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有很多,人与人之间在空间上的邻近性因素,“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相似性因素,以及人们在物质与精神及个性特征上的互补等的补偿性因素,还有个人仪表以及个性品质的魅力、情境因素等。这些宏微观社会因素等客观因素,生理状况、心理状况等主观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对人际交往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影响人际交往的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包括宏观社会因素和微观社会因素两类。
宏观社会因素是指构成影响人际关系的社会大环境的因素,主要是社会的经济、政治与思想文化3个方面,这3个方面的状况构成了人际关系的社会背景。生产力水平越低,人际交往所用手段就越落后,交往范围就越小,关系密切程度就越低;生产力水平越高,人际交往手段就越先进,交往范围就越宽。社会制度的状况制约着社会人际关系的基本性质以及变化和发展。原始社会,朴素的平等性质;私有制社会,对立的、不平等的性质;社会主义社会,平等互助的性质。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转变,政治体制由集权向民主转变,人际关系也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社会思想文化影响人际关系主要是通过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及其形成的文化氛围发生作用的。
微观社会因素是指构成影响人际关系的社会小环境的因素,主要包括群体状况、空间距离、交往频率。群体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作用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人际关系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二是群体影响着人们的交往观念,群体中的核心价值观会直接影响其成员的交往价值观;三是群体影响着人们的交往行为,成文与不成文的群体规范对成员的交往行为具有制约性;四是群体影响着人们交往的范围。空间距离越近,交往者之间越容易结成亲密的关系。从构成群体的单位来看,包括家庭、学校等。家庭因素包括家庭教养方式、父母人际态度和方式、婚姻状况等。班杜拉“观察学习”学校因素包括教育体制、生活习惯、语言、地方发达程度等。
(二)影响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
1.首因效应——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初次见面,对方的外部特征(仪表、言谈举止等)提供的信息会迅速组织起来形成印象,一旦形成就特别牢固,对后来获取信息的理解和组织就有强烈的定向作用,如“人生若只如初见”。心理学研究表明,与一个人初次会面,45秒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指出:“保持和复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关的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时注意和兴趣的强度。”由于首因效应的存在,我们在与别人初次交往时,一定要注意修饰自己,从外表到语言再到内在的素质,给人一种愉悦的感觉,让人愿意与你交往。
(www.xing528.com)
图4-2 (来源:百度百科 近因效应)
2.近因效应——与熟人交往需更谨慎
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它与首因效应相反,指在多种刺激多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在经常接触长期共事的人之间,彼此往往将对方的最后一次印象作为认识和评价的依据,并常常使彼此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发生质和量的变化。现实生活中的友谊破裂、夫妻反目、朋友绝交等,都与近因效应有关。
研究发现,近因效应一般不如首因效应明显和普遍。在印象形成过程中,只有当不断有足够引人注意的新信息,或者原来的印象已经被淡忘时,新近获得的信息的作用才会较大,才会发生近因效应。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看似矛盾,实则统一。它向我们揭示:一般情况下,第一印象和最近印象对人际认知的影响比较大。
3.晕轮效应——你看清他了吗
晕轮效应也称为光环效应,是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如“一俊遮百丑”“情人眼里出西施”等。情人相恋,很难找到对方的缺点,认为对方的一颦一笑均堪称美妙绝伦。但晕轮效应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现实中屡见不鲜的追星现象,2007年刘德华的疯狂女粉丝杨某,自1994年梦见华仔后就非常迷恋他,将华仔视为自己的“梦中情人”,以致走火入魔,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4.刻板效应
刻板效应是指人们根据经验,对关于某人、某一类人产生固定的看法和印象。有些人总习惯于对人进行机械分类,将某个具体的人看作某类人的典型代表,或把对某类人的评价看作是对某个人的评价,从而影响正确的判断。如北夷南蛮、老年人保守、年轻人冲动等。刻板效应可通过直接与某人、某群体接触或由他人的间接信息影响形成。刻板效应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三国演义》中与诸葛亮齐名的“凤雏”庞统去拜见孙权,“权见其人浓眉掀鼻,黑而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庞统又拜见刘备,“玄德见统貌陋,心中不悦”。孙权与刘备皆因庞统相貌丑陋而忽视其真才实学,其实是刻板效应在发挥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