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研究关键词:想象、象征、真实

文化研究关键词:想象、象征、真实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想象—象征—真实这三个概念所构成的三元组合,在拉康的理论中占据着核心位置。拉康认为,想象—象征—真实构成了“人类现实性的三大界域”,它们也是组织人类所有经验的三种秩序。因此,想象秩序植根于主体与其自身身体形象之关系。拉康对“真实”这一概念的用法严格区别于经验性的概念“现实”,真实是本体论层次上的概念。

文化研究关键词:想象、象征、真实

想象—象征—真实这三个概念所构成的三元组合,在拉康的理论中占据着核心位置。拉康认为,想象—象征—真实构成了“人类现实性的三大界域”,它们也是组织人类所有经验的三种秩序。拉康的这个界域三分法,并非只针对纯心理界,而且也更是针对生存或存在界的,因此基本上是一种哲学性的而非心理学性的划分。这三个界域或秩序作为主体面对或身处的三个存在级次,即形象的或想象的存在层,象征的或能指的存在层,以及实在的或真理的存在层。需要指出的是,拉康对想象、象征和真实这三个术语的用法是将形容词名词化,其意义指涉比较灵活,既指界域或秩序,也指认知的性质或功能。

在这三个秩序中,想象秩序最先由拉康在1936年论“镜像阶段”的论文中提出。镜像阶段论的灵感来自生态学的研究,后者把动物的行为模式与对特定的视觉形象的感知联系起来。拉康据此提出一种类似的“想象”功能也在人类身上起作用。在“镜像阶段”,当6至18个月大的婴儿认同于一个身体形象——无论是其自己的镜像,还是与己相像者的形象——时,就形成了最初级的心理生活形式。在拉康看来,想象指的是那种由形象(意识或无意识的、感知的或幻想的)所控导的基本的和持久的经验维度,是在镜像阶段的原初认同中建立起来的心理构成力量;这种心理力量一直延伸到个体成年后对他人以及外部世界的经验之中,因此,只要发现主体内部、主体彼此之间或主体与事物之间存在不切合现实的认同,则必然是想象在起作用。在想象秩序中出现的形象为孤立的、虚幻的存在,自我亦在与此形象的认同中形成并确立自身。对拉康来说,想象秩序是形象和想象、欺骗和诱惑的领域,它使主体产生的是那些完整性、综合性、自主性、二元性、而尤其是相似性幻觉。想象秩序对主体的迷惑力来自镜像的几近催眠的效果。因此,想象秩序植根于主体与其自身身体形象之关系。想象秩序对主体既是诱惑也是陷阱:它把主体囚困于一系列静态的定象中,而这些凝定的形象就是自我。将传统的“自主的自我”界定为一种想象的构成,是拉康挑战传统主体观念的重要的第一步。

在拉康作于1953年的《罗马报告》即《言语和语言精神分析学中的功能和范围》中,象征秩序开始走上拉康理论的前台。列维·斯特劳斯、马塞尔·毛斯等人的人类学研究中有关社会秩序是由某些规范亲属关系和礼物交换的法则所结构的观点给拉康的象征秩序概念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礼物的概念,以及交换的循环的概念,对于拉康的象征秩序概念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既然最基本的交换形式是语言交流本身(即作为言语之礼物的语词的交换),而且法则和结构如果没有语言是不可思议的,那么象征秩序基本上是一种语言的维度,精神分析经验中任何具有语言结构的方面(如症候、无意识等)因而都与象征秩序相关。对拉康来说,语言的基本成分是能指,而他所说的象征(symbol)不是像(icon),也不是风格化的图案,而是能指,因此,所谓象征秩序即为能指的秩序。能指是本身没有意义的差异因素,没有肯定的存在,象征秩序纯粹由它们相互间的差异关系构成。因此,象征秩序是变动的领域而不是固定的领域,是差异性的领域而不是相似性的领域。象征秩序也是拉康称之为大他者的根本他异性的领域,“无意识是这个大他者的话语”,因而完全属于象征秩序。象征秩序是规范俄狄浦斯情结的欲望的法则的领域,它是相对于自然的想象秩序的文化的领域。象征秩序也是死亡、缺场和欠缺的领域。象征秩序既是调节与物之距离的快乐原则,也是通过重复而超越快乐原则的死亡冲动,事实上,“死亡冲动只是象征秩序的面具”。象征秩序是自主的,这一方面是说它与真实秩序并没有必然的关联,它不是由生物学或遗传学决定的“上层建筑”,“并没有生物学,而且尤其是遗传学的原因来说明异族通婚制度。在人类秩序中……一种新功能完全是无中生有地形成的,包括整个秩序本身”。因此,尽管象征秩序看起来似乎“来自先定的真实秩序”,但这是一个幻觉,“人们不应该认为象征实际上来自真实界”。从另一方面来说,人是说话的存在,但首先是象征使他成为了人。不能把象征秩序设想为由人所建构,相反,是它建构了人,“象征事实上以一个如此周全的网络包围了人的一生,在他降生来到这个世界上之前,它们早就与那些将要‘以血肉(by flesh and blood)’制造他的人结为一体了;在他出生时,它们给他带来星座的秉赋,或者说仙女的礼物,或者命运的概略;它们赋予言词以使他忠诚或背叛,给出行动的法则让他遵循直到他还未到达的将来,甚至直到他死后;通过象征他的终结在最后的审判中获得了意义,在那儿言词宽恕或谴责他的存在——除非他在主观上实现了为死的存在(being-for-death)”。因此,象征秩序是人的主体性得以建构的领域,对拉康来说,主体的现实是象征秩序。

