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夏文字的创造和应用,散尽时分书籍提供字典

西夏文字的创造和应用,散尽时分书籍提供字典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方便人们学习西夏文,还印行了字典。西夏文字是记录党项族语言的文字,又称蕃书或蕃文,目前总计共六千余字。西夏文字创制后即尊为西夏国字,下令推行,用于书写各种文书诰牒,应用范围甚广。此时距创造文字之时已历时约五百年。

西夏文字的创造和应用,散尽时分书籍提供字典

2009年8月曾经因公事去宁夏的首府银川,完全是一个崭新的感觉,崭新的印象。因为我曾经在二十多年前来过一次,但是那次来没有什么目的,也不知道要看什么,印象淡漠,这次来则是有任务而来,了解情况,密集的访问和讨论,给我留下完全不同的印象。

对大部分人来说,宁夏的银川是一个比较远的地方,在地图上看看,位置完全是“插”在内蒙古里面的一个自治区,特别是银川市,这里属于宁夏的部分宽度仅仅70 公里左右,从银川往西走,是高大的贺兰山脉,如果穿过山谷罅缝,过去就是内蒙古的阿拉善左旗,如果朝东走,跨过清冽的黄河,就是银川的河东机场,而从机场再往东走十公里,就进入内蒙古的鄂托克前旗,宽大的、清澈的、平缓的黄河从南而北,穿越宁夏北部,从中卫石嘴山,完全不像我印象中的黄河,这里水网纵横,杨柳青青,几乎像是江南的水乡景色。在中国对干旱的大西北来说,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一颗明珠!银川市内湖泊很多,并且水面都很大,水质也非常好,清澈见底,芦苇如幛,雁鸭低飞,请我去的“民生公司”让我去那里的北塔寺附近看工地,寺庙前面就是一个宽阔的湖泊,白色的塔倒映在湖面上,那种感觉,简直难以想像是在内蒙古附近的一个地方呢!北面的西滩湖、南面的七十二联湖,都是很大的湖面。这里在河套里,地下水位高,加上无数的从秦汉以来就建造的引黄灌溉渠道,银川真可以称为我们西北的“水乡”了。

西夏首都“兴庆府”就是现在的银川,位置在河套平原上,贺兰山之下,据说那个城市曾经是宏伟的、金碧辉煌的,那城曾经在那里屹立了接近二百年,在那个时代中,兴庆府可以说是整个西北部地区最绚丽的城市了。不过,这个城最后被蒙古人的铁骑践踏,灰飞烟灭,留下的仅仅是西夏和党项人的记忆了。这个城市的位置非常特别,如果从地图上看,是在宁夏省的最北端,东边是黄河,因为是河套平原一带,黄河是从南往北流的,黄河的东面是内蒙古;而城市西面不远,就是高高的贺兰山,把这个地方和内蒙古隔开了。因而看看银川的位置,是嵌入内蒙古的一个“半岛”型的尖端。从历史上来看,两边都是蒙古人,中间这块土地上却生活着党项人,的确是很奇特的生活状态。

我长期生活在中原华南地区,直到1984年才有机会去西北走走,去西安、甘肃、宁夏,当时有公务在身,但是对我来说,则完全是一个学习之旅,我的生活经历,使得我早年对于西夏、党项这些名称一直是很陌生,兴庆府则因为和宋代并存,只有朦朦胧胧的印象,整个西夏、宁夏的文化,对我来说也有一种神秘的色彩。后来看金庸的章回小说《天龙八部》中,见那个痴心的西夏公主,觉得很特别,反正和汉族女孩性格不同,小说中的西夏与历史中的西夏交织在一起,因而我当时就对西夏有一种强烈的了解欲望。

我在1970年代进入武汉大学历史系读研究生,是在美国史研究所,跟随刘绪贻、吴于廑、韩德培先生学习,而历史系里面有几个同学跟唐长儒先生研究敦煌学的,记得那时候有一个从西北某大学历史系来跟唐先生进修的研究生,原本是研究西夏历史和文化的,和我成了很好的朋友。我在跟他聊天的时候,表示对西夏的好奇和兴趣,他就把自己正在做研究的文献资料给我看,一方面也希望我帮他解释一些用语记录的考古内容。记得第一次看到那些好像天书一样的文献,约是1979年,同学把那些文献拿到我在武汉大学当时的研究生宿舍区“桂园”的宿舍给我看的,惊叹之余,我看到那些文献包括两种,一种是早期外国研究者去西域探险的时候有关西夏文化历史遗址的考古记录,包括俄文、法文和英文翻译本,都是几十年前的外国出版物,另一种就是复印或者拓片,都是一种我根本无法释读的古文字,他说这是西夏文。

