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4月广昌战役失败后,中央就有了战略转移的打算,但由于对“退出中央苏区的事情始终秘而不宣”,当时的“军事计划是搬家,准备到湘鄂西去”,所以很难想象中央红军刚准备退出苏区时就会明确提出“长征开始”。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前,中共中央、总政治部等在所发的命令、训令中,把红军的行动称为“突围”[1]、“长途行军与战斗”[2]。10月16日,中央红军出发后,总政治部把红军的行动称为“反攻”[3]。12月1日,中共中央局、中革军委、总政治部在给红一、三军团的电报中,把红军的行动开始称为“西进”[4]。此后一段时间里,“西进”成为红军行动的代名词。可见,长征出发前后的文电中,还没有出现“长征”一词。
中央红军自江西出发后,途经汝城、宜章、嘉禾、通道、黎平等地,一直向西行进,以血的代价通过了敌人的4道封锁线,经过通道争论、黎平转兵,改向敌人兵力薄弱的贵州前进,决定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根据地。从转移开始到占领遵义这一阶段的历史档案材料中,对中央红军战略转移这一行动的表述又有所变化。譬如:(1)1934年11月25日,朱德致二、六军团电告知我红军主力情况说:“我西方军已过潇水,正在向全州上游急进中。”(2)1934年12月15日,上海中央局制定的《关于目前形势与我们的任务的提纲》中提到:“我们的主力西征大军……”(3)1935年1月8日,上海《斗争》上刊登的《英勇红军的胜利与阶级敌人的发抖》一文中说:“我英勇的红军主力,在数千里的远征中,如行无人之境。”(4)1935年2—3月,陈云的《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传达提纲》中说:“检阅在反对五次‘围剿’中与西征中军事指挥上的经验与教训……”从以上材料中我们可以发现,对中央红军这次战略转移的表述,除了用“长途行军”、“远征”,由于红军的军事行动一直向西,又出现了“西方军”、“西征”等用词。
遵义会议后,中共中央在1935年2月8日通过的《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即《遵义会议决议》)中使用的是“突围行动”、“突围战役”[5]。稍后,陈云在他写的《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传达提纲》中,把红军的战略转移称为“西征”[6]。在以后的电文中,又把红军的行动称为“机动”[7]或“突围”[8]。这些说明,直到遵义会议前后,“长征”这一概念还没有提出。有意思的是,共产国际个别文件还把红军的战略大转移与1936年远在东北与日寇浴血奋战的抗日联军的两次西征作战统统混称为“长征”。
注释:
[1]《红军长征·文献》,第54—56、59、126、161、224、229、304—344、306页,解放军出版社,1995。
[2]《红军长征·文献》,第54—56、59、126、161、224、229、304—344、306页,解放军出版社,1995。
[3]《红军长征·文献》,第54—56、59、126、161、224、229、304—344、306页,解放军出版社,1995。(www.xing528.com)
[4]《红军长征·文献》,第54—56、59、126、161、224、229、304—344、306页,解放军出版社,1995。
[5]《红军长征·文献》,第54—56、59、126、161、224、229、304—344、306页,解放军出版社,1995。
[6]《红军长征·文献》,第54—56、59、126、161、224、229、304—344、306页,解放军出版社,1995。
[7]《红军长征·文献》,第54—56、59、126、161、224、229、304—344、306页,解放军出版社,1995。
[8]《红军长征·文献》,第54—56、59、126、161、224、229、304—344、306页,解放军出版社,199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