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捏泥人并非始于张明山,但他非凡的艺术成就,不仅赢得了“泥人张”的称号,而且使他成为这一民间工艺的代表人物。
张明山生于道光六年(1826),祖籍浙江绍兴。其父张万全会用泥捏一些山石鸡鸭等小玩具,张明山耳濡目染,无形中学会了一些操作过程。他边念书,边帮着父亲干活,但家中仅靠父亲捏泥玩具维持生活,实在很困难。从十三岁起,他便脱离了书房生活,专心致志地随父亲干活了,这是他正式从事泥塑工作的开始。他天资聪慧,心灵手巧,善于观察仿做,勇于发现问题,在钻研实践中,能打破旧框框,扩大泥塑范围,曾受到思想保守的父亲责骂。他没有理睬,继续独出心裁钻研。一次,他同父亲赶庙会,在一个寺庙前,看到一对蹲卧着的大石狮子,形象生动,气势雄伟,他在欣赏之余,自己学着用泥捏了一个狮子,几经修改,终于使之与那石狮子神态相似。他捏的小白猿,也极其生动逼真,比他父亲做的还受买主欢迎。他父亲慢慢改变了态度,不再责骂,而是支持他了。父亲故去后,他便独自以此为业。
张明山为人捏塑泥人像,只需对面坐谈,顷刻之间,即可完成。特别是藏泥于衣袖内,悄悄抟捏人像,形神兼备,堪称神奇。他之所以能达到如此惊人境界,全在于他善于观察各种人物形象,接触浏览过许多有名的古画和碑文的雕刻花纹,以及他刻苦钻研的毅力。比如,赶庙会时,有唱戏的,他就跑去看,借着看戏的机会,把戏台上的角色当成模特儿,仔细地观察角色的形象、表情、身段和服装等。他常是带着和好的泥,边看戏,边观察,抓住角色特征,不动声色在衣袖里暗自捏塑,在他所欣赏的某个角色演出尚未终止,就把其形象捏塑完了。散戏回家后,凭着记忆再进行加工、上粉、涂色并添配服装,与原来的形象丝毫不爽,令观者叹为绝技。
张明山还喜欢到街市上人多的地方,去观察各种人物的形象和生活姿态,特别对各行各业的劳动人民的劳动情形,他都心领神会,熟记于胸。在捏塑时,用巧妙的手法表现出来,有着高度的写实能力。
张明山是一位颇有书卷气的民间艺人,他自幼喜好绘画,山水和人物都刻意摹绘,且能为人画影像,自成一派。他的绘画才能,是从看古代有名的绘画和古书中的木刻插图,慢慢学来的。他最喜欢看清乾隆年间职业画家上官周的《晚笑堂画传》。这本画传中有从汉代到明代一些有名的帝王、英雄、文豪等人物肖像,形象极其生动,衣纹线条全很精彩。张明山从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这对他所从事的彩塑艺术有着良好的影响。此外,他还喜好研究碑文和石刻,这对他点缀彩塑人物的衣履花纹,起过很好的借鉴作用。(www.xing528.com)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他创作的题材日趋广泛,表现手法日臻成熟。他一生捏塑的泥人,有以下几个方面:(1)选自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红楼梦》、《西厢记》和《三国演义》等题材的蒋门神、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及《黄鹤楼》、《回荆州》、《关羽秉烛读春秋》等戏出像。其中《关羽秉烛读春秋》一组泥塑,左右分立捧印的关平和持刀的周仓,衬以一匹赤兔马,人物配搭紧凑,形态互相辉映。初供奉于天津大药王庙,普受香客们膜拜,后移到千福寺。直隶督军曹锟,看中了这组泥塑,将其运往保定。另有一出余三胜的《镇澶州》岳飞戏装像,是与一个同行赌气捏塑的。某同行捏有余三胜的这个戏出像,放在窗橱内,洋洋自得,自觉艺在别人之上。一天,张明山偶过其窗橱,良久始去。