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州茶市:传统饮茶的变迁与现状

广州茶市:传统饮茶的变迁与现状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就拿广州早上的茶市来说,现在也有饮茶之说,但是那种氛围、感觉、人声、食品都与从前大相径庭,有许多传统不复存在。和外地人说喝茶不同,广州人饮茶的习惯,据说是起于清代。不过北园长于正式粤菜,而饮茶则要去茶居,所有我们去得比较多的还是离家比较近的惠如楼。我小时候和祖父、父母一起去“饮茶”,见有人点女孩子到桌边唱粤曲,就是这类女伶,后面总有个拉胡琴的老头伴奏。

广州茶市:传统饮茶的变迁与现状

遍游天下,除了世界各地的精彩之外,其实在记忆中的天下更加奇特,况且有些场景永远都看不到了。就拿广州早上的茶市来说,现在也有饮茶之说,但是那种氛围、感觉、人声、食品都与从前大相径庭,有许多传统不复存在。因此我有时说:遍游天下始于足下!

我是广州人,家就在市中心的连新路,靠近中山纪念堂和市政府。抗战以后,新中国成立之前的那几年,每到星期天的早上,我祖父很喜欢陪一家人去“饮茶”。和外地人说喝茶不同,广州人饮茶的习惯,据说是起于清代。在咸丰同治年间,广州这里有一种馆子叫“一厘馆”,设备很简陋,木桌板凳,供应糕点,门口挂一个木牌子,写着“茶话”两个字,为客人提供一个歇脚叙谈、吃东西的地方,据说就是现在规模宏大的茶楼的起源了。清朝后期,广州出现了“茶居”,“居”就是“隐”,即躲起来的意思,也是为一些有闲的人提供消磨时间的好去处,后来规模大了才改名成茶楼。当时经营茶楼的人,都买下土地建几层高的茶房,然后全栋用来经营大型茶楼,大茶楼越来越多,广州人也养成了上茶馆的习惯。还有一种叫“二厘馆”也供同样的点心,区别在于价格和设备,茶楼的茶资要三分六厘,而二厘馆的茶资只需要二厘,相差甚远,足足十八倍。老式茶楼有些分等级,楼上比楼下的贵,因楼上有电风扇,且地方较宽敞之故。

我们家在市政府旁边,是广州居中的地段,离茶居林立的西关比较远,因此去“陶陶居”比较少。但在公园前、财厅前、双门底一带,还是有好几家不错的茶居。现在出名的“北园”在小北,越秀山麓边,虽然当时偏一点点,却是祖父喜欢去的地方,那里不但好吃,园林也特别优美。这家餐馆据说始创于20世纪30年代初,1928年由当时的商会会长邹殿邦出面集资。因地处北郊,有“山前酒肆,水尾茶寮”之称,故称为“北园”。不过北园长于正式粤菜,而饮茶则要去茶居,所有我们去得比较多的还是离家比较近的惠如楼。

惠如楼在中山五路,中山路横贯了整个广州旧市区,全长九公里,初到广州的人对那么长一条路统统叫中山路常感到困惑,因为这条路实在太长,不方便人们出行认路,因此不得已分为八段,从东端现在杨箕立交桥到西端的珠江大桥,分别以农林下路、东川路、越秀北路、北京路、解放中路、人民北路、荔湾路路口为节点依次命名为中山一路至八路,我记得在我小时候这条路不叫中山路,据说清代是叫“惠爱路”,当时也是一条通衢大道,1919年拓延道路,定名为惠爱东、中、西路(今中山四、五、六路)。惠如楼在惠爱中路,这个以饮茶著名的惠如楼始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是广州历史最悠久的茶楼之一,这惠如楼原是陈惠如夫妇经营的小食肆,由于陈氏多财善贾,食品味美价廉,故生意蓬勃发展,以后陆续增设了三如、多如、太如等“九如”的如字号茶楼,成为当时茶楼业的巨子。直到1995年,这个茶楼才因地铁建设搬迁至三元里广花路。

