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的创始人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1859—1938),他在1900—1901年发表了两卷本的《逻辑研究》(Logical Investigations),标志着现象学的创立。胡塞尔在慕尼黑大学、哥廷根大学、弗莱堡大学培养出几代出色的哲学家,如亚力山大·普凡德尔(Alexander Pfaender)、莫里茨·盖格尔(Moritz Geiger)、阿道夫·莱纳赫(Adolf Reinach)、马克斯·舍勒、海德格尔、贝克尔(Oscar Becker)、罗曼·英加尔登(Ro-man Ingarden)、埃迪·施泰因(Edith Stein)、卡尔·勒维特(Karl Loewith)、伽达默尔、阿隆·古尔维奇(Aron Gurwitsch)、汉斯·莱纳赫(Hans Reinach)、列维纳斯、欧根·芬克(Eugen Fink)、阿尔弗雷德·舒茨(Alfred Schutz)、帕托契卡(J . B. Patoc∨ka)、兰德格雷贝(Ludwig Landgrebe)等,这使得“现象学运动”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一场哲学运动。
严格意义上的现象学指的是胡塞尔本人的现象学。胡塞尔的《逻辑研究》第一卷《纯粹逻辑学导引》批判并终结了当时流行的也是他一度信奉的心理主义,标志着现象学的开端。《逻辑研究》第二卷《现象学与认识论研究》的六项研究开创了“描述现象学”或“本质现象学”的现象学分析之路,从认识论上为逻辑学奠定了客观的基础。1913年胡塞尔的《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Ideas Pertaining to aPure Phenomenology and to aPhenomenological Philosophy,通常称为《大观念》)提出了“先验的现象学”,完成了他的第二次思想转变。胡塞尔的这一思想转折遭到了胡塞尔早期的哥廷根学派与慕尼黑学派的弟子们的抵制,认为他倒退回了康德的先验唯心主义,造成了现象学的第一次分裂。1927年《哲学与现象学研究年鉴》第八期发表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弗莱堡学派的一些人开始追随海德格尔而去,这是现象学的第二次分裂。胡塞尔在1929年退休后的十年进入了自己思想的第三个阶段即“生活世界现象学”阶段,这一阶段的两大主题是1931年的《笛卡尔式的沉思》(Carte-sian Meditations)和1935年的《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Crisis of Euro-pean Sciences and Transcendental Phenomenology)中提出的“交互主体性”(in-tersubjectivity)和“生活世界”(Life-world)的问题。
要理解严格意义上的现象学,首先就要理解胡塞尔本人在1911年的《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Philosophy as Rigorous Science)中表达的“现象学的抱负”。胡塞尔说:“就哲学观念而言,哲学对我来说是最整全的并且在彻底的意义上的‘严格’科学。因为它是这样一种严格科学,或者也可以说,源自最终自身负责的科学,因此,在哲学中,任何判断的和前判断的自明性都不能作为未经探问的认识基地而发生效用。”《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是胡塞尔的“现象学的宣言”,现象学在胡塞尔那里是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第一哲学”。胡塞尔把现象学塑造成一门严格的学科和流派,也把它塑造成一种坚定的哲学信念:他把现象学视为解决“欧洲科学危机”、“非理性主义”、“现代虚无主义”的唯一之路。如果不理解这一现象学的抱负和观念,就无法理解胡塞尔晚年对欧洲科学危机的分析和重返生活世界的努力。
现象学在严格的意义上指的是一门学科,在宽泛的意义上则指的是一场哲学运动,它遵循着“现象学的精神”,即“返回事物本身”以及共同的“现象学方法”。胡塞尔在《哲学与现象学研究年鉴》创刊号的“前言”中写道:“将各个编者联合在一起并且甚至在所有未来的合作者那里都应当成为前设的东西,不应是一个学院系统,而毋宁说是一个共同的信念:只有通过向直观的原本源泉以及在此源泉中汲取的本质洞察的回复,哲学的伟大传统才能根据概念和问题而得到运用,只有通过这一途径,概念才能得到直观的澄清,问题才能在直观的基础上得到新的提出,尔后也才能得到原则上的解决。”
现象学提供了一种新的哲学方法,一种直观事物本质的哲学技艺,一种不假于各种自然而然的态度和假设而返回事物本身的分析和描述的技巧。现象学的方法是在具体的现象中看出来并描述出来事物的本质,所以,现象学具有描述的特征,而不是解释、说明、论证和反思的特征。现象学的描述严格依赖于直观,它仅仅描述在直观中呈现出来的东西。而为了描述直观呈现的事物的复杂层面,又必须依赖于大量的语词概念。胡塞尔的现象学使用的层层划分和相互区分的概念,往往使得初学者将现象学视为畏途。(www.xing528.com)
施皮格伯格(Herbert Spiegelberg)在《现象学运动》(The Phenomenological Movement)中概括了现象学方法的七个层层推进的步骤:1.研究特殊现象:现象学的直观、现象学的分析和现象学的描述;2.研究一般本质;3.理解诸本质间的本质关系;4.观察现象在意识中的构成;5.观察显现的方式;6.将对于现象存在的信念搁置起来;7.解释现象的意义。当然,即使一个人非常清楚这些方法和步骤意味着什么,如果没有精心指导下的实际训练,也无法获得这门技艺。因为,“现象学的精神”要求一种细致入微、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很多哲学家都从现象学那里获得了基本的训练,但是其本人并不是一个现象学家。现象学家们的标志是遵循共同的现象学观念。
什么是现象学最基本的观念?那就是现象学提出的口号:“回归事物本身”。胡塞尔称之为“一切原则中的原则”,即在本质直观之中,在反思的彻底性中,现象自身会向我们原原本本地显现出来,显现出不同于日常的那个世界的一种新鲜的、令人惊奇的、丰富的世界关联。以前所有的哲学都认为“本质”是通过抽象化、对象化、形式化和普遍化形成的概念和范畴,胡塞尔的本质直观却是在个别中见普遍,在现象中见本质,在感性之中见观念,在知觉之中见范畴,在意向中见活生生的事物本身。“回归事物本身”就要回到活泼泼的意识行动之中,还原到进行本质直观的我思之中。每一个意识都是“意向性”的意识,每一个“意识活动”都是指向一个“意识对象”,意识的明晰性基于现象的“绝对的被给予性”或“明见性”。这是事物前反思的、非预设的、非对象性的、不可证明也不可还原的最后的根据和最后的确定性。因此,“回到事物本身”要“悬搁”(epoche)各种未经审查的前提、预设、概念、学说和无根的思辨。为了彻底“悬搁”自然态度,胡塞尔要求从“现象学的还原”提升到“先验的现象学”的本质还原的构成性之中。先验现象学的自我就是在直观中将世界显现出来的、在意向性构成中将世界统摄起来的活动本身;而一个被统摄、被体验的世界是一个更为真实而丰富的新鲜世界。这一先验现象学的思想导致胡塞尔晚年对近代科学的客观世界遗忘了直观和边缘域的非对象性所导致的危机进行历史性的反省和批判。因而,胡塞尔的现象学同样也有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伦理学的维度和政治哲学的维度。
(张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