那些文字看似像汉字的形状,我所看到的书写方式似乎是宋体的变体,但是字形偏长方形,形式像汉字,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估计更类似韩文,是一种拼音文字而已,无法阅读。那个同学解释说,还是象形文字,不过更多形声而已,这种西夏文是西夏仿汉字创制的。他们曾经汇编字书12 卷,定为《国书》,上自佛经诏令,下至民间书信,均用西夏文书写。为方便人们学习西夏文,还印行了字典。我们知道,西夏于1227年亡于蒙古帝国,而西夏文也随之逐渐湮灭无闻。据说最近这些字典以及一批佛教经卷和手书作品,在内蒙古西部地区有发现。当时手头已经有新发现的西夏文文献一批,包括有法律著作《天盛年改定新律》、历史著作《太祖继迁文》、辞典字书《文海》、《番汉合时掌中珠》等。西夏文的创立虽然字形与汉字相仿,但避免与汉字的雷同,也就避免了汉字及本身文字的混乱。西夏文属汉藏语系的羌语支,西夏人的语言已失传,跟现代的羌语和木雅语关系最密切。

西夏文字的创立历史上有多种说法,相传为景佑三年(1036年)十二月,大夏国主李元昊命大臣野利仁荣创制,费时三年而成。西夏文字是记录党项族语言的文字,又称蕃书或蕃文,目前总计共六千余字。其结构多仿汉字,行体方整,但笔划繁冗,用点、横、竖、撇、拐、钩等组字,多斜笔,无竖钩。单纯字较少,由两个字甚至三四个字合成一字者居多数。其中大多数会意合成字和音意合成字,分别类似汉字的会意字和形声字,一些译音字由其反切上下字的一个部分组成,类似拼音字;象形字和指事字极少。其书体有楷、行、草、篆,分别用于雕刻、手写和金石。

西夏文字创制后即尊为西夏国字,下令推行,用于书写各种文书诰牒,应用范围甚广。西夏国灭亡后,西夏文仍在继续使用。到了元代时(公元1227年)另称河西字,且其文化并未完全消失,元代人用它刻印了大批佛经;明初时期亦曾刻印西夏文之经卷,到了明朝中叶,还有人以西夏文刻于经幢。此时距创造文字之时已历时约五百年。

西夏文字的这种特殊的设计,有学者认为表明了文字本身的三个意义,第一,说明这在当时是一种贵族文明,世界上很多文明形态只有贵族和从事宗教活动的人员能够掌握;第二,西夏文字很可能有创建密码的含义,有好多法律条文、命令不希望懂汉文的人破解。在当时连年征战,甚至全民皆兵的时代背景下,军事情报的传递和保密是很重要的工作,假设一名传递情报的士兵被捕,用西夏文字书写的情报也不至于泄密。第三,西夏文字是一个族群心理自立的标志,有自己的话语系统。自然,这三个特点,也仅仅是学者推断,还没有确实的证据。不过,西夏文字这种奇怪的设计,的确给我们带来很丰富的想象空间。(www.xing528.com)