几天以后,张明山在他的窗橱内,摆出两个余三胜《镇澶州》戏装像,一个是仿照那个同行捏塑的,另一个是他自塑的维妙维肖的余三胜戏像,两相比较,高下立分。那个同行一见,自愧技艺不及,遂托人说项,拜张明山为师。(2)取材民间传说故事的,有《风尘三侠》、《岳母刺字》、《木兰从军》、《张敞画眉》和《麻姑上寿》等人物形象。(3)各界人物的肖像,有直隶总督李鸿章、大沽协台罗荣光、刻木工老艺人刘国华等。他还为京剧名演员谭鑫培捏塑过一尊便装像,像高不过一尺,谭盘着发辫,裸露胸臂,俯身桌前,菜肴咸备,做持箸就餐神态,意极闲适,生趣盎然。谭鑫培非常喜欢这尊塑像,(4)反映旧社会天津各行各业劳动人民形象,诸如挑水的、吹糖人的、做木工活的、卖西瓜的、卖馃子的、拉洋片的及算命的盲人等。因为他熟悉下层人民的生活,所以塑造的人物形象都很真实,受到普遍欢迎。(5)反映旧社会天津民间风俗的作品,有迎娶仪式和出大殡情景的两组泥塑,特别是出大殡的泥塑,有着令人啼笑皆非的人物形象,当年传为笑谈。有个外国人慕名找到张明山,请他塑制反映天津民俗的场景,他选择了出大殡仪仗队伍。张明山捏塑了包括各项打执事的、吹奏乐器的、执绋的亲朋和送丧的孝子等,形形色色,依序而行,场面庞大。有趣的是,张明山把他所熟识的好友形象融立当中,或打执事、或充乐队,甚至有的披麻戴孝、手持哭丧棒,俯首哭泣,当了孤哀子。观之令人捧腹大笑,被开玩笑的朋友看到也没有什么不愉快,只是笑张明山风趣狡猾而已。他的作品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被视为“中国之特产”,曾获巴拿马赛会荣誉奖和南北洋各地展览会的奖状、奖牌二十多件。他的作品出口量较大,百分之七十五销往日本,百分之十五销往欧美。
张明山技艺精湛,为人亦足称道。他是一位前额较宽的红脸汉子,眉目敛神,精神开朗,说话声如洪钟,且好作诙谐语。他为人谦和,彬彬有礼,交友睦邻,以诚待人。当时的名流多愿与之交往,既重其艺,又敬其人,如严范孙曾到他的工作室拜访他,并写了一篇《张君明山事略》.
因为他身怀绝技,难免遭人嫉妒,遇有逆来的事,他从不计较,能忍则忍。又因为他是从贫困环境中度过来的,他很知道没钱的难处,所以他很同情穷人,遇有人向他借钱只要手头宽裕,总要尽力帮助别人。对于借出的钱,他向来不肯索要。但是对于豪强,他从不肯屈服。一天有一个富商,此人特征是头大,走进他在锅店街的门面同升号泥人庄,把钱一放,趾高气扬地说:“喂!给我捏一个。”张明山抬头看了看这个可恶的大头,手抟泥丸,故意塑得不象他,富商见后不禁一阵哂笑,收起钱来,扬长而去。没过几天,张明山在橱窗里,放置了一个新塑的尿桶,桶的横梁上悬着一个人头,酷似那个富商,尿桶里放满了金银。富商知道后,求人说项,赔礼道歉,此事方休。天津大盐商张锦文,绰号“海张五”,曾约张明山到他家塑像,表现出一副盛气凌人的姿态,张明山却无半点阿谀奉承,张锦文怫然退入内室。张明山就在顷刻之间摹塑了他的面貌,带回家中。后来,把这个神态逼真的塑像摆在北城根地上出卖,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张锦文,张锦文无可奈何,乃托人强邀张明山再来其家,一改倨傲为恭敬了。
清末,张明山的彩塑受到宫廷的赏识,他被召进紫禁城,捏塑各种古今人物像。他不愿长期埋头宫内,专受皇家驱使,随时都在找机会离开。最后买通了内监,逃了出来。先在上海隐蔽了几年,然后才返回天津。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四月二十九日偶因感冒而逝,终年八十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