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杀入关中后,他率领的队伍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支是项梁亲自调教和带出来的江东子弟兵,另一支是项梁北上路上到达薛县前,在路上收编的反秦武装。两支人马在关中地区暴露出一些不和谐的味道。
在关中分封诸侯时,项家军内部团结开始有所松动。比如,项伯去找张良,以及在鸿门宴上为刘邦开脱,虽然不见得是违背项羽意思,但项伯和范增的矛盾已暴露无遗。不过,这种不和谐还没有到不可调和的地步。毕竟,“形势比人强”,他们为维护自身利益,不得不共同对付随他们入关的诸侯及其部众,还有秦国遗留的军民,更主要的是对付在楚国已有威望、军事实力不弱的刘邦。他们不能在关中公开内讧,必须团结在一起,哪怕是表面上的。
可以想见,项羽回到彭城之后,项家军就有点失控了。
举个例子。汉二年(公元前205年),在定陶,有一个叫项襄的人投靠刘邦。他应是属于项氏宗族的人。汉朝建立后,项襄被赐刘姓,封桃侯,他的儿子刘舍在汉景帝时还当上了汉朝宰相。可以推测,结合项襄投降的时间和地点,项襄投靠刘邦正是刘邦东征彭城的路上。当时,项羽在征伐齐国,实力依然强大,并无明显颓势。在此时,作为项氏宗族的一员,项襄竟然投靠刘邦,可见围绕项羽形成的团队,很可能已经出现裂痕。由此推测,刘邦第一次东征,一路凯歌,攻陷彭城,很可能和项羽集团内部不团结,围绕项羽形成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其威望不足有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项羽回到彭城,项家军面对的外部压力明显减弱,此刻,项羽资历不足的问题重新暴露出来,他对项家军的掌控力开始减弱了。
有人推测,项伯在鸿门宴上维护刘邦,有挟敌自重的意思。当然,这种猜测有一些臆断的成分。不过,项伯和刘邦集团之间存在私人关系,并且暗地里还和刘邦暗通款曲,是可以确定的。刘邦被项羽封到巴蜀地带,为感谢张良在鸿门宴上帮了大忙,给张良一大笔钱,张良转送给项伯,趁机让项伯说服项羽,把已被汉军占领的汉中顺带封给刘邦。项羽答应了。刘邦到封地时,直接进入汉中,没有继续南下翻越大巴山,进入蜀地或巴地。现在看来,汉中距离关中相对巴蜀地带很近,非常有利于刘邦“还定三秦”。项伯拿了贿赂,害了项羽。不能说,这是项伯有意为之,也不能说,项羽完全是因听信项伯才这么做的。但这么大的事,项伯愿意帮刘邦办,至少说明项伯在对待刘邦的问题上,没有和项羽、范增保持高度一致。《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记载,项伯正是因为在鸿门宴上保护刘邦,帮助刘邦解困,汉朝建立后,被赐刘姓,封射阳侯。项伯的所作所为可以反映出项家军存在组织松散、各自为政的问题。
项梁死后,项羽能做项氏集团的首领,是时势和能力结合的结果,是通过项羽力争而来的。项羽作为项氏集团首领的法统基础并不稳固。(www.xing528.com)
在项梁这支队伍走上反秦舞台中央前,可能还有很多项氏宗族的人比项羽的资历深,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比项羽大。《史记》记载,张良曾保护过被秦朝官府追捕的项伯,官府之所以追捕项伯,很可能和他从事反秦活动有关。类似项伯这样的“革命元勋”,在项梁死后,应遍布整个项氏集团和楚国政坛,并占据各级官位,掌握相应权力。
如果按照贡献多少,确定在项梁建立的项氏集团以及新楚国中的政治地位,当初那些“革命元勋”,难免摆历史贡献和功绩,以争取相应的政治地位。这一幕在汉朝初立曾经发生过。刘邦主持分封功臣前,以曹参等人为首的功臣们,在刘邦面前通过展示身上的伤痕,显示所立功绩,以争取政治地位、功劳大小以及食邑多少,导致刘邦很难堪,不得不依靠他的权威,把这种摆功劳、争地位之风强行打压下去。
除了项襄、项伯,项它投降汉国后,被封为平皋侯。还有很多项氏宗族的人并没有以身殉国,而是先后投降刘邦。刘邦很大度,对这些人均予以赦免。《史记》记载,“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可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项羽却在乌江自刎了,死得很悲壮,也很孤独。
项羽在和刘邦争夺天下时,所倚重的人应是那些他真正独立掌兵后提拔和重用的人。项羽独立掌兵所掌握的人马有两部分,一支是追随项梁,来自江东,但由项羽率领的这部分。项羽曾率领他们与刘邦协同作战,也曾突袭几百里,攻陷襄城。在巨鹿之战前,这支规模不大的军队立下诸多不算显赫的战功。另一支在安阳,支持项羽杀宋义,并且在巨鹿之战中,团结在项羽及其之前所率军队周围,和秦军浴血奋战,取得震惊天下的战功。这些人最终追随他,进入关中,返回彭城,参加楚汉相争,走到最后时刻。
在项羽掌握的队伍中,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可项羽的权威,服膺他的武力。可以推测,项羽要掌握一支嫡系军队,要做两件事,一件是去掉项梁的影响力,另一件是去掉楚怀王和围绕楚怀王身边的旧楚国贵族的影响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