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组织的领导者,如何选拔人才、用什么样的人和怎样使用人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每个领导者的方法和策略不同,结果也就相差很大。
在选拔人才上,至少项羽还算是有慧眼,比如,从众多人中把韩信选出来,成为自己身边的参谋。在如何使用人才上,因为史料残缺,很难系统地分析项羽在使用人才上的策略。一些研究者认为,项羽是贵族出身,傲骨凌云,一派君子作风,不愿意和那些道德缺损严重、做事没底线的市井小人为伍,在用人上出现道德至上、能力其次的倾向,不能做到唯才是举。
这里说的小人,是指那些有能力而唯利是图、道德情操低下的人。这些人在处理一些棘手问题时,因没有道德羁绊,可以放开手脚,不择手段,从而能够处理很多棘手问题。
在乱世,刘邦和项羽形成的组织和团队在刚起步时,其行为处事的方式和打家劫舍的土匪组织类似。而这样的团队一旦有明确的政治主张和目标,就成为政治集团。在组织中,充斥着太多道德低下的人,一定有损于团队的政治形象,甚至影响团队性质和最终命运。无论是刘邦还是项羽,他们带领的团队都有明确的政治主张和目标。特别是刘邦的团队,从刘邦当上砀郡长开始,逐渐脱离匪气,“高大上”的政治形象越来越清晰。
领导在用人上对品行考察过于放纵,确实很危险。刘邦也好,项羽也好,身边离不开有情怀、有道德、有品行的人才。这些人是他们,也是所有组织里,最值得珍惜、最值得依赖的人。
任何集团都要讲道德、讲节操,但有时候过于拘泥于道德,在乱世中处理一些复杂棘手的问题时,就放不开手脚,即使脑子聪明,很多事情也很难处理好。(www.xing528.com)
在楚汉相争时代,项羽出身贵族,他是否真的对那些道德水平低下的人,因看不惯而拒而远之,且固执死板地坚持用道德情操高尚的人呢?
这个说法最早是来自《史记》的记载。根据《史记·陈丞相列传》记载,刘邦在荥阳被项羽围困,粮道被断,感觉很难支撑下去,他甚至向项羽提出,把荥阳以西的部分土地给项羽,以换和平,但项羽不答应。
在这种情况下,刘邦问陈平:“天下纷纷,何时定乎?”意思是,你看现在汉军处于如此弱势的地位,随时可能军败国亡,主动和项羽谈和,项羽还不理,这该如何是好呢?刘邦问计于陈平时,是他极度缺乏自信、丧失斗志的时候,态度上自然很诚恳。如果陈平说点过头的实话,刘邦也可以接受。
陈平对刘邦说:“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今大王慢而少礼,士廉节者不来。”陈平指出,项羽是一个恭敬谦让、讲礼貌、懂礼数的君子。既然一个人是谦谦君子,他不看重钱财货物之类的身外之物,更重视精神层面上的追求,他喜欢“廉节好礼”的人,“廉节好礼”的人也喜欢他。“至于汉王您呢,是个素来轻慢、不懂礼数的人,品行廉洁、人格高尚的人自然不愿意和你为伍,也不愿意和你共事了,更不会愿意受你驱使。”陈平就差直接说,刘邦是个小人,是一个粗鄙的人了。刘邦和陈平说这话时,他的处境很艰难,他所关心的是陈平如何帮助他解燃眉之急。陈平接着说道:“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他说刘邦虽然重物质利益,在品性上,也不算是个谦谦君子,但愿意把物质利益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不吝给立功的人赐爵位、给封邑。那些有本事但品性不端的人,都喜欢投靠刘邦。如果汉王扬长避短,依然能平定天下。陈平是在鼓励刘邦按照底层社会混江湖的套路打天下,无须背上道德上的心理负担。陈平这么说,刘邦当然很受用。基于以上的观点,陈平认为,应该给他“数万斤金”,让他用于离间项羽身边的骨鲠之臣,比如钟离眛、范增、龙且和周殷等人。后来陈平果然不负重托,成功地离间了项羽和范增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