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潍水之战揭开谜团,平定齐国大获成功

潍水之战揭开谜团,平定齐国大获成功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韩信平定齐国,开局打得不错,项羽派出龙且等人和齐国联合,抗拒韩信,在潍水这个地方,双方展开决战。刘邦平定天下之相已尽显。从整个战场情形,以及刘、项对齐地得失的重视程度看,潍水之战很像解放战争时期的淮海之战。龙且所说的“齐之半可得”表明,项羽应齐国的要求来潍水和韩信对决,除了为保护西楚国大后方,他应该有占领齐国全境的意图。龙且、周兰率军进入齐地时,应该秉持这一战略意图。

潍水之战揭开谜团,平定齐国大获成功

韩信平定齐国,开局打得不错,项羽派出龙且等人和齐国联合,抗拒韩信,在潍水这个地方,双方展开决战。那么,龙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龙且在史书中第一次出场是在救援东阿的战场上。《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梁立熊心为楚怀王后,没几个月,东阿被秦军围困,项梁“与齐田荣、司马龙且军救东阿”。但在《汉书·陈胜项籍传》中,此处没有提到龙且。之后,龙且和刘邦的将领作战,胜绩很少。在刘邦东征彭城时,曹参、灌婴都曾打败过龙且。根据《史记》记载,阳陵侯傅宽也曾和龙且、周兰在敖仓作战,傅宽部下在敖仓阵斩一员骑兵将领,立下大功,傅宽的食邑数量因此而被增加。看来,在和龙且、周兰作战中,傅宽也取胜了。

从《史记》和《汉书》记载看,龙且取得过一次大胜,但敌人是九江王英布。当时,九江王英布叛楚归汉后,项羽派项伯、龙且攻打英布,数月后取得胜利,英布因此只身离开封地归汉。可以说,在潍水之战前,龙且和周兰在和汉军的作战中,几无胜绩。

《史记》和《汉书》对当时的很多战斗和战役记述得并不详细,特别是对项羽阵营中诸多将领的作战,缺乏详细记述。从项羽派龙且、周兰赶赴齐地和韩信作战,以及龙且打败楚军第一悍将英布看,龙且的武力也不能小觑,应该具备很强的实力。

《汉书》中记载,项羽任命西楚国柱国项它为主将,龙且和周兰为副将,救援齐国。当时,作为柱国,项它主要负责楚国内政,相当于汉国的萧何。他应该是这次救援齐国名义上的主将,主管粮秣供应,协调荥阳战场和齐地战场。在齐地战场的敌前总指挥应是龙且。

潍水之战前,汉军已吃下西魏国、赵国、代国和半个齐国;在北部,除燕国外,其他地方均已被汉军占领,荥阳至彭城侧翼受到汉军直接威胁。刘邦平定天下之相已尽显。在荥阳前线,刘邦屡败屡战,韧性十足,项羽陷入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他的后方时常遭到彭越和汉军刘贾、卢绾袭扰,粮草供给越来越困难。项羽深感进退失据,苦不堪言。在齐地这次战役,项羽完全输不起。

对于刘邦,这场战役也极为关键。他派出包括曹参、灌婴在内的数十员将领,动用汉军主力,协助韩信,倾全力攻占齐地。定齐之战的成败,决定刘邦是否能够平定天下。

从整个战场情形,以及刘、项对齐地得失的重视程度看,潍水之战很像解放战争时期的淮海之战。对解放军一方,淮海之战打赢,长江以北无大战。解放军从此掌握战略主动,随时可以饮马长江,直捣南京。统一全中国,只是时间问题。潍水之战也是如此,打完这一仗,赢了,刘邦平定天下则胜券在握;输了,天下归属尚未可知,势衰者可能反败为胜,势兴者可能跌落尘埃。刘项双方都看出这一形势关键所在,使出全力,打好这一仗。

