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中并无与“自主招生”直接对应的词汇,主要因为西方国家的招生活动绝大多数属于高校的基本权利,无须单独强调其自主性。虽然如此,一些主要国家(地区)招生制度设计和执行过程中也面临弱势群体入学率不高、公平遭受质疑等问题,其采取的相关举措对本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全球招生改革实践:自主招生与标准化考试的结合
当前世界范围的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正出现两种走向:一方面,原来招考制度高度统一的国家和地区(强调大规模标准化考试),招生考试在向多元和分散方向发展。比如,韩国在传统高考之外,逐渐恢复了各高校的自主招生权限。另一方面,原来高校招生相对分散、自由的国家,则逐渐强调统一考试的重要性。如俄罗斯2001—2008年逐渐实施的全俄国家统一考试,改变了高校完全自主招生的局面。中国的自主招生改革,围绕大规模标准化考试(传统高考)与各高校自主招生的结合展开制度设计,与国际上此轮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趋势是一致的。具体来看:
第一,东亚邻国——韩国,从标准化考试到自主招生的改革路径可为中国提供借鉴。韩国考试文化与中国比较相似,韩国的自主招生改革某种程度上为中国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该国于1980年废除了各大学的自主招生制度,逐步用严格的全国统一考试取代各高校的自主招生。但自2002年起,各高校逐渐恢复了招生自主性,依据综合生活记录簿、大学学习能力考试、大学自行组织的考核、非教学科目资料、面试、微机科目资料等6类资料录取新生。且近年来不断降低高考在录取中所占的成绩比重,通过更多非教科书领域,使大学通过考试充分了解学生的各方面成绩,这一改革举措受到了大学和考生的欢迎,并对人才选拔和培养产生了积极意义。
第二,中国高教制度参照国——俄罗斯,从完全自主招生向标准化考试的改革取得实效。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很大程度上受俄罗斯的影响,该国的改革经验特别值得关注。该国曾实施了较长时期的完全自主招生制度,引发了诸多质疑尤其是公平质疑(如招生腐败质疑、面试的科学性质疑)。为此,俄罗斯于2001年通过了《关于试行国家统一考试的决定》,开始大力推行国家统一考试。到2007年,89个联邦主体中的82个联邦主体参加了国家统一考试,参与人数占到考生总数的70%。这一改革举措使得招生公平状况大为好转,也大大降低了高校招生组织的压力。
第三,高等教育强国——美国,自主招生多样化设计和公平保障举措值得借鉴。美国是比较典型的自主招生国家,该国招生制度设计具有代表性。美国高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招生设计强调多样化,既考虑标准化考试成绩,也纳入大量多元评价指标。同时,制度设计包括有公平补偿的举措。美国名牌大学招生并不仅仅看SAT成绩。有旅美学者根据《普林斯顿评论》指导考生自我评估“录取竞争指数”的方法,整理出美国名牌大学衡量考生综合素质的“标准公式”(括号中的数字是每个考生可能得到的分数范围)如下:综合素质总分=就读的高中(0~4分)+课程难度(0~21分)+年级排名( - 1~3分)+平均成绩(0~16分)+SAT 成绩(6~25分)+全国荣誉学者(0~3分)+申请论文( - 3~5分)+推荐信( - 2~4分)+课外活动( - 5~30分)+种族多元化( - 3~5分)+体育活动(8~40分)+超级录取(40分)+[体育教练点名(5~10分)+家住远处(3分)+父母因素(5~8分)+多元化(3~5分)],其中多项指标都是公平补偿指标。
中国自主招生改革符合国际上标准化考试与自主招生相结合的改革趋势。亚洲邻国韩国的经验说明,长期施行大规模标准化考试容易抑制创新人才的培养,不利于高校和中学办学;而俄罗斯的招生制度改革则说明,自主招生的施行也不能完全放弃标准化考试,否则将导致公平问题发生且效率低下。而对照美国多元化的招生录取标准,说明多样化录取是自主招生制度设计的核心,其中公平保障举措非常重要。
2.保障弱势群体招生参与的有关研究(www.xing528.com)
与中国类似,发达国家招生考试制度关注的核心也是公平问题。一些国家的制度设计进行了诸多保障公平的努力,但仍受到学术界的严密“监督”。这些主要国家(地区)的招生公平保障举措将为本课题政策改革研究提供广阔思路,学术界有关招生公平的一些研究方法和结论则为本课题研究提供重要借鉴。
