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36辑:四如社的成立与三次兴起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36辑:四如社的成立与三次兴起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21年天津名流李谨权老先生,为了保存传统优秀民族音乐,在其家中成立四如社[4]。为四如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三次恢复四如社,是在1955年,在党的关怀下,随着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政策,才又开始逐渐恢复。当即同意联系原来四如社社员,有李志道、李志武、李俊儒、林式之、刘仲璋及刘楚青共六人,后又增加了于敬熹。经过一年的突击练习,于1956年天津广播电台,录制了《大嘉兴》、《元宵乐》和《下西风》三套花十番。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36辑:四如社的成立与三次兴起

1921年天津名流李谨权老先生,为了保存传统优秀民族音乐,在其家中(城内项家胡同)成立四如社[4]。聘请前辈专家集雅社的周芝田先生、金赞周先生为指导。社员多数为学校教师,银行公司行员,有李志道、李志武、李襄哉、李锡璋、赵牧猿、李俊儒、李仁波、李澄普、胡松如、胡定九、曹稚香、靳伯隅、金菊圃、金寿民、刘楚青等,及天津女师学校女教师梁岫尘、朱润源、王敬章、王仁同、宛爽麟、陈学恒等共计二十一人。每人掌握一件粗细乐器,包括四丝、四竹及锣鼓等。后来社中为了方便金赞周老先生教授,同时金老先生家中客厅较为宽裕,故将社址由李志道家中迁至金老先生家中(城内罗家横胡同)。越数年,周芝田老先生年老多病,因又增聘金老先生内侄李尚勗先生为教师。李先生系美善社的十番专家,兼擅长昆曲,宗南昆。因此社员亦在练习十番整套后,抽出余暇,兼学一些昆曲。为四如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因此时期,军阀[5]连年混战,变乱频繁,以致多次停顿。金老先生因年老病故,社址又迁至李尚勗先生家中(现唐山道邮电学校),时因夜晚戒严,行路不便,只能在星期日下午学习。后又因故停止。这一段练习期间,约经历了十年之久。

第二次因李志道先生迁居南门外沈家台观海里,将前院三间房屋,自办弘正小学,故而条件比较方便,因而又主动恢复四如社十番活动,仍聘请李尚勗先生为教师,但社员变动很大,除原有社员李志道、李志武、曹稚香、金菊圃、金寿民、刘楚青六人外,又增加林式之、刘仲璋、窦云蕃、章树琪、郭仲石、邹性初六位新社员,合共十二人。中间曾一度在杨云清先生宅中练习(宫北大街长源杨宅)。杨先生爱好十番,自辟一所三合院落。置备全套乐器及锣鼓,全属上品,并有专用圆笼,专人挑担,以备演出之便。在这种优惠条件下,延续了一年之久,大有进益。由于七七事变,天津沦陷,因之停止。

第三次恢复四如社,是在1955年,在党的关怀下,随着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政策,才又开始逐渐恢复。当时由于笔者正在参加天津电台广播乐团,与团中负责人陈嘉瑞先生,及徐仁先生谈论,陈徐二位提出电台需要录制一些古典乐曲,因而提到《十番》古曲。当即同意联系原来四如社社员,有李志道、李志武、李俊儒、林式之、刘仲璋及刘楚青共六人,后又增加了于敬熹。因人手不足,缺少打击乐器者,于是由陈嘉瑞先生介绍广播乐团的同学,参加协助,当时有翟亮、段永祥、黄树声、梁××四位同学。经过一年的突击练习,于1956年天津广播电台,录制了《大嘉兴》、《元宵乐》和《下西风》三套花十番。一年后,协助打击乐的四位同学高中毕业后,均分配工作,因而离去。又逐次增加旧社员梁岫尘,新社员陈克严、姚仰之、何子预、陈雁鸣、王家齐等,于1962年,加入天津古乐研究会。(www.xing528.com)

天津十番,原有三四十套。二百年来,经累代老师们,从这几十套谱内,精选出十二套。计有粗十番四套,有①《小嘉兴》,②《锦堂春》,③《伙锣鼓》,④《两来船》;花十番四套,为①《大嘉兴》,②《元宵乐》,③《下西风》,④《金山寺》;细十番四套,为①《松竹梅》,②《锦上花》,③《一串珠》,④《爇沉檀》。

历届乐社,不少专家能手,如集雅社周药山老先生擅于吹笛。据说他吹笛技术,得到清朝道咸时代的老笛师李兰坡和李俊甫两位老先生的薪传。笛音清越隽永,点头手法,入化超神。后来由周芝田先生继承了他的技术。集雅社以后,有美善社李尚勗先生继承笛法。美善社之后,由四如社李俊儒先生继承笛,后又教于于敬熹先生。而对于文武场兼备全才,则由周芝田老先生传于美善社李尚勗先生后,又教与李志道先生及刘楚青。四如社中吹笙能手为梁岫尘先生及刘楚青,而刘楚青更能吹笙变换调门,各调均可。另李志道先生擅长击鼓,如珠走玉盘。又如刘仲璋先生之南弦,燃头适时,非常动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