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女性主义在《文化研究关键词》中被归纳和解读

女性主义在《文化研究关键词》中被归纳和解读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女性主义,又可翻译为“女子主义”、“女权主义”。从辞源学角度来讲,“女性主义”一词是对英文“feminism”的意译。1789年10月,以梅力葛为首的一群妇女向国民议会提出建议,要求男女应该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理论著作是奥林柏·德·古杰1789年提出的《女权宣言》 和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1792年发表的《为女权辩护》。女性主义运动自发轫以来经历了两次高峰。女性主义理论包含着众多派别。

女性主义在《文化研究关键词》中被归纳和解读

女性主义,又可翻译为“女子主义”、“女权主义”。从辞源学角度来讲,“女性主义”一词是对英文“feminism”的意译。这个词最早成形于19世纪末的法国(法文为femi-nisme),由法国争取妇女选举权运动中的关键人物,创办第一家主张妇女参政的机关报《女公民》(La Citoyenne)的欧克蕾(Hubertine Auclert)首先提出,意指女性为获得平等权利而进行的斗争。1906年,这个词被介绍进入美国,首先出现在一篇介绍欧洲妇女运动的另一个关键人物佩尔蒂埃(Madeleine Peletier)的文章中,但是,在当时的美国,“feminism”并不是一个被频繁使用的词,另一个词“妇女解放”(women's liberation)比它更为通行。但是,到了20世纪60、70年代,“women's liberation”慢慢被扬弃,而“feminism”则逐渐被更多的人所接受。

女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其源头可以追溯至文艺复兴时代。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达斐尔特办了一所无论贫民还是贵族,男性或是女性都可入学的学校。这种办学方式的传播为其后妇女教育的普及开了先河,使得15世纪之后,接受过教育的妇女人数逐渐增多,其声音也逐渐能够传达给世人。启蒙运动时期,法国妇女首先掀起了争取妇女人权,反抗社会压迫的大旗。1789年10月,以梅力葛(Thersigne de Mer-icourt)为首的一群妇女向国民议会提出建议,要求男女应该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这是历史上妇女解放运动的起点。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理论著作是奥林柏·德·古杰(Olympe de Gouges)1789年提出的《女权宣言》 (Declar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en and of the Citizen)和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1792年发表的《为女权辩护》(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女权宣言》同当时法国的人权宣言相抗衡,要求废除一切男性特权。《为女权辩护》反思了女性的屈从地位,呼吁女性应享有与男性同等的权益。

女性主义运动自发轫以来经历了两次高峰。第一次是在1840年到1925年间,目标是争取和男性相同的政治权利:选举权,受教育的权利,工作的机会和权利。第一个争取到女性选举权的国家是新西兰,是在1893年。其后,芬兰和挪威于1914年,英国于1918至1928年间,美国各州于1868至1920年间,也各自为女性争取到了选举权。女性运动的第一次浪潮取得了巨大成就,越来越多国家的女性获得了参政权利,女性教育广泛展开,女性就业人数不断增加。但是,传统的性别角色并没有获得根本性改变。

这一时期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穆勒(John Stuart Mil)的《妇女的屈从地位》(The Subjugation of Women)(1869年)和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房间》(1929年)。前者描述了妇女在社会各个领域所受到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并认为妇女没有理由被排斥在领导职位之外,也应该有发挥自己才能的社会空间;后者则指出女性创造力的发挥有赖于一定的经济支持和必须具备一定的自由空间

女性主义运动的第二次浪潮发生在20世纪60、70年代。这次运动认为当时女性虽然有了选举权、受教育的权利和工作的权利,但是表面上的平等掩盖了实际上的不平等,因此必须继续批判性别主义、性别歧视和男性中心主义,反省传统文化定义的“女性气质”对女性的束缚,认为所谓“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不是自然本质特征,而是后天文化教养的结果。另外,此次运动还要求各种公众领域都应该打破门禁,向女性敞开。男女应进一步缩小两性差别。第二次女性主义运动浪潮涉及各主要发达国家,其间女性组织大量涌现,女性研究风起云涌,性、生育机制、性别规范等问题都得到充分讨论。(www.xing528.com)

波伏娃的《第二性》(1949年)虽然发表较早,但是对女性主义运动的第二次浪潮影响深远。她在此书中用了大量材料证明,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成的。因而女性的从属地位也不是被自然赋予、不可变更的,而是能够被修正乃至取消的。贝蒂·弗里丹的《女性的奥秘》(1963年)描述了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女性回归家庭后的失落和空虚,认为妇女应该有丈夫、孩子和家庭之外的更多的追求。凯特·米利特的《性政治》(1970年),对父权文化中的男性中心意识进行了精辟的剖析,并揭示出了父权制社会中利用性别差异建构不平等的性别关系的权力机制的运行轨迹。

女性主义理论包含着众多派别。比较有影响力的当数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激进主义女性主义和后现代女性主义。从18世纪到20世纪60年代,女性主义理论中自由主义思潮占据主导地位,关注女性的个人权利和政治、宗教自由,女性的选择权与自我决定权。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和激进主义女性主义都活跃于20世纪60年代,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关注资本主义阶级社会所造成的男女不平等,关注女性的有酬劳动、无酬劳动和国家问题,激进主义女性主义则更关注针对女性的暴力、性、生育等问题,以及男性对女性的整体压迫。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和后现代思潮的结合,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以后,她们受后结构主义福柯德里达和拉康等)的影响,持反本质主义的社会建构论,否定所有的宏大理论体系,认为并不存在一个固定的本质性的女性特质,女性的形象和身份都是被男性话语所建构而成,她们的批判思想即是对这种被建构起来的女性形象和身份提出质疑,并特别关注身体、性别和述行性等。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女性主义理论流派虽然各有特色,但是彼此之间并不存在一个明晰的分界线,而是在论争中不断地分化、组合,越来越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局面。但是无论怎样分化组合,女性主义理论都有着一个基本的前提:女性在全球的范围内都是一个受压迫的等级;和一个共同的目标:在世界范围内实现男女平等

(徐艳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