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研究关键词:歧义/歧见的探讨

文化研究关键词:歧义/歧见的探讨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歧义的法语词是mésentente,意为不和、纷争、分歧。在出版于1995年的《歧义:政治与哲学》一书中,朗西埃对歧义的定义是:“一种被限定的说话情境:对话之一方同时理解与不理解另一方所说的话。”这也即朗西埃所谓的感性分配。歧义与共识相对。从共同体的原初冲突中,朗西埃推演出两种人类共在逻辑:政治和治安。政治就是要用歧义揭露虚假共识,用纷争性的话语暴露共同体的错误。朗西埃指出了歧义与利奥塔的差异观点的区别。

文化研究关键词:歧义/歧见的探讨

歧义是法国思想家雅克·朗西埃平等主义政治思想中的一个关键概念。歧义的法语词是mésentente,意为不和、纷争、分歧。在出版于1995年的《歧义:政治与哲学》(La Mésentente:Politique et Philosophie)一书中,朗西埃对歧义的定义是:“一种被限定的说话情境:对话之一方同时理解与不理解另一方所说的话。”歧义并非对话者在词语意义层面上的互相误解,歧义关乎的不是对话的内容,而是谁有资格说话,谁说话算数。歧义最终指向的是政治的平等逻辑与治安分配秩序的不平等之间的冲突。朗西埃认为:“政治的本质乃是歧见。歧见并非利益或意见之间的冲突,它是对可感事物本身内部存在的裂隙的展现。”

朗西埃试图回溯到亚里士多德“人是言语的动物”这一论断,来探寻政治歧义之根源。在《政治学》一书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人是政治的动物”,他认为人类之所以能够从事政治活动,是因为在所有动物之中唯有人类具备言语(logos)的能力。动物发出的声音仅能表达愉悦或痛苦的感受,但人的言语却可以进行价值判断,分析利害,判断事情是否合乎正义。这种言语的能力为所有人类共同拥有,是家庭、城邦等共同体得以结合的基础。然而,在亚里士多德的划分下,只有城邦公民可以正当地拥有并使用言语,奴隶尽管也可以听懂并使用言语,却没有资格占有言语(理性),因而被排除在城邦之外。对于城邦公民来说,奴隶不具有理性、不具有言说的资格,他们说的话只是类似于动物喊叫一样的声音,是表达无意义情绪感受的噪音。朗西埃想据此说明的是,人类共有的言语能力从一开始就是分裂的,在言语能力使用的背后存在着一套分配秩序,存在着“能够被听见”和“不能被听见”的分隔。有没有资格说话,也意味着言说主体的身体在分配秩序中占据不同的位置和角色。这也即朗西埃所谓的感性分配(partage du sensible)。歧义的情境由此而来:尽管对话者使用同一套言语,但由于在感性分配的秩序中处于不同的位置,对话主体不认可彼此的言说资格,甚至无法就一个共同的讨论对象达成共识。朗西埃认为,政治的共同体作为对身体的象征分配,从一开始就被划分成两个世界:具有话语者和不具有话语者的区分;可见者与不可见者的区分;被理解者与不被理解者之区分……一方面,存在一个等级化、正当化的分配秩序;另一方面,每个人都应是平等的言说者,歧义就产生于这两个感性世界的对立。

歧义与共识(consensus)相对。在朗西埃看来,政治是纷争性的场域,政治不应该也无法建立在共识的基础上。从共同体的原初冲突中,朗西埃推演出两种人类共在逻辑:政治(politique)和治安(police)。具体而言,治安的运作基于等级化和共识的逻辑,它是政府的运作,是管理共同体的手段,接近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使用的“政治”概念。治安本质上就是感性分配,它对人和物的位置与功能进行等级化的分配,界定个体的行动方式、说话方式和存在方式,规定着我们对现实的感知。治安是一套可见与可说的秩序,它潜在地划分了某些行动可见,而某些行动不可见,某些话语可被理解,而某些话语被当成噪音。基于共同体的共识原则,治安的分配秩序得以合理化、正当化。

政治则与治安相对立,它运作的唯一原则就是平等。在亚里士多德的城邦共同体中,君主、贵族等城邦统治者将“人民”“自由”等属性赋予平民,但事实上,平民没有财富和权力,他们只是一无所有的无区分大众,却承担了一个“自由”的空名,他们是被计算入政治共同体却无法真正参与政治生活的“无分之分”(part des sans-part)。朗西埃认为,政治就是要暴露这个“无分之分”的错误,并不断地打破并重构已被视为常态的感知分配,使不可见的变成可见,使被视为噪音的变成可被理解的言说。当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言说者这一行动逻辑冲撞了每个人各就其位、各守本分的治安秩序时,政治才真正发生了。对朗西埃来说,平等是一切人之间的纯粹平等,平等不是“铭刻于人性的本质或理性之中的价值”,平等只是一种预设,它要在政治行动中不断被实践而得以显现。平等不是政治行动的目的,而是行动的前提。人们以平等为预设进行政治行动,其目的不是为了获得“每个人最终都被平等对待”的结果,而是要展现言说者的平等与分配秩序的不平等之间的裂隙,并介入、穿越、改变原有的等级化的治安秩序。治安秩序利用法律或政体的运作,试图将平等逻辑固定下来,将其改头换面,包装成一套虚假的共识,实际上这种共识隐匿了那些“无分者”,其实质是对平等的否定。政治是对治安的中断和扭转。政治就是要用歧义揭露虚假共识,用纷争性的话语暴露共同体的错误。(www.xing528.com)

朗西埃指出了歧义与利奥塔的差异(différend)观点的区别。利奥塔主张,在后现代境况中,有关科学与知识合法性的宏大叙事已经衰落了,取而代之的是碎片式的、异质性的、多元化的叙事。利奥塔借鉴了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来说明不同语言体制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在他看来,语言之间是难以相互交流的,差异无法被调节,各种叙事之间存在着无法弥合的裂缝,各种共识都已经破裂而不复存在了。利奥塔所说的差异在于强调语言游戏的异质性,强调观点之间的分歧和冲突是不可调和的。朗西埃也强调政治性对话中的差异和冲突,但是他认为这种冲突不是语言的不可沟通性导致的,而是由于不存在一个让所有言说主体都能自由发声的政治性舞台。“歧见指的是两大逻辑之间的对立:一个是分级的、不平等的、统治的逻辑,另一个是革新的、可以赋予任何个人能力的逻辑。”一方面,人们具有平等的言说能力;另一方面,由语言决定的感受性体制对人们进行了区分和排除。歧义正是要标示出人人平等与既定的共同体秩序之间的“间距”,不断地在强调共识的治安秩序中打开新的言说空间,让被隐藏的、被压抑的声音凸显出来,将平等的预设铭刻在不平等的分配秩序之中。歧义的本质也即平等的实践。

对朗西埃而言,那种探求政治本质的纯粹性观念应当被抛开,政治不是对人类共同利益的寻求,也并非人类共在的体现。政治不建立在任何共同体的共识之上,政治实践不应当被某套价值判断和行动准则所规定。真正的政治是政治与治安这两种异质性运作之间的冲突和互动。朗西埃批评“共识性民主”,他认为政治是非共识(dis-sensus),政治的独特性在于歧义。“歧义是一种永远无法被消解,但可以寻求到一些调节方式的对立。”歧义使两个感性世界之间的断裂处得以显现,但也试图不断地擦除可感知者和不可感知者之间的分隔线,为处于不同社会经验领域之中的人们创造联系,重构感性分配的秩序,推动平等和解放。

(邵小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