悦悦”事件,分析当下人性冷漠的原因及如何做到尊重生命。
【好书推荐】
书名:《活着》
作者:余华
简介:《活着》是“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代表人物”余华的新现实主义力作。作品以一位田间老者对人生的回忆为线索,深刻地展现了世事弄人的时代与悲欢离合的命运。
书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Le Insoutenable Legerete De Letre)
作者:米兰·昆德拉
简介:本书英文译名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是作者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原著为捷克语,其汉语译本原为《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后经上海译文出版社再版后更名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它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读者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灵与肉。
【注释】
[1]艾略特阿伦森,提摩太•D.威尔逊,罗宾•M.埃克特.社会心理学[M].侯玉波,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203.
[2]艾略特阿伦森,提摩太•D.威尔逊,罗宾•M.埃克特.社会心理学[M].侯玉波,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541.
[3]李祚,张开荆.心理危机干预[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104-1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