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法国哲学家德勒兹与精神分析学家加塔利合作的“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症”题旨的研究中,他们最具影响力的两部著作《千高原》和《反俄狄浦斯》是姐妹篇。《千高原》是总览德勒兹与加塔利思想观念的一条颇佳的途径,且在文化研究中亦具有重要性。
千高原中的“原”(plateau)一词出自乔治·巴特森(Gregory Bateson)的一篇论印度尼西亚巴厘岛文化的论文,与性高潮有关。作者在巴厘文化中发现完全不同于西方高潮式的取向的一种里比多经济学。巴特森以此词描绘一种特殊的状态:指避免臻于高潮点的一种强度的持续、自振动之域。在巴厘文化中,母与子的性游戏和男人之间的争吵都会注意保持这种奇特的强度稳态化。“某种持续的强度之‘原’取代了(性)高潮到来。”国内多将此书名译为《千高原》,强调其“强度的稳态化”的特质,但易引发关于“高潮”的联想,似乎多少有悖于此义。这一关键词更确切的中译似应是“千面原”,由此可以展现德勒兹和加塔利后结构主义思想中强调“居间”(in-between)而非“高潮”的观念。不同于基要论的开端与高潮式的终结,“居间”是丰姿多彩、变化生成的平台;“千面原”既可指高原,也可指平原,有参差不齐、气象万千之意趣,当更切近德勒兹/加塔利哲学美学的要义。“平原”与“高潮”之分,在德勒兹和加塔利的后结构主义哲学美学观念中,不仅是性取向之分,也是文化取向和思维模式之分。
德勒兹和加塔利的《千高原: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症》是部颇为特殊的著作。在内容上,在形式上,这部著作以地理学上的“原”(高原抑或平原)的概念取代一般书籍中的“章节”概念,“千高原”则展示了一个充满差异与联系的大千世界,以供思想的骏马驰骋或游牧。《千高原》呈现出“高原的网络”,虽然标明日期,但却是时空倒错的,没有编年史顺序可循。高低不同的千面高原之间隐伏着众多新颖的概念与奇崛的思路。这部著作中的15个“原”的聚合可以让读者按任何系列阅读(除了“结论”应该在最后读之外)。每一个原构成一个“一致性的平台”——这是一种异质因素共享的平台,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选言综合”(disjunctive synthesis)关系,即对差异的非逻辑合并,从而保证了它们质量的而非数量的多元性。这些异质因素通过在此平台上的生成、嬗变或变形黏合在一起,其量或质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其多元性的质变。在每一个原内,各种概念在构形和拓展,并随着追溯它们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和话语的踪迹而变化。例如在14原,光滑而平行的条纹空间概念通过对布纹、音乐、海战兵法、数学、物理、艺术史的研讨而得到精致详尽的阐发。11原展示了音乐领域和动物生态学中的“迭句”(the refrain)概念。10原在恐怖电影、小说、萨满教、士兵的迷信、音乐、艺术和哲学的讨论中揭示“生成”(becomings)的蕴含。不同的“原”互相交叉、巧遇并且一一分支发展,提供了多元互联的共振域。而最重要的是德勒兹与加塔利写作的运作模式(modus operandi),《千高原》中某一题旨或概念在不同的“原”中或写一句,或写一段,或写一页,随机修改,但又到处留下文本生成的踪迹。德勒兹和加塔利的《千高原·导论》在介绍“块茎”概念时把他们的合作方式也描述成为一种后结构主义的多元生成的状态:“我们两人共同撰写《反俄狄浦斯》。鉴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几个人,因此已然是相当多的一帮人。……我们一直是互相帮助、互相鼓舞、互相多元化的。”“我们将此书(《千高原》)作为块茎来写作。它由原构成。虽然我们曾经要赋予它循环的形式,但那只是开玩笑。每天早晨起来,我们各自都会问一下,今天打算对付哪一个原,这里写下五行,那里写下十行。我们曾经有过幻觉体验:看见一行行字离开一个原走向另一个原,犹如一列列小蚂蚁。”由此,该书的内容与形式皆呈现了真正的多元性,并非是单一主题的创作。其概念、谋篇布局、词汇、节奏、声调既是独特的,又是复合的,开放的,是一种可辨识的多元之声和思想,无法归纳成任一作家的个人风格或仅仅是两人的并置。既非德勒兹,亦非加塔利,而是糅合的,甚或是魔幻式的德勒兹和加塔利。这种“千高原”最适于思想者自由无羁的“游牧”。(www.xing528.com)
德勒兹和加塔利把《千高原》称为一部“概念的书”,认为“哲学研究概念,一个系统就是一整套概念”。《反俄狄浦斯: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症》中的一些概念在此有了更丰富的拓展。德勒兹和加塔利还大量使用了一些与科学共鸣甚而相通的概念:黑洞、白壁、模糊总体、邻域、黎曼空间……他们借用现代物理学的黑洞概念,描述了一些吸入而不复吐出的空间。德勒兹认为有些科学概念同属于学者、哲学家、艺术家。比如说柏格森对精神病学有着深入的研究,他的一些概念同黎曼的数学空间和物理空间有着紧密的关系。德勒兹强调:“哲学总是注意概念,搞哲学就是试图发明和创造概念。概念应该说明事件,而非本质。这样就有可能将十分简单的小说的方法引入哲学。……这是一部哲学著作,既是一本难懂的书,也是一个完全可以理解的东西,只要人们需要它,渴望它,它便是一个打开的工具箱。这本充满了科学、文学、音乐、人种学叠句的书,力图成为一部概念的著作。它在行动,在强有力地行动,这是押在将哲学回归为快乐的学问上的一个赌注。”阅读此书也犹如你听录音磁带,如果你不感兴趣,可以快速掠过其中一段。德勒兹和加塔利的游牧思想认为,概念犹如砖块,可以用来建筑思想大厦。如果不合用,则可以扔出窗口。概念的砖块之喻挑战表达领域中的三种人为的区分,即主体、概念与存在。砖块跟环境有关,很难确定是主体抑或客体。概念既非主体亦非客体,它就是它自己,是运动。游牧思想以开放的表达式取代传统封闭的表达式:不再是x =x =not y(我=我=非你),而是……+y+z+a+……(……+手臂+砖块+窗户+……),“千面原”不将丰富多姿的世界简化成为某种秩序,不将多简化为一,是对柏拉图以降的西方形而上学之思的解辖域化。
(麦永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