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是对20世纪大众文化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潮,它远远超出西方哲学的学术和思想范围,而成为20世纪时代精神的一个表征。存在主义的思想在19世纪末就产生了,但是,“存在主义”作为一个哲学流派的名称是从萨特的《存在与虚无》(Being and Nothing, 1943)
发表之后才开始在法国流行起来的。“存在主义”这个词其实应该更确切地译为“生存主义”,因为,显然“存在”(existence)最初被第一个存在主义思想家丹麦人克尔凯郭尔使用的时候,是用来指人的“生存”。相反,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在他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中所使用的“生命”(être)一词倒是应该翻译成“存在”。
“存在”是西方哲学最核心的术语,其地位相当于中国的“道”。“存在”(希腊语的eimi,拉丁语的esse,英语的being,德语的sein,法语的être)具有汉语中三个词的意思:
是、有、在(或存在),将它翻译成“是”和“存在”在某种意义上都接近于西方语言的语感,而将它翻译成“有”则是以中国固有的术语去“格义”。而用“道”来类比“存在”,则是由于这两个词语在各自语言和思想体系中所占据的位置。“生存”(existence)在中世纪的时候本来也是用来表示“存在”的,后来就被克尔凯郭尔和海德格尔拿来专门用来指“人的存在”,也就是“生存”。因为显然,只有“人的生存”才最有资格被称作“存在”。但是,在古典思想中,上帝是最有资格称作“存在”的,因为只有上帝才是“最高的存在”和“最完美的存在”。黑格尔的《逻辑学》就是从没有任何规定的万事万物的毫无差别的抽象的“存在”开始的,最终达到了最完满最高级的存在,它就是上帝。“存在主义”所说的“存在”,主要还是指人的存在,而不是指万事万物存在的根基的那个最终的和最高的存在。存在主义的主题就是分析和描述在一个失去了万事万物存在的根基的虚无主义的时代中,人的生存的境况以及人的生存的自由。而这一主题又特别适合现代派文学和基督教思想,所以,存在主义哲学往往和存在主义文学、基督教存在主义密不可分。
第一个存在主义思想家是一个基督教存在主义者。基督教作家克尔凯郭尔对人在极限情境如焦虑、恐惧、绝望、罪感、虚无中的生存做出了出色的分析,确立了主体性即生存的存在主义基本原则。别尔嘉耶夫和舍斯托夫是受克尔凯郭尔的存在主义影响极大的两大俄罗斯基督教思想家,他们批判理性主义的思想体系。法国的天主教思想家马利坦的存在主义则更多地是一种“新托马斯主义”,而马塞尔是法国最早的基督教存在主义者。上述存在主义者都是基督教存在主义者,而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是德国的尼采,尼采的生命、本能、权力意志、历史性等概念以及自我超越的超人形象都是存在主义的思想资源。存在主义真正的创始人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他将尼采诗意的语言和克尔凯郭尔的基督教语言转化成纯粹的哲学语言。当然,海德格尔晚年拒绝存在主义,他不再强调人的生存,而转向不依赖于人的存在的真理和存在的历史。与海德格尔同时的雅斯贝尔斯是另一位存在主义哲学家,尼采、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这三个人都是无神论者。法国的无神论存在主义者让·瓦尔、伊波利特和柯热夫的存在主义是黑格尔化了的存在主义,而萨特、波伏娃和梅洛·庞蒂等人则是现象学的存在主义,其中,萨特对存在主义的风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名言“存在先于本质”后来成为存在主义的一个口号。西班牙也有自己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乌纳姆诺(Miguel de Unamuno)和伽塞特(Ortega Y Gasset)。除了这些哲学家之外,人们有时候也将奥古斯丁、帕斯卡、莎士比亚、陀思妥耶夫斯基、里尔克、卡夫卡、加缪等都视为存在主义作家;而布尔特曼(Rudolf Bultmann)、蒂利希(Paul Tilich)、麦奎利(John Mcquarrie)等人则被视为存在主义神学家。总之,存在主义是一个庞大而混乱的阵营。(www.xing528.com)
然而,广义上的存在主义运动掩盖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即存在主义实际上只是一个哲学家的产物。真正的或狭义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他被很多人视为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无论就其思想的深度,还是就其影响力而言。列维纳斯说过,唯一一个存在主义者就是拒绝了这个头衔的海德格尔本人。尽管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解释学的现象学”方法表明,海德格尔的思想吸收了狄尔泰的生命哲学和历史主义思想以及胡塞尔的现象学思想,但是,《存在与时间》的实质内容是“存在主义”。《存在与时间》完成的部分是“此在与时间性”,主要内容就是通过揭示此在具有的时间性生存结构去领悟“存在的意义”。一个人对自己的存在的意义的领悟就在于,他是否能从死亡及其带来的敬畏的情绪中唤起自己的良心,并做出回到本己生存上的决断。可见,海德格尔是从克尔凯郭尔那里借用了“畏”(angst)、“死”(death)、“罪”(sin)、“良心”(conscience)、“决断”(resolution)等基本概念。克尔凯郭尔对信仰的生活方式的辩护,成为海德格尔分析生存的“本己性或本真性”的一个起源,而这些分析无疑是《存在与时间》中最激动人心的部分。这本书产生了爆炸性的效果,引发了德国与法国的存在主义的哲学的、文学的、神学的甚至是心理分析的运动。
存在主义哲学、文学、神学和心理分析的基本主题就是,对人的生存境遇的被抛弃性和荒诞的体验、对各种生存的情绪(如焦虑、无聊、绝望、希望、异化)等的描述、对死亡的沉思以及对人的决断和自由的追问。因此,存在主义往往被误解为对现代人心性和精神处境的否定性的情绪性的反应。但是,存在主义也给出了一种个体承担自己的生存境遇的英雄主义的可能性,存在主义还给出了一种追问自己生存意义的自由精神。因此,广义的存在主义运动不仅仅有以文学的方式对个体生存处境的情绪性刻画,或者以哲学的方式对人的生存境况的冷峻的剖析,而且,它也有一种通往个体主义的且负责任的伦理学和政治学的可能,甚至也可以通往一种要求个人进行信仰决断的神学。因此,广义的存在主义运动代表了一种时代的精神状况:即使在这个虚无主义的时代中生存的根基或世界的意义已经消失或根本就不存在,但是,每个个体仍要继续追问、思考和表述生存意义的问题。就此而言,存在主义代表了最典型的20世纪的文化精神。
(张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