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塘形成聚落是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当时居民多是从山东来的逃难者。这时的渔业生产处于打鱼摸虾的原始状态。后来有了小拉网,便在河沿拉些河蟹、河虾。到了明末清初北塘有了四丈以上的渔船,可以涉足远海,捕捞一些名贵的海鲜。清顺治末年,北塘拥有四百多只渔船,年产鱼量达千万斤,成为名远京津及冀东一带的渔业重镇。每年四月渔业旺季,天津、北京和唐山等地的鱼市,到处可见北塘的河货海鲜。清宫廷御膳房,也常派人到北塘办货。
清康熙年问,朝廷大兴漕运。乾隆四年(1739年)河北、山东遭到百年不遇的大灾荒,而辽东粮棉却获大丰收。于是北塘养船大户纷纷从东北贩粮,使商船运输逐渐发展起来。道光年间,北塘有载重在一千五百担以上的大型商船一千八百余只,养有二十至三十只的大船户有五、六家。其中最大的商船户谊隆号陈家,有三十二只大船。这时,凡能出远海的渔船都搞运输。北塘中秋节盛行“斗蟀”(俗称“咬圈”),就是以商船为赌注,败了要输掉大船(俗称“大改秋”)。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门户大开,外轮自由出入,内河和外洋航运完全操纵在洋人之手。商船运输受轮船排挤,大部分商船被迫改为渔船。从此渔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民国十九年(1930年),是北塘渔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四丈以上的渔船有一百五十多只,小渔船八百六十多只,产量达四千五百多万斤,特别是对虾,年产二万四千七百万对,是历史上最高的一年。这样的年景持续了七、八年。鱼虾产大于销,五角钱即可买到一斤对虾。北塘人几乎是一日三餐有对虾。新河、葛沽、咸水沽、新城、军粮城、窝洛沽和鸦洪桥等地的鱼贩竞相来北塘购买鱼虾。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一年向北塘渔民强征一百五十万斤对虾,以供军需;同时还派出巡稽艇,百般刁难出海渔民,动辄以私通八路扣船扣人。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又要强化海上“治安”,“海防指挥部”等海上组织以稽察为名,敲榨财物,不少渔船主弃船经商,另谋生路。到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渔船只剩下四百四十六只,总产量只有一千五百万斤。
北塘的渔船共有三种:(www.xing528.com)
(一)远海船:包括打网船和拉网船两种。这类船体积较大,具有一定搪风排浪能力,可以到远海作业。四、五月份,打网船出海打黄花鱼和鲙鱼。拉网船在开春拉鲫头鱼、红虾、草虾;谷雨拉对虾;夏至拉螃蟹;立秋拉虾钱儿;立秋拉琵琶虾、大蛤、蚶子等。
(二)江面船:包括插网船、棍网船、钩船三种。这类船船体较小,只能在“江中”(即浅海)作业。插网船在清明插面鱼、麻线(一种极小的虾),谷雨插白虾;夏秋闲置;立冬插白皮虾(比白虾大)。棍网船开春拉河蟹,春秋两季治支鱼;中秋以后仍然拉河蟹。钩船为家眷以铁钩为工具,从开春到小雪,在“江中”钩挂鲁鱼、支鱼、目鱼、平鱼等。
(三)内河船:包括张网船和帮摇、划子等一些小型船,这类船只能在内河作业。开春治面鱼、河虾、河蟹;三月张刀鱼;伏天治郎鱼;秋后治支鱼、鲤鱼等。
还有一些只身治鱼户,他们不依附鱼船,有的使用抡网(春秋抡支鱼,伏天抡大虾);有的使用地网(开春治支鱼、海鲶鱼、春末治大虾;秋后治王鱼;还有的使用滑网(结冰季节,破冰治河蟹、银鱼、鲤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