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属下阶层:关键词与文化研究

属下阶层:关键词与文化研究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属下”一词在字典中的一般意思是“次要的”,在英国军队中主要指“次长,中尉,副官”等次级军衔。20世纪初,葛兰西在《狱中札记》中论述阶级斗争时,迫于政治压力,用了“属下”这个词汇来代替马克思的“无产阶级”这个概念。

属下阶层:关键词与文化研究

“属下”一词在字典中的一般意思是“次要的”,在英国军队中主要指“次长,中尉,副官”等次级军衔。20世纪初,葛兰西在《狱中札记》中论述阶级斗争时,迫于政治压力,用了“属下”这个词汇来代替马克思的“无产阶级”这个概念。它可以与“属下的“(subordinate)或者“工具的”(instrumental)进行互换,以用来指那些从属的、缺少自主性的“没有权力的人群和阶级”。葛兰西这一概念主要针对意大利南部的乡村农民,他们缺乏组织,没有作为一个群体的社会的、政治的意识,因此在文化上依附、顺从于统治阶级的观念、文化和领导权。葛兰西认为,他们有一种走向同一性的趋势,但这种趋势不断被统治集团所打破,并且他们的行动也往往受到统治集团的支配,甚至当他们起义反抗的时候也是如此。

葛兰西的“属下”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区别,在于它补充了被压制阶级在历史和意识等方面的文化上的特点,相比之下,马克思的“无产阶级”则是一个有着鲜明主体意识、强烈社会组织性和明确的政治历史感的群体。并且,相对于“无产阶级”在经济关系上的较为明确的定位,“属下”则是一群被动顺从的、没有理论严格性的群体称谓,相对而言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之所以需要这种变动,不仅仅为了躲过意大利当时的审查制度,还因为在葛兰西看来,意大利农民在全国人口中占有较大比例,所以解放要有效地进行的话,就必须依靠他和城市工人阶级之间的结盟。由于在意识水平上,葛兰西的“集体工人”已经能够明白自己的任务并通过实际的东西表达他们的政治觉悟,因此,“属下”在事实上主要还是指农民。

葛兰西的“属下”概念得到“印度属下研究小组”的历史学家们的继承,但其中也有不同。正如古哈(Ranajit Guha)所指出的,“印度属下研究小组”所使用的“属下”这个词被“用于南亚的研究”,以纠正精英知识分子在这个问题上的偏见。它用来指南亚社会中存在的从属群体的一般性特征,包括阶级、种姓、年龄、性别、职务和任何其他领域中存在的受压制群体。(古哈等编《属下研究选集》)对属下研究小组来说,葛兰西对南部意大利的乡村农民所受压迫的讨论,正好也可以用来描述独立之后的印度社会中的乡村农民、工人阶级和贱民阶层所持续遭受的压迫。在这里,属下阶层在文化上的“顺从性”得到强调,并被扩展到印度特定的环境中,包含了除农民外的更多的组成内容。

对“属下”这个概念进一步进行补充和阐释的是美国后殖民批评家斯皮瓦克。在《属下能说话吗》(Can Subaltern Speak?)这篇著名文章中,她强调了属下“不能说话”的特征。也就是说,属下一词用来指所有不能言说自己、失去自身主体性的人群。如果说,葛兰西注重的是意大利背景、属下研究小组注重的是印度民族独立的历史,那么,斯皮瓦克在该问题上注重的则主要是后殖民背景下的属下阶层及其特殊处境。

由于帝国主义认知暴力对精英文化的浸染以及精英阶层在事实上与帝国主义的同谋效果,第三世界作为被压制者整体,其内部并不是同质化和均衡的,它必然进一步地被具体差异所代替。因此在属下阶层的组成上,与葛兰西和印度属下研究小组偏重农民阶级不同,斯皮瓦克更加注重属下阶层在构成上的各种内在差异,尤其是其中的性别差异。在她看来,在经典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叙事中,社会集团都无一例外地忽略了女性在其中的位置和力量,她们始终处于无声的角落里,成为“他者中的他者”。对属下研究小组来说,他们考虑的主要是男性属下主体,而女性属下在社会历史中、在民族独立前后的生活和斗争则遭到了忽视。并且,站在解构的立场,斯皮瓦克更加注重属下概念的情境化和灵活性,以随时包括那些可能遭到忽视的、各种各样的斗争形式。因为在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变革模式中,像印度这样的前殖民地,其民族解放默许了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民族资产阶级的优先性,而贱民阶层和属下女性等虽然在变革中同民族资产阶级站在一起,但在民族独立之后却并没有实现自身的解放,而是继续接受资产阶级和新形式的帝国主义的双重压制。从这个意义上说,斯皮瓦克是在差异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概念做了更加细致的处理。因此,她并不是简单地拒绝马克思主义思想,罗伯特·扬就曾明确地指出,斯皮瓦克是在修正的基础上,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狭义的阶级斗争模式,以适应其他形式的解放斗争,包括女性运动、农民斗争以及本土少数族的权力斗争等。(www.xing528.com)

不过,在使属下/属下阶层摆脱其属下性的工作中,斯皮瓦克还分析了可能存在的本质主义危险。她认为,属下历史研究小组在其早期工作中力图恢复被精英历史写作忽视的属下历史,以此找到一种纯然的属下主体和主体意识,因此不可避免地具有理想性,是一种本质主义的理论虚构,因为“属下”之所以具有属下性,就在于他们的“不能说话”的特征。从历史中恢复属下阶层的主体意识是不可能的。但问题是,一种自主的声音和力量的形成,又必然依赖这种自觉意识的发掘。所以斯皮瓦克认为,属下这个概念本身意味着一种灵活的策略性,其主体性只具有策略的意义。“属下/属下阶层”本身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作为一个概念,它只能是斗争实践的产物。

总的来看,“属下/属下阶层”是马克思“无产阶级”概念在各种新形势下的变体,是一种后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并且在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等新思潮影响下,不断容纳着新的内涵。

(李应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