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战之前,丁汝昌下达了三条战令:
1.In action,sister ships,or sub-divisions of pairs of ships,shall as far as possible remain together,and support one another in attack and defence.
2.A ruling principle should be to keep bows on to the enemy.
3.All ships must,as a general rule,follow the motions of the Admira.
英文看得眼花,还是翻译一下:
1.姊妹舰或者同一小队的两艘军舰要共同行动,作战或防守时要互相配合。
2.舰首必须始终朝向敌舰作战。
3.所有舰必须跟随旗舰进行运动。
译完之后,就可以分析了。很明显,丁汝昌的第1、第3条战令正是来源于“舰队一体”的权威理论。另外,他也照顾到了北洋舰队的实际情况。
由于北洋舰队的舰炮大多数为大口径的架退炮,这些炮大部分安装在舰首,第二条战令舰首对敌,就是要发挥大炮的威力。
在下达这三条战令后,丁汝昌开始布阵。命令以“定远”“镇远”居中,各舰分列两侧,排出一个“弯曲的一字”阵形迎敌。
所谓“弯曲”,并不是故意为了迷惑对手,这仍然是丁汝昌出于防卫的考虑。丁汝昌命令军舰在组成横排时,五艘稍强的军舰稍微突前,首先迎敌,依次跟随在强舰身边的五艘军舰稍微拖后,每艘强舰在迎敌时都保护身边的弱舰,达到以强护弱的目的。
以“一”字对“1”字,这又是一对天然的克星、注定的对手。看上去也简单明了,而意外情况在接下来的时候发生了。(www.xing528.com)
引发意外情况出现的因素很简单——时间。
在发现敌舰之前,北洋舰队是以双路纵队前进的,由“定远”和“镇远”分别打头,各自带领四艘军舰向前航行,航速最慢的弱舰都在队尾。现在,最强的“定远”和“镇远”不动,而航速最慢的弱舰反而要走最远的路去排成横排。在极短的时间里,北洋舰队并没有完全成功地变阵,而是最终形成了一个由“定远”打头、“一”字的两翼没有完全展开拉直的“人”字阵形。
下图是北洋舰队和联合舰队接战示意图。
这是古兵法中雁形阵的一种,可攻可守,攻守兼备。以“人”字的尖头——强大的“定远”“镇远”攻向敌人,而它们又可以保护两翼和后方的安全,防止敌人包抄。在战斗激烈的时刻,两翼还可以突然展开,奇袭对手,起到“奇兵”的效果。
当然,这是从理论上来说的。
这并不是丁汝昌最初设想的阵形,是由于时间仓促,在排阵过程中变成的新阵形。但北洋舰队已经没有太多时间让阵形最后完成,丁汝昌也没有太多的时间来做出调整。“人”字就“人”字,大雁没排成“一”字,排成个“人”字效果应该也不错吧。
而没有时间的原因很简单:先锋队的头舰“吉野”已经进入距“定远”五千米以内,这已经是“定远”的射程了,丁汝昌传令:各炮手瞄准“吉野”!
瞄准!听我命令,伺机开炮!
这一刻我已经等待很久了!多年以来,清日两国进行军备竞赛,买舰的买舰,买炮的买炮,是因为知道,一场命中注定的海战不可避免。
这是我的命运,也是伊东佑亨的命运;是李鸿章的命运,也是桦山资纪的命运;是清国人民的命运,也是日本人的命运。
而当这一刻真正到来,武器就是最好的代言,铁拳就是最终的手段。以命相搏,这是一条不归路。唯一的选择就是披挂盔甲,握紧武器,亮出獠牙,冲向战场!什么兵力对比,什么权威理论,什么阵形布局,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那个用实力说话的最后的结果。
开炮!轰他娘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