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研究关键词:俄狄浦斯情结

文化研究关键词:俄狄浦斯情结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他总是遵循弗洛伊德,将俄狄浦斯情结视为无意识的中心情结,但是在很多方面已经大异其趣了。在镜像阶段迅速猝成的想象的自我将在随后来临的俄狄浦斯冲突中结晶,但是主体的世界仍然局限于直接的母子二元关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拉康将俄狄浦斯现象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体现在伴随着俄狄浦斯情结的发生,主体进入了象征秩序。

文化研究关键词:俄狄浦斯情结

拉康早在1938年研究家庭的论文里就已经涉及了俄狄浦斯情结;此间他对这个情结的考虑基本上与弗洛伊德一致,不过从马林诺夫斯基和其他人那里获得了一些启示。就我们掌握的文献来看,从1950年开始,拉康发展出了他独具一格的俄狄浦斯理论。虽然他总是遵循弗洛伊德,将俄狄浦斯情结视为无意识的中心情结,但是在很多方面已经大异其趣了。最基本的差别就是,在拉康看来,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母亲都是欲望对象,而父亲都是一个竞争者。

而最本质的差别在于,对拉康来说,俄狄浦斯情结不是一个心理事件,而是一个三元结构的范式,与二元的母子关系直接对立,因此决不能从时间上去认识。我们决不能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解释俄狄浦斯情结,必须谨防将俄狄浦斯情结局限于存在主义式的生活经验,或者将它理解为某些可以外在地客观化的事实或者事件。它不是主体历史边缘上的一件佚事,而是一个文化现象:乱伦禁忌被写入了先于主体而存在的社会编码之中,儿童在这种先在的社会结构中成长起来,因此必然要面临两性差异的问题,作为第三者的问题,以及乱伦禁忌的问题。

镜像阶段迅速猝成的想象的自我将在随后来临的俄狄浦斯冲突中结晶,但是主体的世界仍然局限于直接的母子二元关系。俄狄浦斯情结首先会重新创造出原先与母亲的二元关系,以及最初针对相似者的侵凌性,不过现在这种侵凌性指向的是一个新的入侵者——父亲,因为父亲是一个竞争者,一个危险的对手。俄狄浦斯冲突的解决结束了二元的母子关系,创造了一个具有无限可能的新的三元关系:他者、自我和对象。俄狄浦斯冲突的解决使主体得以重新以一种新的认同来重塑自己,这就是认同同样性别的父亲;当然,这是一种次生认同。这种次生认同的发生必须以镜子阶段的原始认同为根据,因为如果没有一个虚构的我的存在,对父亲的仇恨是无从产生的。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拉康将俄狄浦斯现象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里,主体与母亲处于直接的二元关系之中。他不仅希望始终与母亲在一起,得到她的照料,更希望成为她的一切,成为她欠缺的全部补充成分,用拉康的话说,就是欲望成为她欠缺的菲勒斯——在此我只想提请读者注意切勿将它理解为男性生殖器官。在这一状态下,他就是母亲的欲望的欲望,为了满足这一欲望,他将自己认同于菲勒斯。

我们可以说处于这一阶段的幼儿完全不能称之为一个主体,而只是一种欠缺,一种虚无,因为他尚且没有将自己作为一个独特的个别存在安置或者说注册到象征秩序中去。他希望与母亲合而为一,仅仅是母亲的一种延伸或者附件,因此从他自己的角度来看,他仅仅是一个空白,一个虚无。

第二个阶段体现在伴随着俄狄浦斯情结的发生,主体进入了象征秩序。在这个阶段,父亲作为一种否定力量的代表以两种方式介入进来:一方面他否定了幼儿成为母亲的欲望的欲望对象的企图,另一方面否定了母亲的菲勒斯对象;他是一个使人扫兴的人,因为他带来了双重戒律。对幼儿他说:你不能和母亲睡觉。对母亲他说:(www.xing528.com)

你不能再次挪用你的产品。

主体于此第一次遭遇了禁忌,遭遇了父亲的法律。这一事件极大地动摇了他所取立场的基础;其直接的结果便是第三阶段的到来:认同于父亲,并通过自我实现将自己注册到象征秩序中去。

一旦在语言和家庭的象征界获得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儿童就在家族和社会中获得了自己的个人身份;这就意味着他实现了自己,从此能够将自己作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个人来把握。进入象征界,或者说个性的获得、自我的实现就发生在俄狄浦斯阶段。在人一生的精神发展中,俄狄浦斯阶段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是人最重要的一个历史时刻。正是在这个阶段,儿童实现了从想象到象征的转化和过渡;也就是说,从二元、直接的镜子关系进入三元、间接的象征关系。

(马元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