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研究关键词:辩证意象

文化研究关键词:辩证意象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总之,这样一个辩证意象既是对历史总体的辩证思考所产生的顿悟,即思想的飞跃,也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学家的永恒理想,从这个意义上,这个意象又被本雅明给予了一连串形象的表达,如“辨识的当下”,“一道闪电”,“雷电般的意象”,更叫作“

文化研究关键词:辩证意象

“辩证意象”是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历史哲学的重要概念,既是他的历史唯物主义版本的“单子论”,更是他的革命论,因为,在本雅明的历史哲学中,所谓革命,其在哲学上的体现就是打断历史被物化和神化的连续性,粉碎其史诗的虚假光晕,把内在于历史中的断裂点,即弥赛亚对现代资本主义历史的打断和终结,作为一个单子(即历史真理)从资产阶级史学所构造的不断进步的历史连续体中“爆破”出来。这个被“爆破”出来的单子即被本雅明称作“辩证意象”。

“爆破”方法是通过一种辩证凝思。对此,本雅明在作为《拱廊街计划》(The Ar-cades Project)理论前言的N卷中具体描绘道:“思考既是思想的运动也是思想的驻足。当思想在一个充满张力星座中凝结时,辩证意象就出现了,这个意象是思想运动的断开/停顿(caesura),它的停顿点(locus)是必然的而不是任意的。总之,它出现在辩证两极张力最大时。因此辩证意象正是在对历史做唯物主义表征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它是与历史的对象相符合的:它完全有理由被从历史的连续体中爆破出来。”在此,这个“充满张力的星座”指的是人类孜孜不倦地所追求的自由解放的理想与资本主义现实的共现所昭示的巨大反差,当思想一旦觉悟到这个反差,便会产生一个关于社会本质的顿悟,并在脑海中出现一个理念意象,即弥赛亚对历史的最终救赎。这个意象之所以是断开或停顿,就是因为它是对资产阶级史学编年史般的连续叙事的打断,它携带的信息是历史将在此断开、转向,开始一个新的纪元。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本雅明在“《历史哲学论纲》的前言”中重新阐发了马克思关于革命的观念:“马克思说革命是世界历史火车头,但也许正相反,也许革命是这列火车的乘客——即人类——的一种紧急刹车的努力。”

对这种“爆破”方法,他在最后的理论遗言《历史哲学论纲》中给予了更充分的描述:“历史主义导致一般历史。唯物主义史学与它在方法上有着鲜明的区别,一般历史没有理论武器,其方法只是简单累计;它收集一堆资料,填注到同质的、空洞的时间中。而唯物主义史学则以建构(构型)为原则。思维不仅包括思想的流动,而且也包括它的停顿。每当思维在一个充满张力的构型中突然停止,它就会给这构型一个震荡(顿悟),借此,构型就会结晶为一个单子。历史唯物主义者只有把一个历史问题当作单子时才去研究它。他从这一结构中看到了对事件的弥赛亚式的遏止的迹象——换句话说,他看到了为受压迫的过去而斗争的革命的机会。他对之加以识别,是为了把一个特定的时代从连续统一的历史过程中爆破出来——即把一个具体的生命从一个时代中爆破出来,把一部具体的作品从毕生的作品中爆破出来,这一方法的结果是,毕生的作品既被保存在这一部作品中,又被扬弃;一个时代则既被保存在毕生的作品中,同时又被扬弃。站在历史的高度而理解的东西是富有营养的果实,把时间作为宝贵但淡然无味的种子包藏在其中。”