(1)美国招生制度的公平关注点。美国的招生制度设计强调对弱势群体参与的“公平补偿”,《平权法案》(Affirmative Action)是美国公立大学制定招生政策的重要法律依据之一。这一法律的主要目的是为少数族裔及家庭背景较差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使大学生的组成从种族、家庭经济情况及父母教育程度等角度来实现多元化。但这一法案自实施以来也受到一些质疑。批评者认为,在大学招生中使用相关条款来支持大学招收学业成绩较低的少数民族学生,降低了大学的教学质量。更有许多人批评这项法律对被大学拒之门外的更合格的白人学生具有歧视倾向。针对这些批评,一些州也曾进行了大幅改革尝试,如自1999年开始,佛罗里达州、得克萨斯州和加利福尼亚州纷纷推出了“百分比计划”,以申请学生在其所在中学应届毕业生中的排名为评价标准,进而确定他们是否达到大学招生的最低要求(其实是在保障公平基础上对于改善效率的努力),对此,美国加州大学常桐善教授专门进行了研究,他发现这一过程中面试、推荐信和个人陈述或作文往往导致不公发生。这一发现与中国目前自主招生运行的问题颇为相似,已经有证据显示,一些中介机构甚至加入了学生申请材料“造假”的行列,而且中国的城乡二元分化更为严重,弱势地区考生因面试表达能力欠缺造成的公平问题已充分显现。在政府之外,美国各高校也采取诸多措施促进教育公平。哈佛大学为鼓励和帮助处于劣势的少数族裔申请入学,便专门设立了“少数族裔录取项目”(Undergraduate Minority Recruitment Program),帮助少数族裔学生获得各种申请信息,增加申请的自信心。斯坦福大学在招生时并不是仅看学生分数,还要看他们是在什么条件下得到这一分数的,如果一个考生所处的家庭、社会环境较差而能取得较好的分数,在大体相当的分数下会获得优先录取。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斯腾伯格(Robert Sternberg)主持了塔夫茨大学的“彩虹”招生项目研发,削减了由目前标准化考试的弊端所造成的对不同种族、性别的学生在招生中的不公平性。美国这些高校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中国目前清华大学的“自强计划”等也部分借鉴了美国的主要举措,对于改善弱势群体的自主招生参与状况具有积极意义。
(2)英国招生制度的公平关注点。英国与美国类似,招生公平研究主要来自对阶层差异的关注,尤其是1967年“卜劳顿报告”提出“积极差别待遇”(positive discrimination)的理念之后,教育机会均等的内涵由入学机会的均等,扩大至使来自“社会—经济”不利地位的学生有得到补偿的机会均等,英国大学在招生中对文化和教育不利地区的学生提供积极性的补助政策,以改善他们与发达地区学生公平竞争的能力。20世纪90年代至今,英国高等教育在实行了高学费政策之后,各大学更加注重通过“高升计划”(Step - up initiate)等积极措施来保障贫困地区和贫困阶层青年的入学。
(3)俄罗斯自主招生制度改革对于教育公平状况的改善。俄罗斯(苏联)1974年之后的招生制度全面改为自主招生,但20世纪90年代之后尤其是普京上台后,为了改变传统自主招生带来的公平性差、人才选拔效率低下问题,通过多次招生改革,形成了如今自主招生与标准化考试并重的考试格局。这大大扩大了农村学生和弱势群体学生的入学机会,且增加了这些学生进入有名望大学和热门专业的机会,缩小了区域、城乡差异,促进了阶层流动,促进了高等教育公平的实现。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曾全面学习苏联,但很大的不同在于招生制度的设计,大规模标准化考试一直是中国招生制度设计的核心,这可能与悠久的科举考试文化有关,自主招生公平问题的发生也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历史文化(如人情文化)。虽然如此,俄罗斯毕竟在政治体制上曾经与中国有相似之处,其自主招生公平问题主要发生在苏联解体前,对于中国的借鉴在于,在一党制国家实行完全自主招生具有公平风险,自主招生与标准化考试的平衡可能是该种类型国家招生考试改革的主要方向。
(4)中国台湾地区“多元入学”的自主招生方案引发的公平问题。中国台湾的自主招生改革面临的公平质疑与中国大陆非常相似。中国台湾从2002年开始制订大学多元入学新方案,在联考(注:不同于中国大陆的高考,更类似于自主招生中的联盟考试)以外,扩大申请入学和推荐甄选的比例,希望能改变联考“一考定终身”和弱势家庭子弟的不利处境,但是,实施过程中申请入学过程反而对中产以上阶层的学生比较有利,其中以课外活动社团参与和口试两项为主,导致很多不公平问题发生,比如“甄选只要通过简单的基本学力测验再参加面试,很可能产生‘关说’、走后门、开假证明等情形……为了让学生符合推荐条件,老师不得不替学生制造表现机会,最常见的做法是让学生轮流担任干部”,“多元入学的‘关说’特权已到骇人听闻的程度”,中国台湾TVBS的民调显示,六成的家长对多元入学方案的公平性持质疑态度,七成家长赞成恢复以往的联考制度。
总体来看,主要发达国家(地区)招生公平面临的问题与中国比较类似(比如中国台湾地区、美国都出现面试对弱势群体不公的问题),一些主要举措也值得中国借鉴。当然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最大的不同是国情,中国客观存在的东、中、西部发展上的差异,中国的城乡分化,中国高等学校分布的不均衡与自主招生名额分配的地区化,中国自主招生名额在省域的初次分配、在中学的二次分配、在中学内部的三次分配等都与西方不同,因此,本文研究设计部分将更突出中国本土特点,归根到底,中国的自主招生改革具有强烈的本土特色。总体而言,西方对于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关注点仍值得借鉴,尤其是研究方法上更多采用实证方法对本课题设计具有启发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