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所指的“雪山草地”位于今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内,地处四川省西北部、青藏高原东南缘,是个以高原和高山为主的地区,西北部为川西北高原,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在0.8~4.3摄氏度之间,最低气温为零下36摄氏度。雪山即指红军翻越过的夹金山、梦笔山、长板山、昌德山、打古山、虹桥山、鹧鸪山、巴郎山、党岭山等;草地即指红原、若尔盖、阿坝大草原及甘孜草原。
1935年,红四方面军为策应中央红军北进,占领岷江上游地区,创建新苏区,于4月23日陆续进入松潘、茂县东部。到1936年,红二、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北上,后卫部队于8月下旬最后撤离。三大主力红军先后在阿坝州和甘孜州境内驻留16个月,占长征历时两年的近2/3。
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两大主力红军会师后,所创建的不足6万平方公里面积和20余万人口的苏区支撑着12万红军战斗、生存的艰难局面。当时粮食问题成为红军能否生存的主要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一是川西区地广人稀、物产不丰。刊载在《川边季刊》1935年3月第1卷第1期上的《四川之边地与开发》一文在分析“人口分布状况”时写道:“川西区辖茂县、理番、松潘、汶川、懋功、抚边、绥靖、崇化五县三屯属之,总人口为202450人。”川西区面积为5.5万平方公里,农作物以产玉蜀黍著称,大小麦及黄豆次之。年产稻约1000石、马铃薯约250万公斤、玉蜀黍约9万石、青稞约17万石。牲畜:川西区有牛200万头、羊52万只、马骡驴15万匹、猪10万头、有名之西狗约5万条。以上并非精确统计,只是个估算,特别是农产品,估算当时年粮产不足5000万公斤。
当时阿坝州是封建农奴社会,由封建主(土司、头人)、牧主和寺庙上层僧侣三者联合统治。在政治上,统治阶级享有无限的封建特权;在经济上,他们凭借对土地和草场的支配及操纵,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残酷压迫农牧民,农牧民生活极端贫困,过着十分悲惨的生活。当地的粮食产量不高,品种也少。人均有粮在200~250公斤之间。全区处于封闭的自给自足之经济中,据推算全区总储粮仅在500万公斤左右。(www.xing528.com)
二是红军队伍庞大。红军在进入川西北时,红一方面军有近2万人,红四方面军有近10万人,在被围追堵截之中,缺衣少粮,军供不济,带入该地区的粮食军需品不多。红军人数占全地区总人数的1/2,在红军集中的地区和主要行进路线上,红军人数超过了当地居民人数。
三是红军两大主力会师后,产生了战略上的分歧,主要是毛泽东与张国焘之间的北上与南下的分歧。这种意见分歧使红军举棋不定,要达到意见统一,需要时间来弥合,这就延长了在雪山草地的驻留时间,使粮食问题日益突出。从1935年5月红四方面军全部进入川西北,到6月中央红军进入该地,再到同年9月毛泽东带领1万余人先行北上,张国焘带领8万多人南下。11月,南下主力翻越夹金山去天、芦、名、雅。10万红军在川西北留驻6个月,需耗粮1000万公斤左右。此后有近2万红军在大小金川地区驻留9个月,需耗粮250万~300万公斤左右。1936年7月,红二、四方面军会师后北上又途经川西北,历时1个月,5万多红军所需的粮食(最少需50万公斤)也是从阿坝州产粮区筹集的。据此,红军在川西北雪山草地按每人每天0.5公斤粮食计算,总消耗的粮食在1250万~1500万公斤左右。这相当于红军集中留驻的茂县、松潘(一部分)、理县、汶川、黑水、大小金川、丹巴、马尔康、壤塘、阿坝地区年产粮食的50%以上。
因此,川西北地区地广人稀、物产不丰,红军人数庞大和驻留时间长达1年有余,国民党反动派挑拨民族关系、反动宣传影响人心,加上反动武装骚扰破坏,还有交通不便、气候恶劣等,造成了筹粮困难,成为红军能否生存的首要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