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觉肌理与视觉肌理:肌理的展现与感受方式一般是由触觉所产生,随着经验的积累在脑中形成一定的映象后部分反映到视觉上,以至于部分肌理可以通过观看直接传达到心理活动中产生对材料的感知,因而触觉肌理在含有触觉感知的同时也含有视觉感知。触觉肌理通常是三维形态,通过高低不平的触感得到功用、空间与心理感受的需求。综合性材料壁画中对不同触觉肌理组成的丰富表面;巴黎卢森堡公园的彩色木雕壁画墙与驰姆中心的门廊利用木头可雕刻的工艺手段展示了木头丰富的人造触觉与视觉肌理,并且在其木质肌理的虚实疏密关系上产生了强烈的节奏感,形成肌理之间的相互对比与相互衬托。
自然形态与人工形态都可以通过平面与立体、规则与不规则的形态展现,尤其是人工肌理的高可塑性,可以通过模仿也可以通过自然的转印如拓印来丰富画面构成,例如《反抗者》与《受难者》中将纸制品纤维与平面肌理丝网印综合利用,在附浮雕基础上更加凸显高低层次与粗糙光滑的视觉丰富性。当下对自然肌理的挖掘还有一部分是通过微观放大物质的内部结构得到新的肌理形态,将结构美与肌理美融为一体,此类肌理形式为平面的视觉肌理。规则与不规则肌理则显示的是形式上的关系,这是对肌理的视觉形态规律的总结下的运用。
肌理的功用表现在肌理之间的组合可以产生丰富的视觉与心理感受,平衡视心感受关系以及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产生矛盾的冲突等。肌理的第一视觉感受力较弱,但拥有丰富的形态,经常给人一种耐人寻味又转而惊叹的视觉、心理感受。
肌理通过形象与触觉可以直接引起心理感受,如带刺的或密密麻麻的点肌理对人的视觉与触觉刺激。通过类似的肌理保持着统一中带有变化以和谐的节奏变化平衡着整体壁画效果,在变化中展示着两种材料的本身美感共同升华着壁画整体的美感,另一方面,还有对相反质感特征起到了缓和作用。壁画艺术家Ernest Zacharevic的《姐弟共骑》在运用马来西亚的老旧街头的墙皮肌理在不同带有生活用品的场景中,绘制了姐弟俩生动的形象。其中墙皮脱落的肌理与绘画的视觉肌理构成对比,但绘制的绘画肌理没有破坏墙皮肌理细腻的整体面貌,同时还缓和了因时间因素而造成的厚重感,使老墙壁的体现的生活的痕迹与真实故事的人情情感的协调在不同肌理质感的碰撞下产生新的解读方式,通过最简单的方式借助周围材料构成最饱满的情感、视觉效果。
肌理的探索对壁画基底的制作有重要的影响,上文中《受难者》与《反抗者》案例中也提道:使用在综合材料绘画方面形成的多种基底制作的方式,如运用人造肌理方式使用拓印、有色底等,运用绘画材料语言性转换方式,运用拼贴或材料本身肌理等技法丰富基底肌理效果。
石质、木质材料形成片状形态,不能产生金属独特的质感,因此对质地的深层探索首先是将材料本身独特性的深层探索。
对材料质地可能性的深层挖掘往往在绘画艺术领域、材料研发领域先知先觉。漆是一种耐腐耐酸碱的修饰材料,在壁画创作中较多地运用于室内,其黏合的特性与长期积累下的工艺在多材料表现方面极具优势,而且作为主要作用是黏合剂,具有黏稠、色泽深厚的特点,在绘制方式上常常采用单一平涂修饰,但在镶嵌、打磨等技术下,漆语言的神秘、厚重、温润、华丽展现了出来。现代艺术创作中,通过不同材料介入或压印的方式显示了漆多种粗糙肌理特征,当代艺术中大漆的表达方式更加细腻,在火烧方式以及稀释方式下呈现的绚丽的色彩、如同水墨效果的质感,但仍然建立在华美的厚重感上。但无论有多少种可能性,其光亮而又含蓄的温润是同金属、陶瓷、玻璃所反射光泽所达不到的,颜色的深厚与变化的多样也是其无可替代的独特质地语言。另一方面对于新型材料的质地探索也在进行,但这类探索更多的属于材料科学领域,这里不多论述。
材料质地的要素:质感、量感都与心理感受相关,通过视觉对材料质感的观看在心理层面形成一定的印象,例如纤维类的物质与柔软、温暖、轻盈的心理感受相关;泥质材料与可塑性、亲和、厚重心理感受有关;而反过来从心理感受来感知质感与材料时又会出现心理感受与物质的物理性质不相匹配的现象,例如按照软硬区分的标准,石材总是可以在坚硬与柔软细腻中自由转换,镜面不锈钢与金属烤漆作为硬性材料同样也可以转化成为如水般的质感,如南京地铁壁画中《夏雨镜荷》。