广州骑楼

20世纪20年代的时候,广州食坛盛行设“唱女伶”以招徕顾客,惠如楼地处闹市,生意又旺,自然成为女伶出没的地方。这些来来去去的女伶,既为惠如楼带来日益增多的食客,又使惠如楼的声名四处传扬。我小时候和祖父、父母一起去“饮茶”,见有人点女孩子到桌边唱粤曲,就是这类女伶,后面总有个拉胡琴的老头伴奏。这粤曲不像苏州评弹那么柔和,但也很优雅,唱完之后,茶客会给点钱,惠如楼早上是茶居,晚上就是饭馆,以正宗粤菜出名,在我印象里,反而是点心好吃,楼下有点心可外卖的,祖父在饮完茶走的时候,总会买一盒店里出的“榄仁萨其马”或“甘香鸡仔饼”。

祖父饮茶喜欢人多,因此总是我们家三个,伯父家四个,这样一大桌子人,大人喝茶聊天,小孩嬉闹。我小时候喜欢吃油炸的“芋角”,吃了就拉肚子,因此母亲看得很紧,不给我多吃。(www.xing528.com)

我很是喜欢去茶居的那种感觉,热闹又好玩,茶居楼下入口的地方有卖报纸的,父亲后来告诉我:当时这些报贩还不是卖报纸,而是出租,茶客租一份,上去开一壶茶,两碟点心,广州人叫做“一盅两件”,一份报纸,个把钟头,很容易打发时间。我们这么多人去,自然就不能够“一盅两件”了。那时候叫卖点心的人是在胸前顶着个圆形的托盘,有玻璃盖,里面是一碟一碟点心,随叫随上,价格不同的点心碟子不同,和现在很多日本料理连锁店分价格的方式是一样的,不过让人吃惊的是堂倌的心算:纵使你们吃了几十碟,他只要过来看一眼,就高声地向账房喊出价格,我父亲说,喝了这么多年茶,他印象里几乎没有堂倌算错过的情况。

广东饮茶是吃点心的同义词,从早上吃到中午,星期天就过了半天了。有点像西方人星期天的brunch,就说把早餐(breakfast)和午餐(lunch)合起来吃了。不过点心种类就多了,我曾在畔溪酒家问过他们有多少种点心,据说有八百多种,广东人真是有口福!

说到“陶陶”居,也得说说祖父偶尔会带我去的西关“陶陶居”酒家。从连新路去上下九的西关不容易,坐三轮车去要走很久。陶陶居酒家在西关第十甫路,创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原名葡萄居,以“乐也陶陶”而改名。黑漆金字招牌是康有为的字,我喜欢康有为的字,出国后回来,有时候我去那里饮茶,想想原因一半是冲那几个字去的。陶陶居高四层,外观为红墙绿瓦、雕梁画栋的民族建筑形式,厅房宽敞明亮,陈设雅致,古色古香,是最典型的广州茶居了,经营了一百多年,广州西关一带的文人墨客、富商巨贾、社会名流都喜欢在这里聚会,长大以后知道,鲁迅许广平巴金以及粤剧界好多名伶等都曾是陶陶居的座上客,名气很大。

祖父和父亲都喜欢吃西餐,而离我们家最近的西餐馆是太平馆,在财厅前,很著名的西餐馆。这个西餐馆当时名气太大了,在香港铜锣湾还开了分店,我去香港的时候和朋友一起在那吃饭,连装修都还有我小时候去广州总店时的氛围。广州太平馆餐厅现在是在北京路北端,靠近财政局,那里原来是国民政府财政厅,因此叫做“财厅前”。这个西餐馆创建于1885年,是广州最早经营西餐的餐厅。我感觉纯粹的西餐并不是太好吃,经过广东人改良的西餐,好像香港的、澳门的西餐,往往比原来的更加精彩,太平馆就是这样一个改良西餐的发源地之一。这里的名牌西菜有八百多款,其中最著名的有“德国咸猪手”、“烧肥乳鸽”、“局蟹盖”、“烟鲍鱼”、“葡国鸡”等,祖父喜欢太平馆,常常带我去,这个经历,使得我到美国之后,饮食上基本没有什么需要转变习惯的阶段。不过在我记忆中,最记得的还是太平馆附设的美利权冰室,那里的冰淇淋好吃得不得了,红豆冰入口就融,而有一种叫做“红豆棉花”的,等于是刨冰红豆,简直无法形容地好吃,所以每次跟祖父去太平馆,我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总是急不可耐地等待大人们吃完,然后拖了老人家去美利权冰室,软硬兼施地要求外带一款冰淇淋。

太平馆新中国成立后依然存在,却变成国营的,开始的时候物是人非,后来连物也非了。但是这家餐馆由广州发展到香港,百余年来仍由同一家族经营,在香港照开不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