对于消失的西夏和西夏文字的兴趣,使得我有一段时间经常找有关史料来查看。研究生毕业之后,只要有机会我都会留意这方面的资料,其中民国初年中国学者对西夏文化的考古记录,已经不少,而外国考古学者、探险家的文字记录,也很珍贵。我从那一批最早进入到中国西域地区的外国探险家的记载中查到了好些很有意义的文字,而特别让我感兴趣的是关于西夏城市情况的资料。那一批我接触到的关西夏的外国考古文献,绝大部分是很旧的原著,记得包括了聂历山、石滨纯太郎合著的《西夏语译大藏经考》(1932)、聂历山的《西夏语文学》(莫斯科,1960),还有这么几本原文的著作:A.Wylie 《On an ancient buddhist inscription at Keu-yung-kwan》(1870)、《Deveria L'Ecriture du royaume de Si-hia ou Tangut》(1898)、布舍尔(S.W.Bushel)的《The Hsi-Hsia dynasty of Tangut,their money and peculiar script》(1896)、法国考古学家莫里斯(M.G.Morisse)的《Contribution preliminaire a l'etude de l'ecriture et de la lange Si-hia》(1904),俄国人伊凡诺夫(Ivanov)的《Zur Kenntnis der Hsi-hsia Sprache》(1909),都是很旧的史料。这些史料中记载的一个重要的西夏城市的痕迹和情况,就是关于西夏古城黑水城的。我们当时很吃力地看不同的语言记录,慢慢凸显出一个西夏古城的形象来。而最近二十年,宁夏和西北一些大学中成立了西夏学研究中心,对这段历史、文化、文字的研究就变得有条有理起来,历年来发表的各种专著、论文也越来越多,西夏文化的神秘面纱也慢慢地被学者们掀起来了。

说到西夏文字,我联想起后来在几个文物单位和外国博物馆看到的西夏留存下来的书法,一般自己创造文字,特别是东亚这种拼音文字的民族,书法艺术不发达,是众所周知的,而西夏人的书法却有惊人的成就,我想这主要是在当时和宋朝交流频繁,受宋朝对书法绘画影响的结果了。接触到西夏文文献的专家们,常为它那秀美的字体、精湛的书法而赞不绝口。西夏使用的西夏文和汉文字性质相近,它们的书写方法如执笔、用笔、点划、结构、分布等方面也基本相同、西夏文化教育发达,书法也很受重视。特别是佛经的抄写和刻印,融书法的修养和对佛教的虔诚于一体,产生了不少精美的书法艺术品

传世的西夏书法作品以楷书行书为最多。前文提到的西夏文泥金字《金光明最胜王经》,小字楷书,书写工整,字体娟秀,配以光彩夺目的金色,确可称为写本佛经的上乘之作。柏林图书馆所藏《妙法莲华经》字体遒劲有力,气韵隽秀,刚柔相济,也是西夏文书法的精品。列宁格勒所藏《佛说宝雨经》,墨书小楷,书法婉丽俊逸,工整秀美。西夏刻印的佛经和书籍都是正楷,而在不少日常应用的文字和部分佛经中行书使用较多。行书大多表现了随意自然的特点,如《黑水城守将告近禀帖》、写本《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等皆是。

在西夏,草书也很流行,如草书《孝经》笔划简约流畅,结构均匀自然,是传世的西夏草书代表作。篆书可分成两种,一种类似汉文的小篆,如西夏陵园的寿陵碑额,竖刻四行,每行四字,共十六字,笔画匀称畅达,结构严谨整齐,字形方正典雅。《凉州感应塔碑》的篆额与此相类。另一种是西夏官印用篆字,类似汉文九叠篆文,笔画屈曲折叠,填满印面,疏密得中,变化多端,庄重美观。

此外,西夏还有用竹笔书写的作品。武威小西沟岘的山洞中,与西夏文文献同时被发现的就有两支竹笔。如前所述一种《孟子》的写本,字体粗黑整齐,刚健有力,显示出竹笔书写平直工整的特点。

保存至今的西夏文书法作品不少,书法家的名字流存至今的却不多。张政思和浑嵬名遇分别是书写《重修凉州感应塔碑》汉文和西夏文的书法家,都有很高的造诣。宋仁宗时的翰林学士刘志直工于书法,他利用黄羊尾毫做成笔,质量很高,国内有很多人仿效他的做法。曾考中进士的西夏神宗李遵顼不仅博览群书,而且也是一个善于写隶书和篆书的书法家。智妙酩布是元朝党项族书法家,他书写了居庸关过街塔门洞内的西夏文字,字体浑厚凝重,保持了西夏书法的优良传统。

我和艺术家徐冰是朋友,他好多年前就创作过数千个无中生有的汉字形,称之为“天书”,在国内外艺术界引起很强烈的反响,我在银川也曾经试图用西夏文字的基本造型手绘导识系统文字,感觉就好像是在创作一种艺术形式一样好看,也具有强烈的宁夏、银川色彩,这种设计应该具有平面设计中蕴藏的潜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