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楚汉争霸:崇尚武力导致项羽的失败

楚汉争霸:崇尚武力导致项羽的失败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总之,无论是文治还是武功,项羽过于依赖自己,陷入疲于应付境地,最终在一次大败后,身死国灭。司马迁为项羽下的定语,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一个普遍看法。项羽的失败和刘邦的成功由一连串事件组合而成。不过,即便司马迁评价项羽的立场值得肯定,但分析项羽败亡的原因时,客观性上却略显不足。首先,崇尚暴力和武功,并非一定是项羽丢掉天下的主因。与项羽相比,刘邦身上那种自负劲儿和崇尚暴力的做派,一点儿也不弱。

楚汉争霸:崇尚武力导致项羽的失败

司马迁还批评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这句话被后世很多人引用。这是在说项羽这个人仗着他的聪明才智,标新立异,自负自信,不借鉴以前的好做法。他建立的政权只有霸王之名,无霸王之实。他过于迷信暴力,失去人心,才“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

这样评价项羽确实靠谱。在此基础上,后世很多研究者认为,项羽迷信个人能力,追求称霸,没有在制度层面顺应历史潮流,革故鼎新,建立帝制,最终成为众矢之的,在无朋无友、无支援下,力战多年,最终丢掉天下。

在武功上,根据《史记》《汉书》的记载,项羽出现的战场,除了垓下之战,几乎都能立于不败,挽狂澜于既倒。而项羽不在的战场,楚军败绩频频,鲜有胜绩。由此说明项羽过于依赖自己的能力,没有发挥部下个人才干,调动属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或者说,项羽在用人上存在严重失误。他过于自信,个人能力过强,在部下里,很少有像他一样能独立领军,战而胜之的将领。他过于自负,不能放手发掘人才,重用人才。在战略层面上,在他的团队里,很难出现像韩信这样独当一面的帅才;在战役层面上,也很难出现像曹参这样出类拔萃的将才。

在文治上,按照司马迁的观点,项羽崇尚“以力征经营天下”。即使他个人具有政治谋略,最终也是为实现个人武功服务。他既不能以文治经营天下,身边也缺乏像萧何张良之类的善于行政管理、运筹帷幄的高级文臣

总之,无论是文治还是武功,项羽过于依赖自己,陷入疲于应付境地,最终在一次大败后,身死国灭。

从现有史料看,这么说比较符合当时情形。司马迁为项羽下的定语,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一个普遍看法。我们距离那个时代已经很远,司马迁生活的时代和楚汉相争的时代非常近,如果没有过硬的史料支撑,很难反驳这一说法。

不过,虽然我们认可这个看法,但分析这个看法是否完全成立,关键还要看刘邦身上是否也有类似问题。

项羽的失败和刘邦的成功由一连串事件组合而成。作为曾经的战友,后来的对手,他们身上或多或少都有对方的影子。分析项羽必须分析刘邦,而分析刘邦则必须分析项羽。(www.xing528.com)

首先要分析司马迁站在一个什么样的立场上说了这番话。

司马迁否定恃强凌弱的做派,崇尚仁义道德,以理服人,以道德治理天下。他认为,靠暴力和武力压服百姓,迷信个人武功的行为和想法,都应该被摒弃和唾弃。从他在《史记》中对各色人等的评说可以看出,他的人文关怀、悲悯情怀很浓,是一个具有仁爱精神、民本思想的史学家。这也是《史记》的境界超越后世史书的地方。与班固作的《汉书》相比,《史记》几乎没有为尊者讳的作史倾向,对当权者没有媚态,不会因为刘邦及其子孙成为当权者,手握重权而美化他们,也不会把他们身上的劣迹故意隐去。《汉书》则经常通过修饰一些词语,或者补充一些历史细节,美化当权者、维护中央专制体制。严格意义上讲,《史记》可以说是司马迁的个人史学著作,而《汉书》则因为汉朝政府直接介入,导致两位作者在著史时所持的立场发生微妙变化。不过,即便司马迁评价项羽的立场值得肯定,但分析项羽败亡的原因时,客观性上却略显不足。

