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世纪时期的建筑特点及发展

中世纪时期的建筑特点及发展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世纪是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公元1453年欧洲资本主义制度萌芽发端的近千年的漫长时期。以下主要介绍中世纪时期的早期基督教建筑、拜占庭建筑、意大利的罗马风建筑以及法国的哥特建筑。大厅高大宽阔,中央大穹隆直径32.6m,其上有40个肋,穹顶下部有40个小天窗。洗礼堂为圆形平面,直径39.4m。图2-39 意大利的比萨主教堂建筑群4.哥特建筑——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哥特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中世纪时期的建筑特点及发展

中世纪是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公元1453年欧洲资本主义制度萌芽发端的近千年的漫长时期。以下主要介绍中世纪时期的早期基督教建筑、拜占庭建筑、意大利的罗马风建筑以及法国的哥特建筑。

1.早期基督教时期——三种教堂形制

这一时期主要的建筑活动是建造基督教堂。主要有巴西利卡式、集中式和十字式这三种形制,它们是西欧各地教堂建筑最初的蓝本。

巴西利卡(Basilica)是一种在古罗马时期用作法庭、交易会所及会场的大厅建筑形式。其平面一般为长方形,两端或一端设有半圆形龛(Apse)。大厅常被2排或4排柱子纵向分成3部分或5部分长条形空间,当中部分的空间宽而高,称为中厅(Nave);两侧部分的空间狭而低,称为侧廊(Aisle)。中厅比侧廊高很多,常利用高差在两侧开高窗。巴西利卡的室内空间很疏朗,因此被重视群众性礼拜活动的基督教会选中。礼拜活动要面向耶路撒冷的圣墓,所以教堂的圣坛面向东端。大门因而开在西面,前有内庭院。巴西利卡式教堂的典型实例是梵蒂冈的圣彼得老教堂(图2-35),15世纪被拆除后建造了现在的圣彼得大教堂

978-7-111-59250-1-Chapter02-38.jpg

图2-35 梵蒂冈的圣彼得老教堂

集中式教堂的平面为圆形或多边形,中间多覆以穹隆顶。罗马的圣科斯坦沙教堂原为君士坦丁的女儿之墓,1254年被改为教堂,属于集中式教堂形制。中央部分直径约为12.2m,穹隆由12对双柱所支承,周围是一圈筒形拱顶的回廊,室内墙面镶嵌彩色大理石(图2-36)。

十字式教堂的平面是十字形的,其布局可能与基督教对十字架的崇拜有关。在东罗马,十字式教堂的平面是向四面伸出相等臂长的正十字形式的教堂,称为希腊十字式教堂。而在西罗马,十字式教堂的竖臂比横臂伸出的长很多,大厅比圣坛和祭坛又长很多,因此称为拉丁十字式教堂。拉文纳的加拉·普拉西第亚墓是欧洲现存最早的十字式教堂。其内部前后进深约12m,左右开间约10m。平面十字交叉处上有穹隆,上覆盖四坡瓦顶;四翼的筒形拱顶外盖两坡瓦顶[29](图2-37)。

978-7-111-59250-1-Chapter02-39.jpg

图2-36 罗马的圣科斯坦沙教堂平面图

978-7-111-59250-1-Chapter02-40.jpg

图2-37 拉文纳的加拉·普拉西第亚墓平面图

2.拜占庭建筑——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532~537年建),集中体现了拜占庭建筑的特点,其建筑师是来自小亚细亚安泰米乌斯(Anthemius of Tralles)和伊西多尔(Isidore of Miletus)。教堂的布局属于以穹隆覆盖的巴西利卡式。教堂为长方形平面,内殿东西长77m,南北宽71.7m。正面入口有内、外两道门廊。大厅高大宽阔,中央大穹隆直径32.6m,其上有40个肋,穹顶下部有40个小天窗。穹顶离地54.8m,通过帆拱支承在4个7.6m宽的大柱墩上。其横推力由东西两个半穹顶及南北各两个大柱墩来平衡。得益于圣索菲亚大教堂在结构体系上取得的重大进步,教堂的室内才能达到既集中统一又曲折多变,既延展渗透而又复合多变的空间效果,引发了建筑与室内空间组合的重大进步(图2-38a)。