在这三个界域或秩序中,真实域是最为扑朔迷离的一个,亦是拉康后期理论探讨的重心所在。拉康对“真实”(the real)这一概念的用法严格区别于经验性的概念“现实”(reality),真实是本体论层次上的概念。“现实”是由想象域和象征域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真实则是超现实的,也就是说,它不仅与想象对立,而且也处在象征之外。这意味着,真实域既不可能在想象域中被形象化,也不可能被象征域所表征;它是被彻底排斥的,完全无法认知的。按拉康的说法,“真实是不可能的”,“上帝属于真实域”。真实是纯粹的、无差异的和抵制象征化的力量或效果。因此,处于创伤之核心的正是某种真实的经验。不过,真实不仅仅是指称某种外在于个体的未知物,它也与机体需要的那种不可言喻的骚动以及身体的无意识性相关。斯拉沃热·齐泽克在他的拉康研究名著《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中对拉康的真实域概念所作的独到阐明,也许有助于我们对这个概念的理解:

我们拥有的真实域是象征化过程的出发点、根本和基础(这就是为什么拉康谈及“真实域的象征化”的原因)——即,真实域在某种意义上先于象征秩序,当它陷入象征秩序网络中时,也是由象征秩序所结构的:这就是伟大的拉康式的象征化母题(motif of symbolization),而象征化是这样一个过程,它抑制、排出、倒空、切割生命躯体的真实域的丰富性。但与此同时,真实域又是这一象征化过程的残品、残余和废料,是逃避象征化过程的残迹、余额,因而也是由象征化过程自身制造出来的。用黑格尔的术语来说,真实域既是被象征域预先假定的,又是被象征域提出来的。……(www.xing528.com)

真实域即惰性呈现、实证性的丰富性,真实域中什么都不缺少——即是说,欠缺仅仅是由象征化引入的;欠缺是引入了空隙的能指,是真实域中的缺席。但与此同时,真实域本质上又是处于象征秩序中间的一个空洞、缺口和开口——它是这样的欠缺,象征秩序正是围绕着它被建构起来的。真实域作为出发点、根基,它是没有欠缺的实证性的丰满性;与此相反,作为象征化的产物和剩余,真实域是由象征结构所创造和环绕的空隙和空无。……它无法被否定,因为就其实证性而言,它本质上只不过是一个纯粹的否定、空无的体现而已。

在齐泽克看来,真实域体现了一种悖论性的特征,其表现为:真实域既是坚硬的难以渗透的内核,它抵抗象征化;又是纯粹的空幻的实体,它本身并不具有本体论的一致性。简言之,它是一个并不存在然而却拥有一系列属性的实体。拉康本人也提示过理解真实域这一悖论性特征的线索。在其研讨班讲演之二十“再来一次”(Encore)中,拉康指出:“只有通过形式化的僵局,才能把真实域记录下来。”这意味着,首先,真实域当然是无法记录下来的,“它并没有停下不去记录自己”——它是一块石头,每一次形式化的努力都被它绊倒。不过正是通过这一失败,我们才能环绕并确定真实域的空位。换言之,真实域不可能被记录下来,但我们可以记录下这种不可能性,我们可以确定这种不可能性的位置:一个引发了一系列失败的创伤性位置。拉康的全部观点就在于,真实域不过是对其进行记录的这一不可能性而已。也就是说,真实域本质上什么也不是,它只是一个空隙,是标志着某种核心不可能性的象征结构中的空无。拉康意义上的真实域是内在于象征域的,它是后者的难以捉摸的、完全非实质的失败点,它使象征域永远地成为“非全部”。然而又正是因为真实域对象征域的这种内在性,才有可能通过象征域来接触真实域。

(严泽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