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之后,国际主义设计风格在整个西方世界遍地开花,20世纪50、60年代,国际主义风格成为一种垄断性的风格,强调一致性、缺乏人情味、没有装饰。到了20世纪60年代一些设计家采取历史的、折衷的、装饰性的方式来改变这种状况,“后现代主义设计”因此产生,并从此蓬勃发展,国际主义衰落。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现代成为主流。从设计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设计中出现的后现代主义是针对现代主义和国际主义单调垄断的大规模调整。20世纪70年代至今,是现代主义之后的时期,现代主义之后的各种设计流派,除了后现代主义之外,比较突出的还有解构主义设计、高技派设计和新现代主义等。
1.后现代主义设计
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1925~)是在建筑设计上最早提出后现代主义设计理念的设计家。他针对“少就是多”提出了“少则厌烦”(Less is bore),他使用历史因素和通俗文化来丰富设计的装饰性。
文丘里1969年设计的“母亲住宅”是他为母亲设计的私人住宅,整个建筑为坡屋顶,从主立面上看是对称的构图。但为了内部功能上的考虑,在细节上并不对称,窗户的大小不一样。建筑的规模不大,但功能齐全。一层为起居室、餐厅、厨房以及母亲的卧室、文丘里的卧室,二层是文丘里的工作室。一些古典的设计元素运用到了设计当中,如破山花、玄月窗。楼梯与壁炉结合在一起,为了给烟囱预留出空间,楼梯设计的宽度不一样宽。整个住宅给人的印象是既封闭又开放,既大又小,充满着复杂性与矛盾性,是具有完整后现代主义设计特征的最早建筑(图2-69)。
著名的后现代主义设计家还有菲利普·约翰逊(Phillip Johnson,1906~2005年)、詹姆斯·斯特林(James Stirling,1926~1992年)及迈克尔·格雷夫斯(Michael Graves,1934~2015年)等。
图2-69 文丘里“母亲住宅”
2.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设计实际上是对现代主义和国际主义设计标准和原则的否定和批判,它的设计特征可以总结为:“无绝对权威、个人的、非中心的;恒变的、没有固定形态、流动的、自然表现的;没有正确与否的二元对抗标准、随心所欲;多元的、非统一化的、破碎的、凌乱的。[43]”
弗兰克·盖里(Frank Owen Gehry,1929~)是最早设计解构主义建筑的著名设计家之一。盖里1994年设计的加州的自宅是在原有的旧建筑的基础上扩建、改建的。主要使用瓦楞钢板、钢丝网、木夹板等廉价的建筑材料来建造。结构材料直接暴露出来,不加修饰,像是还没有完工的样子。厨房、餐厅是后来扩建的,地面是废弃的沥青路面。为了获得良好的采光,他还设计了大面积的天窗,天窗是用木条和玻璃制成的(图2-70)。
图2-70 盖里自宅
当今的著名解构主义设计家还有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1932~)、丹尼尔·里伯斯金德(Daniel Libeskind,1946~)及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1950~2016年)等。
3.高技派
“高技派”从字面上理解,是指在设计上强调当代的技术特色,将功能、结构和形式等同起来,强调工业技术特色,突出技术细节。英国的查理德·罗杰斯(Richard George Rogers,1933~)和意大利的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1937~)设计的法国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就是这个流派的重要作品。蓬皮杜中心长166m,宽60m,高6层,总面积98300m2。里面包括现代艺术博物馆、图书馆和工业美术设计中心。大楼采用钢结构,结构都暴露在外面。中心内部也是各种结构、设备管道直接暴露,隔墙很少,而且大多数都是可以活动的。两位设计师将这个中心设计成一个动态的机器,安装了先进的建筑设备,采用预制件来建造,目的是要打破文化和体制上的传统限制,最大限度地吸引大众来这里活动(图2-71)。
图2-71 “蓬皮杜”文化中心
4.新现代主义设计
现代主义设计在20世纪60年代受到后现代主义挑战,但是一些设计家仍然坚持用现代主义设计的传统、基本语汇来进行设计,根据时代的需求对现代主义重新研究和发展,给现代主义加入了新的形式的象征意义,经历了20世纪70~90年代后现代主义设计产生、发展、衰退的这一过程,坚持着自己的设计立场,发展成对现代主义进行纯粹化和净化的新现代主义,这一设计流派在21世纪初成为当代设计的一个主流方向,特征依然是功能主义、减少主义和理性主义。其代表人物有贝聿铭(Ieoh MingPei,1917~)、保罗·鲁道夫(Paul Rudolph,1918~1997年)及西萨·佩里(Cesar Pelli,1926~)等,还有著名的“纽约五人组”。
贝聿铭设计的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是新现代主义设计的杰出作品。东馆是针对原先已经有的老馆而建,老馆是20世纪30年代设计的折衷主义的建筑。新馆的设计与老馆截然不同,它是由棱柱体和三角形体块组合在一起。虽然造型简单,但绝不枯燥无味,反而富有生机与灵动感。贝聿铭在空间设计上运用了多点透视,不同于古典建筑空间的一点透视,这种做法处理得非常精到。材质的选择也非常讲究,为了和老馆产生历史的联系,新馆采用同一个石矿出产的石材,并且还聘请当年负责开采石材的专家,保证材质相同。两馆的高度也基本相同(图2-72)。
图2-72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1]杨鸿勋.杨鸿勋建筑考古学论文集:增订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43.