首先,崇尚暴力和武功,并非一定是项羽丢掉天下的主因。在拼实力、拼运气、拼勇气的乱世,无论是刘邦还是项羽,都会依赖武力,高调宣扬武力,在用人上则体现在重用武将。所谓“在什么山唱什么歌”,丢掉武力和勇武之气,天下怎能尽入囊中?这也是为什么刘邦在战争岁月不愿意和儒生交朋友。他觉得,天下是打出来的,拼的是勇气、力气、谋略和作战效率。在大争之世,大谈治理社会和国家理念,为时尚早,浪费精力和时间。

与项羽相比,刘邦身上那种自负劲儿和崇尚暴力的做派,一点儿也不弱。举个例子,汉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刘邦南伐英布,被流矢所中,受伤不轻,吕雉找医术比较高的医生给刘邦治病。医生看后,说可以医治,但刘邦骂道:“我以一个平头百姓,提三尺宝剑打下天下,这是老天眷顾我。如果这次过不去,寿数已尽,即使有神医扁鹊,也救不了我的命。”仅从这句话看,让人深切地感到,刘邦非常自负,迷信个人武功的意味也很强。

其次,刘邦和项羽一样,也身体力行地践行着“以力征经营天下”。楚汉相争结束后,天下初定,刘邦身边有一个很有名的文臣,是继郦食其之后的著名说客,叫陆贾。这个人除了能说会道,还能著书立说,曾写过《新语》和《楚汉春秋》等著作。在写《新语》这本书前,陆贾到刘邦面前谈事时,经常引用诗书里的内容。刘邦烦了,骂道:“你老子我马上得天下,难道国家以后办事,还要遵循诗、书中所说那套仁义古法,这不是笑话吗?”陆贾这人听罢,也不示弱,说:“你能马上得天下,难道你可以马上治天下?”陆贾接着说:“想当年,汤武靠造反,夺取天下,但夺得天下后,却顺势而为,顺应民心、天意和自然规律,才守住天下。文武并用,缺一不可,这才是长久之计。相反,吴王夫差赵国权臣智伯穷兵黩武,导致最终败亡。而秦朝不汲取教训,一味地推行严苛法律,不知权变,下场也很惨。如果秦朝统一天下后,也行仁义,沿用古法,皇帝陛下您还有机会消灭人家,夺得天下吗?”刘邦听了很不高兴,但也知道自己是使性子,觉得挺不好意思,说:“既然这样说,你就试着为我总结一下秦朝败亡和我的成功经验吧。当然,范围也可以不仅限于此,之前那些国家兴衰成败的教训,你也一并总结一下。”陆贾在这样的指示下,写了十二篇论文,汇集成册后,被称为《新语》。在《新语》这本书中,陆贾充分宣扬了“行仁义,法先圣”的理念,主张“礼法结合”,强调人主应无为而治。刘邦采纳陆贾的建议,重用陆贾、叔孙通、张苍等文臣。他身体力行,向天下宣示文治方针。汉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十一月,刘邦平定英布叛乱,返回都城时,途经鲁县,以太牢祠孔子

汉朝初立时,国家危机四伏,直到刘邦去世,天下也没有真正太平过,除了平定国内此起彼伏的叛乱,刘邦曾亲率汉军主力,在平城和匈奴主力对决。汉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十月,刘邦抱病亲征,平定英布叛乱。在战场上,作为皇帝和主帅,他统帅数十万汉军精锐,竟然身中一箭,这种概率低得令人咋舌,但竟然发生了,这只能说明在人生最后一战中,刘邦的勇武豪气,不逊于项羽。同年四月,刘邦驾崩于长乐宫。他的死与这次受伤有着直接关系。

现在已经无法知道,如果项羽打败刘邦,并最终称帝,是不是也能像刘邦一样,采纳陆贾这样的文化人提出的建议,在治国上放弃武功推行文治。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战争岁月,或者在天下不稳定因素太多时,刘邦和项羽都有崇尚武力的思想和“以武功威震天下”的理念。

客观地讲,在乱世或者天下初定之时,无论是刘邦,还是项羽,放弃以武力经营天下的思想,肯定行不通。比如,项羽分封完天下后,对分封结果不满的陈馀和田荣、彭越首先起兵反对项羽,野心勃勃的刘邦主动攻打西楚国,还联合各路诸侯,攻占都城彭城。在这一瞬间,项羽其实是受害者,是被武力侵害的人。在天下汹汹、人心不归的时代,项羽不靠武力自卫和经营,难不成坐以待毙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