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环境因素的影响
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呈上升趋势,并且服务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东部外向型经济受到的打击很严重,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向中西部转移,中西部经济发展较为迅猛。但大多毕业生没有认清现在的发展形势,依然愿意留在东南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这就造成了区域性的供需不平衡。根据前面的分析,高职院校毕业生多就职于民营企业,而东部沿海地区民营企业产能已过剩,人才相对饱和,毕业生不易找到工作。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由于产业转移,人才需求量较大,但因生活条件相对经济发达地区来说差一些,所以毕业生不愿去,企业招不到人。
(二)学校因素的影响
(1)高职院校办学条件参差不齐,办学特色不明显,导致毕业生整体素质不高,能力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
(2)有些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比较陈旧,由于自身硬件条件及教师团队的限制,不能及时根据经济结构的调整而设置新专业,而旧专业的就业市场即将趋于饱和,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
(3)课程设置不太合理。部分高职院校忽视专业理论教育,盲目追求实践操作,认为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只要会操作即可,盲目设置甚至重复设置实践课程,专业理论课程被迫减少,导致学生只会操作课上练习过的内容,而不知为什么这么操作,不能举一反三,一旦换个条件与环境,就无从下手。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除了要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以外,还要有较强的现场管理能力和创新意识。然而大部分高职院校却把培养目标变成了培养熟练工。而另一部分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则与本科院校差别不太大,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脱节,没有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没有体现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导致高职毕业生处于理论比不过本科生,实践又逊于中专生的尴尬境地。(www.xing528.com)
(三)择业期望值的影响
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期望值过高——工作环境要好、薪酬要高,想留在大城市,进大公司,否则宁愿失业在家待着。这说明高职院校毕业生择业的期望值过高,导致一些能胜任的工作由于条件不理想不想去,条件好的工作又做不了的供需错位现象。
(四)毕业生自身素质的影响
目前,高职院校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层次的下降。自大学扩招后,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线在逐年降低。分数虽然不能代表能力,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高职院校录取的学生在学习能力与素质修养上普遍下降。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高职院校需要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性,有学习能力,能够交流沟通和进行团队协作,具有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人才。由于学生综合素质的下降,要想达到这些目标,还是有些困难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