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上述研究,一些调查结果显示,中学在自主招生过程中扮演着积极角色。经整理,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
首先,中学在自主招生政策传播中起着良好的宣传作用。自主招生实施15年来,并没有像高考一样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是否是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呢?在冯帆的《对高考生及其家长视阈中的自主招生制度的基本判断与政策选择》中就对自主招生的传播渠道做了调查,调查结果中表明了正式渠道传播较多,“其中高中学校和教师讲解就占了将近一半”,提出中学在自主招生中扮演了政策主要传播者的角色。然而,此项调查是否有普遍信度,还值得深究。
其次,中学在自主招生的过程中承担着对考生整体评价的任务。中学作为应考生基本信息的掌握者和平时成绩的纪录者,起着信息源和评价主体的关键作用。多项研究一致认为中学的校本成绩和学业水平成绩都应该在自主招生的选拔机制中占有“一席之地”。“在2015年实行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项目的‘985’高校采用“6+3+1模式——高考投档成绩60%+高校考核30%+高中学业水平成绩10%基本成为共识。”周勤等在研究中以某高校为试点,探索实施了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分并记入最终综合成绩的方法,将学生的平时成绩、专业特长、综合能力等记入评价体系,尝试更加全面科学地评价和选拔人才,“而且从近2年数据来看,高中阶段的材料评审是科学合理的,可以应用于考生的初选评价。”再如,章建石认为校本成绩作为学生在各学习阶段中的详细记录,有着对学生整体素质监测的作用,理应在选拔中占据一定的权重。边新灿在研究中举了浙江省采用的三位一体和东北大学四位一体的例子,也都把中学阶段的评价作为一个主要部分来考核。过程性考核和日常行为的纪录,以及最终对考生的中学评价,都给予了中学难以替代的地位。(www.xing528.com)
最后,中学在自主招生的一定压力下,也成了素质教育的实施者和特色教育的促进者。自主招生打破了高考“一考定终生”的窠臼,更加看重“专才”“怪才”,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学迎合这一政策,开始注重素质教育和特色教育。尹达与田建荣的《自主招生新规背景下的高中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中表示,在自主招生的驱动和社会压力下,“尊重学生差异、培养创新人才,创办特色学校,培养世界公民,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师生发展,进而在文化思想、制度机制、育人模式、课程平台和教师发展等方面建立起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应该成为现代高中教育发展秉承的基本理念”。同时,虞立红的《高校自主招生的科学选才与规范管理》中提出,自主招生影响下,“在基础教育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不少高中开展了特色教育,为高中生在兴趣的导引下发展多样的、不同程度的学科特长创造了条件”。这一定程度上使中学开始调整教学策略,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但是自主招生是否影响到中学素质教育和特色教育的观念和教学策略的调整,尚未有研究证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