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态度,是日常生活中,点滴累积组织起来的,以作为个人对有关生命问题的反应,并产生引导或动力性的影响。生命态度即是个人追求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表现状态。当代大学生大多能热爱生命、珍爱生命,关注生命意义与价值的实现,但部分大学生缺乏对生命的积极体验和生命信仰,进而导致在应对人际冲突、社会现实所带来的挫折与挑战时容易产生心理适应上的困难,空虚、迷茫的感觉随时产生。据不完全统计,从2001~2010年,全国共发生近600起大学生自杀事件,作为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自杀的根源在于自我价值的否定、生命意义的缺失。除此之外,在大学生群体中,蔑视生命、虐待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过分溺爱的家庭教育、突出功利的学校教育、缺失的生命教育,造成了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缺失。
关于男生和女生对待生命的态度,也有研究调查发现,男女在存在感、冷漠与空茫、死亡物理意义、意义被动确立方面没有差异,在死亡焦虑方面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在死亡灵性接受方面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四年级学生在冷漠感与空茫感上显著高于三年级和二年级学生;在没有濒死经历的情况下,男生在死亡物理意义确定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在经历重要的他人逝世的情况下,男生在死亡的物理意义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在结果中颇为有趣的一点是,男性对死亡的物理意义(必然和不可逆转)的理性认知高于女性,在死亡的灵性接受的心性认知也高于女性;而男性的死亡焦虑高于女性。这也许是比较能体现中国文化特点的一个结果,中国文化要求人对生命理性实现(儒家),却又希望他们能在性灵上放达地对待生命和死亡(道家),男性的社会角色被赋予了更多的要求,在还未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时,其对于这种冲突却又统一的特点体现得更为突出,而且其在社会和性别定位上对实现有更多的执念,因此更恐惧。
中外心理医师联合进行的一个研究发现,中国是世界上女性自杀率比男性高的唯一国家,中国女性自杀率比男性高25%,“女性自杀要高于男性,但是男性的自杀成功率比女性高”,有心理医师这样讲道,很多女性自杀者被及时发现或者进行自杀危机干预后,打消了自杀的念头。但是,为什么男性的死亡人数多呢?他分析原因,可能是男性长时间生活在重压之下,一旦有自杀的念头就很难被打消。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女性较容易受暗示,较容易被说服,遵从性强;而男性相对独立性强,遵从性低。因此,对待男性和女性的生命教育要采用不同的方式。(www.xing528.com)
要认清生命的意义,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还需要通过具体的生活实践来体验。是自杀抑或他杀,是有意识抑或无意识,关于生命安全的问题涉及的层面已超出了个体,社会、他人都要行动起来。生命安全波及生活隐患、心理疾病、生命意义缺失的方方面面,需要我们抽丝剥茧、逐层解决。
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言,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教育的起点是人,故教育就应该关怀人的生命。将生命教育思想融入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符合教育的本质要求。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既要重视科学教育又要重视人文教育,让学生把握生命的意义,提升生命质量,培养生命意识,从而取得人生的成功和享受人生的快乐,它是一种关注学生生命状态,丰富学生生命历程,激发学生生命潜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提高学生生命质量的教育。2006年“两会”期间,人大代表苏文金提出要尽快给孩子补上“生命教育”这一课。目前,中小学已经开始重视,并采取了行动,但遗憾的是,生命教育至今在大学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的大学教育中,往往偏重知识技能的获得,教育谋求的是“何以为生”的本领,放弃了“为何而生”的思考,忽略教育学生对生命的珍惜、尊重与热爱,使学生缺乏对生命与生活本质的理解,由于对生命的无知,使其在精神上无家可归,甚至会因一时的困惑丧失对整个生活的意义感。尤其是当人类的历史车轮驶入21世纪后,后工业时代所带来的人类生存状态的非美化,如资源枯竭、暴力凶杀、贫富分化、颓废变态等的存在,正日益剥夺着人的生命感,造成心灵的扭曲和人格的异化,其结果是大学校园中,自杀者有之,杀人者亦有之,生命被藐视了,这一切都显示了大学生命教育的缺位。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青年大学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生力军,大学教育不仅仅是使学生专业成才,更重要的是“精神成人”,否则,培养的人只能是技术上的巨人,精神上的侏儒,不仅难以达成个人生命的幸福、成就,甚至会贻害社会与国家。哈佛大学著名哲学大师怀德海认为,教育除了训练人具有娴熟的技能知识外,其最终目的是要让受教育者知道教育除了获得理性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与“尊敬他人”,并让人在这个过程中真正安顿心中不安的心灵。而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希望弥补现行教育中,偏重知识教育与理性教育,却忽视更重要的德性、艺术、人文之教育,使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不仅学习到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因为有了生命教育的涵养后,知识技能可以成为社会的有用之物,而不是危害社会的工具。因此,清醒地认识生命教育对于大学生精神成人的重要意义,积极探索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途径是21世纪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