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项羽败亡另有原因:不一样的楚汉争霸

项羽败亡另有原因:不一样的楚汉争霸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司马迁指出,项羽“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而项羽征伐的失败,导致他根本没有机会从霸业走向帝业。两千多年来,大家更多地讨论项羽身上存在的那些个人秉性方面的问题,如何导致其最终败亡。第二个原因,项羽身上被人指出的那些缺陷、问题,刘邦身上也或多或少都存在,并不是只有项羽有。特别是一些缺陷的严重程度,比如刚愎自用之类,刘邦比项羽有过之而无不及。

项羽败亡另有原因:不一样的楚汉争霸

司马迁指出,项羽“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按照司马迁的思路和汉初对项羽的主流评价,项羽所“师”的“王霸天下”的古法,因没有施以传统的仁政和文治的“古法”,他开创的霸王之业,或者王霸天下的政治秩序,瞬间灰飞烟灭。但如果项羽施以仁政,他就能巩固和延续霸王之业吗?

战国到秦末,礼崩乐坏,任何诸侯国想建立霸王之业,因失去社会、经济基础,都已不可能。任何一个国家想成为天下共主,维护天下和平,都难免成为众矢之的,最终力竭而亡。但站在项羽角度看,他不确立“王霸天下”的世界秩序,还有其他选择吗?

帝制和王霸体制两类政治秩序,最大的不同体现在对基层的控制力上。帝制通过建立行政官僚体系,控制基层信息,进而掌控国家的政治、经济资源。王霸型的政治秩序下,各个政治集团之间,基于军事威胁,形成松散且没有统属关系的政治联盟。从表面上看,在政治舞台上,都有一个掌握天下权力的人物,有能力调配社会各层级资源,但帝王对资源的汲取力、调配力,要远远大于霸王。

项羽进入关中后,他手上掌握的人才,以军事领域的为主,文治领域的很少。项梁、项羽叔侄卷入起义大潮后,根本没时间去做文治工作,很难有时间和机会构建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体系。项羽在关中时,楚国的行政管理体系掌握在楚怀王及楚国旧贵族手上,项羽真正掌控的只是一个以军事为主的政治集团。

在关中时,项羽的威望和势力达到顶峰,但受制于自身实力和所处环境,按照当时所处的环境,他只能称王,继而称霸,以此牢牢掌握住手上这支楚国军队。回到楚国后,他才有实力,消灭楚怀王及其身边的政治势力,进一步掌握楚国政权。没有其他选择可以使他走捷径,跨过称王、称霸,直接即皇位。

之后,他以西楚霸王的身份征战天下,平定诸侯叛乱。如果成功,他完全有机会称帝。现在看来,项羽建立的所谓霸业,注定是不稳定的霸业。他开拓出来的“后秦朝时代”,和战国时仿佛一个模子脱出来的,依然是群雄逐鹿,战乱纷纷,天下重新回到弱肉强食的丛林秩序。

在丛林秩序中,刘邦以项羽给他分封的诸侯王身份,通过征战,效仿秦国,把统一天下的道路又走了一遍。尽管刘邦消灭项羽,但他始终承认项羽戏水分封的合法性,他建立的“汉”朝,也脱胎于项羽分封的汉国,是汉国的升级版。李开元教授认为,刘邦建立汉朝后主持的分封,实际上效仿了“戏水分封”模式,走上和项羽一样的道路。只是时过境迁,虽然刘邦分封的各路诸侯王,后来主动或者被逼反叛,但在刘邦主持下,汉军逐一平定了这些叛乱,大一统的帝制得以维持。而项羽征伐的失败,导致他根本没有机会从霸业走向帝业。(www.xing528.com)

项羽从政治制高点和军事的制高点跌落尘埃。从个人秉性等方面看,至少和刘邦相比,项羽并不是大家平常理解的那种智力低下到致命的程度。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的败亡呢?

两千多年来,大家更多地讨论项羽身上存在的那些个人秉性方面的问题,如何导致其最终败亡。但如果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分析,显得非常肤浅。总结上文,概括起来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根据《史记》记载,那些指出项羽个人秉性存在问题的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目的,其观点并不客观。

第二个原因,项羽身上被人指出的那些缺陷、问题,刘邦身上也或多或少都存在,并不是只有项羽有。特别是一些缺陷的严重程度,比如刚愎自用之类,刘邦比项羽有过之而无不及。

第三个原因,大家指出项羽身上的毛病,并非铁板钉钉。其他史料中也能够找到与之相反的事例,反证出项羽身上的这些毛病并不严重,甚至不存在。

因此,讨论“刘胜项败”,除刘邦和项羽个人秉性外,还要跳出这个窠臼。在这个基础上,拓展一下思维宽度,从两个人所处的外部环境、团队的内部组合和团队所遵循的制度模式等方面,分析刘、项集团的前途和命运归属,可能会对我们更有启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