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晚清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沉没的高升号及其后果

晚清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沉没的高升号及其后果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升”号很快进水倾斜,向海底沉去。30分钟后,“高升”号全部沉入海底。“高升”号沉没的同时,辎重船“操江”号也在“秋津洲”号的逼迫下束手就擒,饷银、军火连船带人一起成为日军的战利品。他扔下仍在卸兵的第二艘运兵船,开出了牙山湾,在遇到第三艘船“高升”号时,不仅没有承担护卫作用,甚至连警示信息也没有发出。方伯谦似乎故意让“高升”成为“浪速”新的攻击靶子,好抓住机会逃跑。

晚清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沉没的高升号及其后果

十几门大炮开火的同时,鱼雷也飞向“高升”,甲板上的清兵拿起手中的步枪射击,然而距离太远,子弹只能在海面上打出一朵朵水花。

“高升”号很快进水倾斜,向海底沉去。

东乡平八郎命手下救起落水的外国人,清军开枪射击阻止,日本人最终只救起了英国船长、大副以及轮机手三人。30分钟后,“高升”号全部沉入海底。

这条载有一千多人的船上,最终活下来的只有257人,都是侥幸逃生。有的在海上漂流几天后被路过的军舰轮船救起,有的游回了岸边,还有两名清军游到了附近的一座荒岛上,当了四十多天的野人后才获救。

而其余的871名清国官兵和62名船员全部葬身海底。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高升号事件”。它的悲剧是多方面的因素构成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两个:主帅李鸿章的侥幸和前线将领方伯谦的怯弱。一艘满载千名士兵驶向前线地带的运兵船,在两个国家即将要打起来的时候,竟然故意没有军舰护航,孤零零地航行在大海上,以为挂着米字旗就是护身符,而相遇的“济远”也对它不管不顾!

“高升”号沉没的同时,辎重船“操江”号也在“秋津洲”号的逼迫下束手就擒,饷银、军火连船带人一起成为日军的战利品。

而驶回牙山湾出发地的“广乙”,因舰体被炮弹损伤严重,在浅滩碰到礁石搁浅,林国祥只得下令放火烧掉“广乙”。林国祥和士兵们从朝鲜辗转回国,途中他们遭到日军扣留,在写下“永不参与清日战争”的保证书后,回到国内。

只有一路狂逃的“济远”安全地回到了威海基地。对于方伯谦来说,他的逃跑行为并不是从遇到日本军舰开始的,而是在得知日军在汉城发动政变后开始的。他扔下仍在卸兵的第二艘运兵船,开出了牙山湾,在遇到第三艘船“高升”号时,不仅没有承担护卫作用,甚至连警示信息也没有发出。方伯谦似乎故意让“高升”成为“浪速”新的攻击靶子,好抓住机会逃跑。从这点来说,方伯谦不仅是一个能力上失败的将领,还是一个人品上失败的将领。(www.xing528.com)

在战前给李鸿章上书中,方伯谦展现了作为一个有国际眼光的谋士的才能。然而,有谋者未必有勇,好的谋士和出色的军事将领之间,不仅不能画等号,连约等号都画不成。

这一切的差别,来源于两个字:勇气。

谋士可以夸夸其谈,将领需要的却是抽刀一战。在仗打起来之前,好的谋士可以满嘴跑火车,嘴上轻言生死,真正打起来却很可能跑得比谁都快,而好的将领却不是这样的。

好的将领可能临战而惧,却在战时无比勇猛,更有破釜沉舟、放手一搏的勇气。

方伯谦无疑是属于没有勇气的人。他在牙山湾海战中展现的不是一个勇将的素质,而是一个逃跑大师的素质。

自从火器成为人类战争的武器之后,人们常常会问:战场上还需要那种英勇吗?其实无论武器如何先进,最后决定战争胜负的还是人,这一点和以往任何战争都没有区别。

是的,无论你有多么高深的理论、出色的战略、高明的战术,战场上到最后拼的都是勇气,那种“不成功便成仁”的勇气。

一个“勇”,便已经诠释了军魂的核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