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来看,中国高校自主招生公平的地方保护主义问题可以得出三个最主要结论。一是省域间自主招生名额投放的绝对数和相对数都差异巨大。本文的统计结果显示,自主招生名额投放的省域差异已远远超过普通高考名额投放地域差异,二者并不在相同量级上,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高校自主招生名额投放缺乏必要的行业自律和制度监管,某种程度上已沦为高校招生“自留地”,高校自主招生决策弹性过大直接对弱势地区考生入学机会保障带来挑战。二是自主招生地方保护主义客观存在。既存在高等学校向本省(市)更多投放自主招生名额的现象,也存在一省(市)内不同地市(区)之间的巨大差异,还存在高等学校向属地周边省份、“高考大省”名额倾斜投向的间接的地方保护主义。学界通常认为,传统高考的名额投放,尤其是重点高校的名额投放已经存在地方保护主义,本研究则显示出很多地区自主招生名额投放更大大加剧了这种地方差异。而这些显著的自主招生区域名额投放差异,其本质上折射出的显然是各利益群体的自身诉求。三是自主招生的地方保护主义与普通高考存在显著差异。第一,量的差异。自主招生因缺乏必要的总量控制和制度监管,部分高校本地名额投放大大突破传统高考底线。第二,形式上的差异。自主招生具有很强的隐蔽性。第三,方式上的差异。自主招生名额投放不仅定点到省,很多时候甚至定点到中学,定点到人。自主招生的地方保护主义成为一种可精确操作的保护主义,加大了其寻租甚至腐败风险。
加塞特在《大学的使命》一书中谈到,高等教育改革存在的弊端会出现两种可能,一种是弊端可能会自动纠正;另一种是这类常见的弊端已为人们所接受,以至于不再被视作偏离常规[12]。多年来,高校招生的地方保护主义大行其道,似已成为被人们逐渐漠视和接受的弊端。自主招生作为一项新的改革举措本意在于释放更多高校自主权,高校自觉进行有关弊端的调整,但现实是,这项运行了十多年的改革政策却在传统地方保护主义的基础上又不断加码,这需要引起决策者的特别重视。总体而言,不讳疾忌医,客观研究自主招生地方保护主义的现状、特点和规律,斩断自主招生利益链条,切实将权力扎紧到制度铁笼内,才可能从根本上使该项制度在健康的轨道上走得更远。(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