其中具有多种含义的透明感则显示出更多质感与心理相连的多种可能性,透明的心理感受既可以是柔弱无形的水,也可以是坚硬的冰、玻璃或其他硬性透明板材,还可以是在内心上形成通透空间的其他材料,如光、部分电子影像等,体现了材料质地为运用发散性思维进行综合性材料壁画创作提供了物质内容。(www.xing528.com)
(三)材料与色彩
材料的色彩不仅包括色彩还包括材料的色泽、光泽。颜色增加了材料的特性表达,如青铜材料上青绿色的视觉特性,带有光泽的黄色赋予金属的视觉特性等,对于同一物质的多种色彩,黑色增加了大理石厚重的视觉特性,白色增加了大理石的肉感的视觉特性。光泽则显示了材料的材质与肌理的展现,同样的材料在不同的光泽下显示出不同的材料特性与不同的心理感受,有时会起到强化材料特性的作用,如抛光后的金属表面反射的耀眼光泽与带有棱角的透明玻璃反射出的光泽都加强了材料本身质感属性的表现。
色彩对材料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自然材料的运用,另一个是通过人工的方式对材料本身色彩进行改变。对自然材料的颜色运用方面,通常将自然颜色与自然纹理组合运用,由于自然中的色彩纯度较低,色彩较为柔和,再加上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呼应,即便色彩十分丰富、纹理变化多样仍然处于和谐的视觉效果之中,这一方式的运用通常与周围的空间环境有直接的关系,例如自然室外环境、老街道场所或追求自然感受的室内环境中的壁画,其中追求自然感受的室内环境壁画如肯塔基州加的斯E.E.摩里斯公馆壁画。
色彩的人工运用方式主要为:一、通过色彩更加凸显材料的特征,如漆材料,最早使用的颜色为黑色和红色,这也逐渐形成了漆材料的视觉语言特征,因而黑色与红色更能展现漆的特征。对于本身十分依赖色彩表现的陶瓷材料,各种不同的色彩都会赋予陶瓷材料独有的特征,如青釉的青色带来的温润与温婉心理感受,花釉色彩带来的绚丽与丰富变化的效果等;二、通过色彩的减弱来突出材料其他语言特性的表达,例如利用单一材料制作成多个简单几何形式部分进行组合体现材料的肌理感与整体壁画的肌理感,色彩的减弱可以使肌理更好的凸显出来;三、通过色彩本身的性格特征与心理感受影响材料的表现,如通过调整色彩倾向来改变材料的坚硬、冰冷感受,通过对本身材料特性不明显的材料如塑料等进行上色则更加直接的通过色彩来影响整个壁画效果,例如地铁壁画中经常运用到这一方式,而对于质感特征强的材料,色彩的运用通常不建立在更改材料原有色彩的方式上,通过丰富达到既与材料状态、周围环境相协调的目的。
(四)材料与形式
材料与形式的关系建立在材料的特性与工艺的运用基础上,根据材料特性与工艺,材料可以展现出线性、片状、块状的形式,其中金属材料、纤维材料通常与线性、片状形式相对应;石材料通常与块状形式相对应;而陶瓷材料、木材料可与这三种形式相对应,新型的科技材料则如电子材料则在形式的限制方面表现的较弱,材料本身可以根据需求进行形式上的调整。材料本身的形式在壁画创作中的综合运用由于材料本身质感属性,不仅需要考虑形式美还需要考虑形式与材料质感、体量的协调关系,在此过程中,这些形式与体量关系又与心理感受相联系,如线性与片状产生延伸感、运功感,块状展现出稳定感,因而在形式运用方面,材料不能单独利用形式进行组合。在关于形式的组合方式上,第五章第三节与第四节内容有详细论述。
对于单一材料,形式的变化直接影响材料在心理方面的感受,例如弧形缓和了硬质的材料的坚硬感与危险感,三角形起到了材料视觉上的稳定感,几何块面的立体形式增加了软性材料的硬度等等。材料对形式的运用可以通过形式的改变对材料质感感受与其他材料进行结合。另一方面,形式可以丰富材料的视觉效果,如具体材料的装饰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