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审美对文化研究的关键词

审美对文化研究的关键词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aesthetic”是一个形容词,在汉语中译为“审美的”、“美学的”,而这个词在希腊语里的本义却是“感性的”。“aesthetic”最初由日本人译为汉语的“美学(的)”或“审美(的)”,20世纪初由日本传入中国,并沿用至今。19世纪晚期,欧洲出现了一场被称为“审美主义”的艺术运动,其中心在法国。

审美对文化研究的关键词

“aesthetic”是一个形容词,在汉语中译为“审美的”、“美学的”,而这个词在希腊语里的本义却是“感性的”。在西方理论界,一般都把这个词的现代用法追溯到18世纪德国唯理主义哲学家鲍姆加登。1750年,鲍姆加登用“aesthetic”这个词的名词形式“aesthetics”来命名他的两卷本著作,试图用这个本义为“感性学”的词语来创立一门研究情感和对“美”的感知的“科学”,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知的“美学”。鲍姆加登认为,美是情感或感官感知的“完善”,尤其是在艺术之中。虽然鲍姆加登的著作在当时影响并不大,但“美学”或“审美”这个词语从此却在哲学和艺术领域中被普遍使用。19世纪初,这个词语出现在英文中,直到19世纪中期才得到广泛使用。“aesthetic(s)”最初由日本人译为汉语的“美学(的)”或“审美(的)”,20世纪初由日本传入中国,并沿用至今。

在现代,“审美”这个词显然具有比鲍姆加登时代的理解更为特殊的含义。19世纪晚期,欧洲出现了一场被称为“审美主义”(aestheticism)的艺术运动,其中心在法国。这场运动反对科学思想在艺术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反对当时中产阶级因为艺术没有实用价值和道德价值而表现出来的对艺术的冷漠态度,提出艺术是人类创造物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因为它本身是自足的,除了它本身之外,没有任何外在的、实用的或道德的目的。艺术作品最终以其形式上的完美而存在,它单凭自身就可以成为“美的”和“完整的”。审美主义的理论主张集中体现在法国艺术家戈蒂耶(Théophile Gautier)提出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里,而在德国哲学家康德的重要著作《判断力批判》(Critique of Judgement)中,则可以寻找到审美主义的理论资源。康德提出,“纯粹的”审美体验并不涉及现实的、功利的或道德的外在目的,它只因其本身而感到愉悦,只涉及对于审美对象的“无关功利的”沉思。可以说,审美主义是一种把“美”看成以自身为目的的学说,它试图脱离社会道德和政治目的来看待艺术。这场运动是18世纪的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在19世纪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反对资产阶级实用的或道德论的审美价值观的倾向。

今天,美学已经被普遍认为是对美的本质、美的概念、审美感知和审美判断(尤其是体现在艺术中的)进行哲学探究的学科,是有关艺术和审美趣味的理论探究。“审美”这个在传统上被认为与“天才”、“品味”、“形式”、“感知”、“愉悦”、“判断”、“评价”等等有关的形容词,现在被更多地认为同审美主体(人)的主观态度、立场、趣味有密切关系,它除了专门被用来讨论文学和艺术的话题之外,也被普遍运用于非文学和艺术的领域之中,如视觉映像、视觉效果(如文化研究中对影像的研究),甚至也被运用于日常生活或政治学的研究之中。例如,美国的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大卫·哈维在《后现代的状况》一书中,就讨论过后现代时代资本主义的生产体制和社会体制中出现的所谓“形象生产工业”,认为后现代时代的资本主义已经有意识地、系统地利用各种“审美”手段来人为地制造各种虚幻的外表“形象”,包括政治领导人的形象,以此来维系资本主义生产机器的运转和文化机制。因此,“审美”这个词语在今天的这种用法,同它在历史上的含义——非功利的和非实用的——已经形成了明显的悖论。

这表明了后现代时代把“审美”范畴扩大到社会、政治和文化领域去讨论美学与文艺问题的大趋势,也表明了“美学”泛化趋势的势不可挡。英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在《审美意识形态》(The Ideology of the Aesthetic)一书中认为,美学在寻求传统上本质化和超越性的艺术定义的同时,其实已经强化了与主体性、自主性和普遍性相关的特定概念,这就使美学与现代阶级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密不可分;因此,美学(包括审美)与艺术都要受到特定社会的意识形态和历史的制约。伊格尔顿的这种论断,可以看作对19世纪后期以来的审美主义立场以及由此确立的审美、伦理和政治彼此无关的思潮的反拨,并且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了一些“反美学”和“反艺术”理论的回应,也得到了女性主义、族裔文学、地缘政治美学、后现代政治美学等等理论的回应。(www.xing528.com)

这些趋势使得一些西方理论家认为,以影像制造为主导的后现代时代,已经创造出了一个全面“审美化”的社会,一切时尚、品味和风格问题,都可以看成是美学和审美的问题;美学已经丧失了自身独特的领域和自主性,总是与它自身以外的各种领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甚至提出了后现代时代是一个“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时代的看法,致力于探讨对非艺术客体和事件的审美体验的可能性,认为艺术通常都产生于一系列非艺术的活动与经验,审美领域经常会超出传统上被认为是美的艺术的领域,尤其是在后工业社会中出现的各种通俗艺术、大众艺术和流行艺术。在这些情况下,“审美”往往成了点缀、装饰、噱头、戏仿等等的代名词,与市场、交换、利润、操控、权力等有着密切关系。

(阎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