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日战争爆发前,成功金蝉脱壳回到国内后,袁世凯去了辽宁,负责清军的后勤保障工作——相当于粮草官。袁大人对这个安排是很不满意的,但好歹没有再把他打发去朝鲜,而且也是在做军队工作,他在等待着真正进入军界的机会。
他知道这个机会是会到来的。
在辽宁,袁世凯目睹了前线士兵的大面积溃逃。虽然他也是从朝鲜逃回来的,但对于别人的逃跑,袁大人很痛心。他每天都在大骂前军主帅,似乎只有他才适合当前军主帅。他相信自己有办法管理好一支军队,让这支军队特别守纪律、特别能战斗,而办法就是他的那个老办法——杀人立威。
“前兵溃逃,若影响运务,凯将痛杀之!”
但对袁世凯来说,这个梦想又很遥远。他在军界还没有任何影响力,知道他的人也只知道他驻扎过朝鲜,工作干得还不错,但这跟真正的带兵打仗是两回事。
看来袁世凯先生需要一个契机。
契机很快就来了。旅顺失陷后,朝廷突然明白,勉强能打仗的最后一支军队——淮军都已经是另外一支八旗了,必须着手建立一支新式陆军,不然清国将无兵可以打仗。经过研究,朝廷任命广西按察使胡燏棻为总负责人,仿照德国的方法,在天津小站这个地方训练新式军队,先练5000人,取名为定武军。
胡燏棻当时在天津为前线军队做后勤保障工作,也就是说,他是袁世凯之外的另一个粮草官。朝廷之所以任命他为负责人,是因为他可以就近工作,拍拍裤脚就可以上任,这也说明胡燏棻只是一个临时人选。1895年12月,在练了一年的兵以后,胡燏棻被调去负责修建津卢铁路(天津至卢沟桥),朝廷还需要选择一个人来正式接任练兵。
袁世凯得到了这个消息。
大家应该还记得,他那半船黄金还没用完,现在正好可以派上用场。这些黄金送给谁呢?再去找老上级——李鸿章肯定不行了。李中堂的仗打得一塌糊涂,在朝廷上已经说不上话,又因为签订《马关条约》,换来一片骂名,现在连慈禧都无法保他。李鸿章的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等职务被撤,只保留在总理衙门兼任的职务——他成了在外交部上班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自身难保。
袁世凯先生敏感地意识到,是时候需要再投别人的门下了。这个人会是谁?
袁世凯打听到有三个人能决定人选,按照主次顺序,分别是:庆亲王奕劻(后党)、清流派首领李鸿藻(不是李鸿章的兄弟,属帝党)、步兵统领荣禄(后党)。
按照袁世凯的级别,就算他的黄金再多,也没有办法直接接触到亲王,于是他决定从后两位入手。(www.xing528.com)
对于李鸿藻,袁世凯并没有送黄金,而是呈上了一篇很长的文章。这篇文章系统地阐述了他老袁关于训练和管理新式军队的想法,文笔华丽,主题突出,中心思想明确,气势磅礴,有很多排比句。
“好文啊!”当李鸿藻读完后,他大叫了一声,一巴掌拍在桌子上。激动之余,李鸿藻拿着这篇文章去找光绪了,他向光绪举荐了袁世凯。
这是光绪皇帝第一次对袁世凯有了深刻的印象,从此记住了袁世凯这个名字。光绪也很心动,不过带兵的重任,还是需要谨慎的,更需要“征求”太后方面的意见,于是光绪对李鸿藻说:“先把这个人列为候选人,合适时候就由组织部(吏部)带领入宫觐见吧。”
后来,在吏部的引荐下,袁世凯见到了光绪。光绪跟他谈起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变法,询问他的意见。出宫后,袁世凯回奏了一份长达13000字的变法方案,提出一揽子计划,主要内容有开办银行、邮政,修建铁路、制造机器、办新式学校等,这些观点大合光绪的胃口,光绪对袁世凯的印象很好。
但袁世凯并不认为他见了皇帝就可以坐等升职,他知道只“活动”帝党的人是远远不够的。老袁又来到了荣禄府上,他很清楚荣禄并不像清流李鸿藻那么清高,黄金肯定是爱的,于是他带上了一箱黄金——另外还有一本书。
这是一本关于练兵的书,袁世凯很清楚,像荣禄这种老狐狸,不会像清流李鸿藻那样过分看重文章,不会认为文章写得好,办事也就强。所以袁世凯干脆编了兵书,收集各国训练军队的方法,并提供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扎扎实实地阐述自己对练兵的心得和体会。
和前面那篇文章一样,这本书也是袁世凯找人代写的,只是署上了他的名字。
而袁世凯的目的并不只是借这本书来打动荣禄,更重要的是,他要向荣禄表忠心。他要让荣禄大人明白:如果朝廷让我袁某人去负责练兵,那么这支军队只是世凯在替大人您看管,袁世凯一定唯大人之命是从。
袁世凯的方法是“认门生”。拿着书让荣禄指教,顺便拜荣禄大人为老师。那么,黄金也不是行贿之物,只是学生对老师的见面礼。
荣禄同意了。不仅同意了袁世凯是个好“学生”,还是个练兵的好人选。在正式决定胡燏棻的接任人选时,荣禄向朝廷推荐了袁世凯,加上李鸿藻的推荐,庆亲王的挂名,袁世凯的职务便定了下来。
北京朝阳门外,袁世凯又来到了这里。一年多以前,他从朝鲜回到国内,走通州大道进京,正是从朝阳门而入。一年多的时间里,这个国家经历了甲午之战、《马关条约》,一切都已经改变了,而对于袁世凯大人来说,一切却是新的征程。他曾经怀疑自己只是一个曾经辉煌过的中年胖子,再也无法进行事业上的突围,现在看来,一切都是杞人忧天。他曾经梦寐以求进入军界,掌握军权,现在看来,野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当然,黄金也不能少!
1895年寒冬料峭的时节,吃过狗不理包子后,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袁世凯提着几包破衣服,来到了小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