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建筑是继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其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要素。文艺复兴建筑在15世纪产生于意大利,以后又传播到法国、英国、德国、西班牙等西欧其他国家,形成带有各自特点的各国文艺复兴建筑。
一般认为,标志着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史开端的,是由布鲁乃列斯基(Fillipo Brunelleschi,1377~1446年)设计的佛罗伦萨主教堂的穹顶。由伯拉孟特(Donato Bramante,1444~1514年)设计的罗马的坦比哀多则标志着盛期文艺复兴建筑的开始,而罗马梵蒂冈的圣彼得主教堂则将盛期文艺复兴建筑推至最高峰。
1.佛罗伦萨的巴齐礼拜堂
由布鲁乃列斯基(Fillipo Brunelleschi,1377~1446年)设计的佛罗伦萨的巴齐礼拜堂(PazziChapel,1429~1461年)是早期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巴齐礼拜堂主要由入口柱廊、大厅和圣坛三部分组成,平面上构图对称。
6根科林斯柱式将入口柱廊的正面划分为5开间。中央的一间稍宽,为5.3m。其上发一个大券,将柱廊分成两半。入口柱廊的进深也是5.3m,形成了入口柱廊中央一间的正方形平面形式,其上覆一帆拱式穹顶。大厅为18.2m×10.9m的长方形平面。正中的帆拱式穹顶直径10.9m,由12根骨架券组成。穹顶的顶点高20.8m。穹顶的左右两端各有一段高15.4m的筒形拱。大厅后面是平面为4.8m×4.8m的圣坛,其上覆盖一个帆拱式小穹顶。巴齐礼拜堂的室内墙面用白色,而墙面的长条壁柱、转角的折叠壁柱、檐部和券面等都用较深的灰绿色,以突出室内疏朗的构架。室内空间以大厅的穹顶为中心,在横轴线上通过中央穹顶与其两端筒形拱在结构形式和高度上对比,在纵轴线向上通过三个大小、高低及装饰手法都各不相同的帆拱式穹顶的对比,形成既统一整体又变化丰富的室内空间。巴齐礼拜堂大厅墙面上的圆形浮雕是卢卡·德拉·罗比亚(Luca della Robbia,1400~1482年)的作品[33](图2-41、图2-42)。
图2-41 佛罗伦萨的巴齐礼拜堂平面图
图2-42 佛罗伦萨的巴齐礼拜堂大厅内景
2.罗马的法尔尼斯府邸内的卡拉奇画廊(www.xing528.com)
罗马的法尔尼斯府邸(Palazzo Farnese,1520~1580年)由小桑迦洛(Antonioda Sangallo,the Younger,1485~1546年)设计,第三层的立面由米开朗琪罗(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1564年)设计,它是盛期文艺复兴时期府邸建筑的代表。
法尔尼斯府邸内的卡拉奇画廊(Carracci Gallery)的天顶壁画(1597~1604年)由安尼巴莱·卡拉奇(Annibale Carracci 1560~1609年)所作。壁画整体布局设计成新颖的古典拱券结构,以巨人柱、半身柱和刻有各种花纹的檐边分割空间,四角透空显露蓝天。在此建筑结构的背景上安置大小10余幅壁画。有的直接画在墙面,而以建筑结构作其框边;有的为独立的画屏,悬挂于建筑之上。这些壁画都是表现古典神话题材,具体情节直接来自于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变形记》。卡拉奇画廊天顶壁画因透视幻觉而形成三维的建筑细部和雕塑,事实上是平滑粉刷表面上的逼真绘画,它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对透视法的掌握并在室内空间中大范围的界面中运用[34](图2-43)。
3.佛罗伦萨的劳仑齐阿纳图书馆的前厅
佛罗伦萨的劳仑齐阿纳图书馆的(Biblioteca Laurenziana,1523~1526年)前厅由米开朗琪罗设计。前厅平面为9.5m×10.5m。但顶棚很高,约有14.6m。正中设有一个大理石的阶梯。阶梯的面积很大,几乎填满了整个前厅,具有强烈的体积感。其形体富有变化,又很华丽,有很强的装饰性和雕塑感,成为整个前厅唯一的视觉中心。劳仑齐阿纳图书馆的前厅是最早发挥室内阶梯的雕塑性装饰效果的建筑之一。前厅的室内墙面采用了建筑外立面的处理手法,强调的是体积感。例如柱子向后退到深深的壁龛之中、凸出墙面有很多三角形的山花框的假窗、起伏很大的线脚等,这些都反映了同时作为雕塑家和建筑家的米开朗琪罗善于将雕刻与建筑结合起来的特点。米开朗琪罗是手法主义(Mannerism)的开创者,该建筑也是手法主义建筑的代表作[35](图2-44)。
图2-43 罗马的法尔尼斯府邸内的卡拉奇画廊的天顶壁画
图2-44 佛罗伦萨的劳仑齐阿纳图书馆的前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