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室内装饰富丽堂皇,色彩效果灿烂夺目。墙面和柱墩是用白、绿、黑、红等颜色的彩色大理石贴面。柱子多是深绿色的,也有少数是深红色的。柱头都是用白色大理石,并镶嵌着金箔。在柱头、柱础和柱身的交界线都有包金的铜箍,这既是结构需要,又有装饰效果。穹顶和拱顶都是用玻璃陶瓷锦砖装饰,多衬以金色底子,也有少数是蓝色底子。地面也用陶瓷锦砖铺装。当光线射入教堂内部时,色彩斑驳的玻璃陶瓷锦砖的镶嵌表面闪烁发光,伴随着悬空的铜烛台上的烛光和青烟,形成了虚实明暗不断变化的奇幻效果,这更增添了教堂神秘的宗教气息[30](图2-38b)。(www.xing528.com)

978-7-111-59250-1-Chapter02-41.jpg

图2-38 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3.罗马风建筑—意大利的比萨主教堂建筑群

罗马风建筑(Romanesque architecture)是10~12世纪欧洲基督教流行地区的一种建筑和建筑风格。此时所用的建筑材料多取自古罗马废墟,建筑技术上继承了古罗马的半圆形拱券结构,建筑形式上又略有古罗马的风格,故称为“罗马风建筑”,也译作“罗曼建筑”、“罗马式建筑”、“似罗马建筑”等。其主要建筑类型是教堂、修道院和城堡。罗马风建筑的主要特征是采用厚实的砖石墙、半圆形拱券、逐层退凹的门框装饰、比例肥矮的科林斯式柱头等,创造了肋骨交叉拱顶、束柱、扶壁,并开始使用彩色玻璃窗等,其结构和形式对后来的哥特建筑影响很大。

罗马风建筑的代表性作品是意大利的比萨主教堂建筑群,是由比萨主教堂(Pisa Cathedral,1063~1272年)、洗礼堂(The Baptistery,1153~1265年)和钟塔(The Campanile,1174~1271年)组成。主教堂平面为拉丁十字形的巴西利卡式,全长95m。室内有4条侧廊、4排柱子。中厅用木屋架,侧廊用十字拱顶。平面十字相交处的椭圆形穹顶是较晚的作品。山墙式的正立面高约32m,入口上面有4层连续的空券廊作装饰,是意大利罗马风建筑的典型手法。

洗礼堂为圆形平面,直径39.4m。其中心的圆厅直径约18m,圆厅的周围由4墩与8柱隔出双层外环廊。立面分为3层,底层以半圆券相连的壁柱作装饰,上面两层以连续的空券廊作装饰,券廊上的哥特式三角形山花和尖形装饰是13世纪所加。屋顶本来是锥形的,后来改成穹隆形顶,总高54m。

钟塔即是著名的比萨斜塔,也为圆形平面,直径约16m,高55m,分为8层。各层均以连续券作装饰,底层在墙上作浮雕式的连续券,中间6层是空券廊,顶层的钟亭向内缩进。塔内设有螺旋形楼梯[31](图2-39)。

978-7-111-59250-1-Chapter02-42.jpg

图2-39 意大利的比萨主教堂建筑群

4.哥特建筑——法国的巴黎圣母院

哥特建筑(Gothic architecture)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之所以用“哥特”这一术语,是因为15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提倡复兴古典文化,便将灭亡西罗马帝国并摧毁古典文化的“野蛮民族”哥特人建造的建筑称为“哥特建筑”,以贬斥它是“蛮族的”建筑。但其实哥特建筑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很高,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法国的巴黎圣母院(Notre Dame,1163~1250年)是哥特建筑早期的成熟作品。教堂平面宽约47m,深约125m,可容纳近万人。它使用尖券、柱墩、肋架拱和飞扶壁组成石框架结构,代表着成熟的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教堂的正面即西立面的雕饰精美,底层3座尖拱形的大门,中间门上是《最后审判》浮雕,南北两门上为圣母子浮雕。底层上面是列王像廊,排列着28尊犹太和以色列国王的雕像。大门上面正中的玫瑰窗直径达13m,形如光环,是天国的象征。其两侧各有一对尖拱窗,前面立有亚当、夏娃的雕像。再上面是连拱廊屏饰,联系着两座高60m的塔楼。这个立面是法国哥特式教堂的典型形象,也是以后许多天主教堂的范本[32](图2-40)。

978-7-111-59250-1-Chapter02-43.jpg

图2-40 法国的巴黎圣母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