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一词语义十分复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很不同的含义。古希腊诗人荷马(Homer)在使用“神话”这个词语时,表达的是一种叙事和谈话的技巧,而不是一种虚构。在他的史诗《奥德赛》中,奥德修斯(Odysseus)在讲述自己的经历时,用“mūthologenevein”一词来表示讲述的一个故事。但在此之后,希腊词“mūthos”就开始常常被用来表示虚构。
后来柏拉图也曾用mūthoi来指称某物或某事,但他并不是说它完全不是真的,而是说某物或某事的绝大部分是编造的。在罗马时代的拉丁文字里,古希腊词“mūthos”演变成为“mythicus”。而古希腊词“Mūthos”的拼法在拉丁文里仍然存在,只不过意思等同于了“fabula”,即寓言、传说。当我们现在说到一个神话时,往往是指一种虚构的事情,同时这种虚构也传达了一种哲学意义上的真实。
在今天,我们使用神话一词时,主要是指虚构的和不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里往往包含着一些超自然的存在,至少也要有某种超越人类的存在。神话通常与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相关,也与世界的创造、毁灭和拯救密切相联。人们通过神话来解释事物是如何被创造的以及如何存在的,也在神话中体现一种对自然的感受和宇宙观念,因此古希腊就有普罗米修斯和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的神话以及月神和太阳神的传说等。这些神话多是对自然的秩序及宇宙力量的最原始和最纯朴的解释。
英语的“神话”一词是“myth”,这个词实际上到19世纪初才出现,在此之前大约在17到18世纪欧洲语言中出现了“mythos”一词,它直接从后期拉丁文“muthos”衍生而来,其含义主要与指称“真实”的“历史”或“真理”的概念相对立,因此它意指一种不可能真正存在或发生的事情。而“神话学”(mythology)一词比“mythos”出现得更早,“mythology”一词于15世纪前后出现,它的衍生词“mythological”,“mythologize”,“mythologist”,“mythologizing”也在17世纪初就开始使用了。“神话学”主要是指对神话寓言故事的解释或注解。从17世纪起,欧洲就出现了“神话学的诠释”这一学问,也即对神话经典如古希腊神话和古罗马奥维德的《变形记》进行分析和诠释的著述。(www.xing528.com)
到了19世纪初期,神话学出现进一步理论化和体系化的趋势。有的文学理论家试图通过分析神话来掌握文学虚构的基本结构以及想象力的源泉。另一些文学批评流派,如《威斯敏斯特评论》(Westminster Review)则在1830年提出了“神话的起源”的问题,并力图寻找神话在传说中的历史情景和原因,神话在这个流派的研究中不仅仅被视为寓言,他们还将人们对史前史的一些令人困惑的记忆与神话传说联系起来。这样一来就产生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神话研究运用语言学、考古学和人类学发展的成果,对神话进行研究,颠覆了实证化和理性化神话学的理论倾向,神话从这时开始被认为是一种比(世俗)历史或科学论证更为“真实的”历史。人们试图通过神话去窥探人类心灵的某些特质,甚至人类群体的精神或心理层面的基本表征。最重要的是,这些表征与“世俗历史”不同,它们不受时间的影响,有某种永恒的特性,为考察某一时期或某一地域的文化提供了重要参照。同时,人们意识到神话的功能也与艺术创作和文学想象密不可分。
在20世纪,神话研究更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卡尔·荣格在原始神话中寻找集体无意识的踪迹,从神话的母题和无意识的宣泄中,分析文学创作的源泉和人类灵魂的家园。加拿大文学理论家诺思罗普·弗莱(Northrop Frye)运用结构主义的方法,在古代神话中做了一部文学原型(prototype)的语法学。这种原型研究把文学作品分解为一个个神话主题,用结构设计出抽象原型之间的关系,从而阐明了虚构作品的许多方面。而法国文化理论家罗兰·巴特更另辟蹊径,将神话学用于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批判中,他在《神话——大众文化诠释》(Mythologies)一书中,承继了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思路,对大众文化符号的象征性再政治化予以解构和颠覆,有力地揭穿了大众文化中政治神话的营造与权力操纵的现实。
(王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