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韩信为什么不去支援荥阳战场,他肯定会说,齐地人心不服,需要治理和弹压,抽不出足够兵力南下,南边的西楚国对自己虎视眈眈,他不敢轻举妄动,诸如此类的原因,他能列举很多。同时,他也可以说,已经派出一部分兵力,和彭越、田横袭扰项羽后方,由此减轻荥阳战场的汉军压力,并非无所作为。
然而,根据《史记·灌婴列传》记载,韩信派灌婴率领一支骑兵军队,离开齐地,向南打到广陵郡(今扬州市),纵横千里,攻城略地,洞穿整个楚地,取得巨大战果,直至攻陷西楚国都城彭城。《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也记载了灌婴的战功,灌婴“以车骑将军属淮阴,定齐、淮南及下邑,杀项籍”。然而,如此重大且战功赫赫的军事行动,在刘邦和项羽的传记中,竟然一笔也没有记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其中是否有其他内情?
根据《樊郦滕灌列传》记载,灌婴此次千里大跃进,出发地是鲁县(今山东曲阜市)。在这里,他首先打败楚军将领公臬,向南击败楚国的砀郡长,而后继续南下,一直打到广陵郡。
项羽听说灌婴抄略楚国腹地,急忙派项声、薛公、郯公出击,收复淮北失地。此时,灌婴回军,遇到这三员将领,经过激战,斩杀薛公,打下下邳县。在东郡的平阳(今河南滑县南),击破楚军另一支骑兵。最后,转军杀向彭城,攻占彭城,俘获楚国柱国项它(柱国职责等同汉国丞相)。占领彭城后,灌婴率军向彭城以北进军,打下留县、薛县(今山东枣庄市)、沛县(今江苏沛县),而后南下打下酂县(今河南永城市以西)、萧县(今萧县)、相县(今永城市东北、淮北市西北)、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和谯县(今安徽亳州),在攻打苦县和谯县时,灌婴俘获一名楚军亚将(一说是周兰)。
等这些仗打完,灌婴率军进驻颐乡(今河南鹿邑县南),加入刘邦主力军队。在陈县(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区)附近的垓下,围攻项羽。在垓下,项羽突围,灌婴亲率五千骑兵,一路追击项羽于乌江亭,逼迫项羽自杀。
《史记》记载将领和文臣的事迹时,有的写得很详细,如张良、陈平、韩信、周勃等;有的写得相对详细一些,如萧何、曹参。对这些人,司马迁都单独开出一个章节,为他们写传记。而对其他一些相对不重要的人物,如樊哙、夏侯婴、郦商、灌婴,司马迁归类后把他们的事迹放在一个章节里记述,即《樊郦滕灌列传》。既然这四个人放在一起写,记述每个人的事迹就相对简略。对灌婴的记述也很简略,可以肯定的是,他的事迹大部分是从战功簿上照抄下来的。既然这样,对灌婴的记述可谓没有任何修饰的实录。但研究者郭秀琦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灌婴打下了西楚国的彭城,而在刘邦和项羽的传记以及其他人的传记里都没有记载呢?
灌婴所率军队是一支骑兵。这支军队是在彭城之战后,刘邦仿照项羽的骑兵部队组建成军的。韩信让这支军队深入楚国,一方面能给刘邦一个交代,支援荥阳战场,另一方面减轻楚军对齐地的军事压力。但是灌婴这次出击,战果是惊人的,破敌陷城,把西楚国腹地折腾得乱七八糟。但有一个问题是,灌婴这支军队能打下这么多城市吗?
灌婴所率的骑兵机动性强,转战千里,自然是没问题,但攻城就很成问题。骑兵善于野战,不善攻城。《史记》记载灌婴这段作战时,对有些地方,是用“降”字来说明他的战果,比如“度淮,尽降其城邑”“遂降彭城”,等等。从字面理解,“降”是降服的意思,可能没有攻城作战。可以理解为,当时西楚国后方没有主力军队,汉军突然来袭,因惊恐,先后投降。灌婴执行袭扰西楚国后方的任务,并不执行攻占任务,降服这些城市后,不可能派足够兵力驻守。所以,项羽派项声、薛公、郯公等人迎击灌婴,很快收复淮北诸城。灌婴的骑兵部队仅攻陷过一座城市,这就是下邳,《史记》记载,“下下邳”。也许下邳的防守过于空虚、薄弱,灌婴突然来袭,将其攻陷。(www.xing528.com)
但最让人不可理解的是,灌婴的骑兵部队竟然攻占西楚国的都城彭城,且俘虏西楚国的柱国项它。彭城是西楚国都城,防御力肯定不是下邳这样的小城可比。而城中又有西楚国的核心行政班底和大量的物资,仅靠灌婴一支骑兵军队,能打下吗?
更令人不解的是,项羽很重视对灌婴的阻击,派项声、薛公、郯公等人与其作战,收复被灌婴降服的失地。他也很重视对楚军后方的保护,比如,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项羽回军攻打彭越、刘贾和卢绾,保护楚军粮道和后方安全。《史记》记载人物事迹有一个特点,一个人的事迹除了在本人的传记里记载,如果他的所作所为和其他人有关,也会进入其他人的传记中。攻占彭城这件大事,对刘邦和项羽的最终命运影响巨大。这样的大事竟然只在灌婴传记里记载,而不见于《史记·项羽本纪》和《史记·高祖本纪》。这显得很不正常。
司马光崇尚“尽信书不如无书”。在《资治通鉴》里,也没有提到灌婴向南千里跃进和攻占彭城的作战,很可能觉得这是孤证,不足采信。因此,研究者郭秀琦认为,《史记》中对灌婴的这段记载,属于后人补记的,不是司马迁所写。当然,这是一家之言。可是,如果确实是司马迁所写,且这段记载来自汉朝官方文献,是不是也能说得通呢?可以尝试地分析一下,以期提供另一个思考此问题的角度。
虽然在《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都没有记载灌婴在西楚国腹地的作战,但有一个细节值得重视,根据《史记》记载,这灌婴在楚国征战后,带着军队,在陈下击破项羽后,被赐益食邑二千五百户。任何将领被封赏,都要有掷地有声的战功,而在陈下击破项羽,是汉军众多将领共同努力的结果,不可能因此而独赏灌婴两千五百户食邑。值得注意的是,灌婴是最后追杀项羽的将领,但增加他的食邑数量,却并不是在追杀项羽成功以后,而是在之前,这说明增加灌婴两千五百户食邑,是对他之前战功的表彰。因此,可以推测,灌婴之前在楚国内部千里大跃进的作战应该不是捕风捉影。
灌婴的真实任务应是袭扰楚国后方。从结果看,这一战略目的应该达成或者部分达成了。不过,仅靠灌婴的骑兵攻陷彭城,很不可思议。那么,按照常理,应有另一支步兵军队配合他作战。这支军队是韩信派来的吗?从道理上说,最有可能的是韩信,原因是灌婴归韩信指挥,灌婴从淮南淮北征伐回彭城时,韩信应该派出一支接应军队,共同进攻彭城。
可是,根据我们分析,应该不是韩信来接应他的。为什么呢?如果韩信指挥军队,趁着灌婴的骑兵北上到彭城,挥师南下,与灌婴一起,打下彭城,可在韩信的传记里为什么没有记载呢?要知道,司马迁对韩信的传记是下了很大功夫的,对韩信如何作战的细节,记载得十分详细。如果韩信能打下彭城,相信司马迁应不会漏掉这关键一仗。
因此,可以推测,和灌婴一起攻下彭城的军队另有其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