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女生作为本书的主要研究对象,既具有特殊性,也有其普遍性,在人际交往中,同男生一样,具有平等性、狭窄性、情感性、丰富性、现代性和开放性等特点。
1.交往活动的平等性
在当代大学生的交往中,基础是平等相待,交往的平等性指大学生在交往中追求人格的平等。追求平等的原因:一是因为具有基本相同的年龄和文化层次。生理和心理成熟程度基本相似,大家经历和阅历相仿;尽管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不尽相同,但文化程度和知识层次基本相同,无悬殊差距。二是因为他们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和主体意识。大学生基本进入成人阶段,有着强烈的成人感,希望多方面体现自己的独立人格。崇尚自由、民主的思想,坚持用自己的眼光观察世界、认识社会,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师生之间坦诚相见,任何一方都不希望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
2.交往范围的狭窄性
对多数大学生来说,大学生的交往范围基本上是老师、家长和同学。大学生和中小学生在交往对象上只是数量和层次的区别,没有种类的区别。这种狭窄性与其社会接触面小、社会经验较少等特点有关。这种特点的优势是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自然、真诚,很少做作、虚伪以及世故。局限性是限制学生的眼界,不能真实了解、认识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当从学校置身于社会时,会不知所措,难以适应。
3.交往过程的情感性
一般来说,交往过程的情感性是指大学生的交往过程基本上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原因:①大学生的年龄处于18~22岁,生理刚成熟而心理不成熟,抽象思维能力不够强,在与人交往时情感性较强、理智性较弱,往往“跟着感觉走”“凭着心情干”。②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经济尚未独立,还需家庭供给。同学之间在利益上的冲突不突出,在经济上的依赖性不强,多是在思想上互相鼓励,在学习上互相帮助,文娱活动上互相合作,交往表现出较强的情感性。大学生认同的人际交往基本上是有共同的兴趣、共同关心的话题,以能够互相接纳、心理相融为基础,少有利益追逐、权力争夺等功利性较强的东西。
大学生人际交往,情感性具有合理性和客观性,但过于情感性也会对人际交往带来障碍,朝亲夕仇、理想化色彩太浓的情况时有发生。
4.交往内容的丰富性
大学生之间交往的内容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而愈益广泛、多样,已突破了只限专业学习的局限,扩展到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体育等领域,涉猎学术讨论、艺术创作、才能施展、技能培训、社会服务、自强自立等层面,覆盖了学习、娱乐、思想交流、感情沟通等方面,交往的内容越来越广泛、多样。优势是有助于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劣势是对一些目标不很明确、自控力较弱的学生,容易眼花缭乱,把握不住重点,从而加重浮躁心理,影响其主要任务的完成。(www.xing528.com)
5.交往媒介的现代性
交往媒介的现代性是指大学生交往载体的高科技化。人类历史的发展,每一次革命都会给人类带来新的交往媒介。在大学校园中,手机、计算机等现代交往媒介已广泛普及。优势是方便、快捷,实现大学生交往的即时化,拓展交往渠道,扩大交往范围,增强交往自由度。劣势是不利于情感交流,也很难深入讨论一些问题,出现感情淡漠,莫名空虚和郁闷的感觉。
6.交往方式的开放性
交往方式的开放性是对情缘性人际关系而言的,是指大学生恋爱方式的开放性。高校对大学生是否能谈恋爱的问题经历了一个从严格禁止、违者退学到“不反对”的过程。2005年3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中取消了对在校生结婚的限制。恋爱是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的需要,也是法律赋予大学生的权利。但,这也助长了大学生只顾自己需要满足而不顾他人感受的自我中心主义,有碍于校园文明建设。
除以上6个特点以外,女生在言语交流和非言语交流方面与男生存在不同。
在交流方式和交谈风格方面,与社会上的刻板定型一致。研究表明,女性通常使用更富有感情的语言,而男性则使用更直接、目的指向的语言。如女性可能比男性更注重感情,更多地使用程度副词(例如,“她确实很友好”),而男性更倾向于使用指示代词(例如,“考虑一下这个”)和判断性的形容词。
另一项性别差异是女性更多地使用不确定性动词(例如,“看起来课程很有趣”)来遮掩(例如,“我估计你应该不会对此太难过”)和提问(例如,“你同意吗”)。对这种差异的一个解释是女性比男性的自尊更低,因此在谈话中更具有试探性。另一个解释是女性的试探性可能并非源于她们的不确定性,而是源于较低的地位。权力较弱个体不论自身对所说内容的自信程度如何,都更可能使用试探性的话语。当然,也有解释为女性的语言并非具有试探性,而是反映了女性的社会取向——让交流保持开放、鼓励他人参与的愿望。
和社会的刻板定型一致,人们相信女性比男性更可能使用表现社交兴趣和温情的非言语行为。女性比男性更易于微笑、注视同伴、对他人作出的非言语信息的含义更敏感、能准确解释他人的情绪且认为自己善于解释非言语信息。一种解释是男女的社会化进程不同,社会更多地鼓励女性关心体贴别人,微笑和注视表达了对他人的友好和关注。而且,女性准确把握他人情绪状态的能力可能源于她们对别人更感兴趣以及对情绪交流的经验更丰富。一种不同的解释是女性在社会中处于从属地位。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知道如何适当地反应和行动——权力较弱个体必须能够很好地理解权力较强个体的非言语线索。她们必须能够预期有权利者的反应。换句话说,理解他人非言语行为的能力可能是导致所有地位较低个体包括女性的人际关系的一种保护性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