由此可见,所谓辩证意象又可以被看作支撑本雅明的革命实践论的总体论,但与卢卡奇的总体论略为不同,这是救赎哲学意义上的总体论,具有“两面神”特征,它既有神学维度,也有辩证唯物主义维度,集中体现了本雅明式的理论运思。很显然,在这个总体论中,弥赛亚的新纪元对应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社会,本雅明甚至称后者是“马克思对弥赛亚时间理念的世俗化”。除此之外,弥赛亚的新纪元所带来的未来同时也是回归,即对原初人类完整、和谐的生存状态没有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异化前的天堂阶段的回归,当然这种回归不是静态意义上的回归,在资本主义已经变成一个单向度的社会现实中,需要首先用“理性的利斧”开路,在这个意义上,本雅明再次重新界说马克思的革命概念,即革命是“进入过去的一个虎跳,但这个跳跃发生在统治阶级发号施令的舞台上”。“这个发生在历史的旷野中的同样的跳跃是一种辩证的跳跃,这就是马克思所理解的革命。”因此这种本原与目标一致的总体论是以记忆激发未来,它是一种记忆的政治,本雅明认为,对于一个革命者来说,正是由于这个记忆的政治,才使他拒绝承认那个已经被物化的“从前有一次……”的历史叙事,在本雅明看来,那种叙事是“历史主义窑子里的妓女”,把那些历史主义者或任何相信进步的概念、与现实认同而无法行动的人都“折腾得精损神耗”,但“历史唯物主义者不会着迷于她的色相。他始终控制着自己的力量。始终精力十足,足以承担爆破连续统一的历史过程的任务”。也就是说,历史唯物主义者之所以能够产生革命意识,就是因为他们不被历史的既成性所束缚,对他们来说“从前”不是“有一次”,而是有“无数次”,尽管都是没有实现的转折点,但却表明历史不是如资产阶级史学家所描绘的那样已经盖棺论定,而是随时会在时机成熟时被打断并转向,正如本雅明在《历史哲学论纲》的最后一句话中所预言的,他们始终相信“时间是一道弥赛亚随时可以进来的窄门”。

但以上这带有神学目的论色彩的运思似乎神秘并玄妙,实际上又不乏对历史唯物、辩证的把握。如前所述,本雅明认为,上述运思产生于对历史现实与人类理想之间张力的认识,当对这个张力的凝思达到哲学顿悟的状态时,会从历史中看到总体的真理“被时间装满到要炸开的程度,这个崩裂点不是别的,正是主体之死,这与真正的历史时间正相吻合”。即他认为,辩证意象所对应的不是主体建构,而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且这个规律不是可以从现象中直观的,而是必须通过首先解构物化的历史,才能抓住辩证意象定型的那一刻,而一旦抓住那一刻,过去、现在、将来就不再显现为一个空洞的连续体,或世俗意义上的进步史,而是显现为“史前”(pre-history)和“实现”(ac-tualization),即剥削与压迫的野蛮历史和真正的人类历史的对比。(www.xing528.com)

总之,这样一个辩证意象既是对历史总体的辩证思考所产生的顿悟,即思想的飞跃,也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学家的永恒理想,从这个意义上,这个意象又被本雅明给予了一连串形象的表达,如“辨识的当下”(the now of its recognizability),“一道闪电”(a flash),“雷电般的意象”(an image flashing up),更叫作“定格的辩证法”(dialectics at astandstill),“永恒的星座”(eternal constellation)。

但通过阐发辩证意象,本雅明所关注的不仅只是如何牢牢抓住这个意象,更是如何以此激发革命的行动。正如卢卡奇的总体认识与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革命行动之间自然形成内在联系,辩证意象也同样与革命意识和行动计划联系在一起。但在本雅明的独特语境中,革命不仅是颠覆与推翻现政权,代之以一个不同的政权,而是弥赛亚主义意义上的改天换地,在他看来,“革命阶级在行动时的特征是这样一种意识,即认识到他们行将让连续统一的历史进程土崩瓦解。伟大的革命带来了一种新的日历,日历的第一天起着为历史存照的慢镜头照相机的作用,正是这一天以节日的形式反复再现,节日都是对此缅怀的日子。因此这个日历并不是如同钟表一样衡量时间,它们是历史意识的丰碑”。即,弥赛亚主义意义上的革命一旦发生,资本主义历史必将终结,新的纪元即将开始,从这个意义上,本雅明又将革命比作“现代约书亚”的行动,而把激发这个行动的辩证意象称作“展示了真正的合题”。

(郭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