[2]杨鸿勋.杨鸿勋建筑考古学论文集:增订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43-44.
[3]侯幼彬,李婉贞.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5.
[4]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5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7.
[5]萧默.中国建筑艺术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123.
[6]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5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8.
[7]李宗山.中国家具史图说[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49.
[8]杨鸿勋.杨鸿勋建筑考古学论文集:增订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92-95.
[9]釭(音刚,又读工):①车毂内外口的铁圈,用以穿轴。王念孙《广雅疏证·释器》:“凡铁之空中而受枘者谓之釭。”《新序·杂事》:“方内(枘)而员(圆)釭。”②灯。江淹《别赋》:“冬釭凝兮夜何长。”③古代宫室壁带上的环状金属饰物。《汉书·外戚传下》:“壁带往往为黄金釭。”(引自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4824.)
[10]列钱:宫殿墙上的装饰物。金环里面镶着玉石,排列在一条横木上,像一贯钱似的。《后汉书·四十上·班固传·两都赋》:“金釭衔璧,是为列钱。”注:“谓以黄金为釭,其中衔璧,纳之于璧带为行列,历历如钱也。”(引自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45.)
[11]杨鸿勋.杨鸿勋建筑考古学论文集:增订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64-170.
[12]霍维国,霍光.中国室内设计史[M].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44,45.
[13]杨鸿勋.杨鸿勋建筑考古学论文集:增订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239,321
[14]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卷: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06,254-255.
[15]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卷: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49-252.
[16]平闇:宋式建筑小木作装修名称,室内吊顶的一种。《营造法式》:“于明栿背上架算桯方,以方椽施板,谓之平闇”。算桯方一般相互正交绞井口,从而形成横纵方木组成的格眼。平闇与平棊的不同主要在于方椽格眼较小,且椽上背版用不事雕饰的素板。现存最早的实物见于唐建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内。(王效青.中国古建筑术语辞典[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90.)
[17]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图文数据光盘)[DB/C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佛光寺条目,傅熹年撰稿。
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卷: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495-499.
侯幼彬,李婉贞.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58-59.
[18]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图文数据光盘)[DB/C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善化寺条目,屠舜耕撰稿。
侯幼彬,李婉贞.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90-91.
郭黛姮.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三卷:辽、宋、金、西夏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331-354.
[19]侯幼彬,李婉贞.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32.(www.xing528.com)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图文数据光盘)[DB/CD].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紫禁城宫殿条目,于倬云撰稿。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图文数据光盘)[DB/C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北京宫殿条目,萧默撰稿。
[20]茹竞华,彭华亮.中国古建筑大系·宫殿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1]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5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369.
[22]娄承浩,薛顺生,张长根.老上海名宅赏析[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112.
[23]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M].3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3-15.
陈平.外国建筑史:从远古至19世纪[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34-36.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图文数据光盘)[DB/C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卡纳克遗址条目,刘文鹏撰稿。
[24]王英健.外国建筑史实例集.1,西方古代部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17,21-23.
S.劳埃德,H.W.米勒.世界建筑史丛书——远古建筑[M].高云鹏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130-133.
[25]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M].3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25-27.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图文数据光盘)[DB/C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波斯建筑条目,张似赞撰稿。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图文数据光盘)[DB/C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波斯波利斯城址条目,毛昭晰,詹天祥撰稿。
[26]王瑞珠.世界建筑史·古希腊卷(上、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365-424,677-693。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图文数据光盘)[DB/C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陶友松撰稿。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图文数据光盘)[DB/C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帕台农神庙条目,杨蔼琪撰稿。
[27]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图文数据光盘)[DB/C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罗马万神庙条目,陈志华撰稿。
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M].3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78-81.
陈平.外国建筑史:从远古至19世纪[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30-132.
[28]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图文数据光盘)[DB/C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古罗马浴场条目,陈志华撰稿。
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M].3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81-83.
罗小未,蔡琬英.外国建筑历史图说[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6:52-53.
[29]李国豪.中国土木建筑百科辞典: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120,151,196,366.
罗小未,蔡琬英.外国建筑历史图说[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6:100-101.
[30]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M].3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94-96.
[31]李国豪.中国土木建筑百科辞典: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224.
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M].3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20-122.
[32]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图文数据光盘)[DB/C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巴黎圣母院条目,陈志华撰稿。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图文数据光盘)[DB/C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巴黎圣母院条目,英若聪撰稿。
[33]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M].3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35-136.
约翰·派尔.世界室内设计史[M].2版.刘先觉,陈宇琳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20.
[34]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图文数据光盘)[DB/C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卡拉奇兄弟条目,朱龙华撰稿。
[35]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M].3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47.
[36]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M].3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72-174,178.
[37]罗小未,蔡琬英.外国建筑历史图说[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6:120.
[38]约翰·派尔.世界室内设计史[M].2版.刘先觉,陈宇琳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72-173.
[39]李国豪.土木建筑工程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119.
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M].3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272-275.
[40]李国豪.土木建筑工程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198.
[41]李国豪.土木建筑工程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422.
[42]L.本奈沃洛.西方现代建筑史[M].邹德侬,巴竹师,高军译.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1996:94.
[43]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38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