史书对双方兵力记载并不详尽。在汉军这一边,在潍水战场,后来被封侯的汉军将领达到二十个左右。郦食其在说服刘邦派他去说降齐国时,曾说“足下虽遣数十万师,未可以岁月破也”,有人据此说韩信手上有数十万人。楚军虽号称二十万,按惯例应砍去一半,也就是十万左右。在韩信进攻历下之前,齐军有二十万人,之后被击溃,四散奔逃,但在齐王田广手上,应不会少于十万。

战役在汉三年(公元前204年)十一月打响。从《史记》记载看,战役过程很简单。韩信事先在潍水上游用麻袋堵住河流,形成“堰塞湖”,然后命令汉军主动渡河,进攻齐楚联军。齐楚联军反击,韩信军队撤退。齐楚联军正在渡河时,韩信突然命令上游的士兵扒开“堰塞湖”,把齐楚联军断为两部分,汉军趁机反击,齐楚联军大败。

《史记》对这段战役的描述过于简单和传奇。有些研究者认为,史书对此次战役的记述失真。比如,当汉军渡过潍水时,齐国军队没发觉水流突然变小和变缓,有问题吗?楚国军队对这带水文情况不熟悉,可齐国军队应该清楚,并因此警觉。曾国藩读史读到此处,也表示出质疑。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因缺少其他史料印证,对类似问题只能存疑了。

韩信彻底打败齐楚联军,齐地再无足以对抗汉军的军事力量。齐楚联军失败的原因很多,但除了汉军强悍和韩信用兵如神,主要原因是齐楚联军内部不和。

根据《史记》记载,有个谋士告诉龙且,不可和韩信直接作战,建议龙且坚壁不出,和汉军耗时间,同时,鼓动齐国的各方反汉势力袭扰汉军后方,等汉军断粮,准备撤军时,再掩杀过去,必取全胜。

可龙且竟然说:“我知道韩信为人,他是很容易被打败的。我现在来齐国打仗,不战而屈人之兵,我还有什么功劳而言呢?”“我必须和他打,这样就能得到齐国的另一半土地了。”一般人理解,龙且说出上述这番骄狂的话,过于轻敌,且自不量力,失败是必然的。不过,如果细究起来,这么理解也许片面。

龙且曾说:“今战而胜之,齐之半可得,何为止。”这句话一般被理解为“龙且立功心切,骄傲轻敌”的表现。但如果分析当时形势,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www.xing528.com)

田广是田荣之子,田横是田荣之弟。一年多前,汉二年(公元前205年)三月,项羽率军进攻齐国,打败田荣,田荣兵败被杀。田横和项羽鏖战城阳,险些被杀。此时,齐国君臣与项羽结下的深仇大恨,很难在一朝一夕中化解。如今,突然因为汉军侵齐,齐楚为共同利益,被迫走到一起,成为盟友,互相之间很难有足够的信任和默契。

龙且所说的“齐之半可得”表明,项羽应齐国的要求来潍水和韩信对决,除了为保护西楚国大后方,他应该有占领齐国全境的意图。当时,原属齐国的地盘,如薛郡、琅琊郡早已被楚国控制。如果通过战胜韩信,则剩下的另一半齐国地盘也就顺理成章地归楚国了。龙且、周兰率军进入齐地时,应该秉持这一战略意图。

但如果“不战而屈人之兵”,楚军结营固守,派出奇兵,骚扰韩信后方,逼退韩信大军,而后竟然还要依靠齐国军力,攻占被汉军占领的齐地,那么,即使把韩信大军赶出齐地,楚军如何震慑齐军,占领齐国?如果再想拿下齐国,难免要和齐国再打一场仗。而一旦齐楚交恶,如果汉军趁机反攻,楚军和齐军肯定同时被打败。

与其如此,不如主动与韩信决战。齐军已被汉军打得溃败不堪,士气全无,一旦面对携战胜之威的楚军,锐气将更加低落,也只能纳地投降。楚军一旦占据齐地,将这里变成西楚国的战略基地,一方面杜绝齐国再次投靠汉军,另一方面顶住汉军在黄河以北攻略的势头,形成新的对峙局面。

显然,此时楚军同时执行两个方向上的战略目标,在与韩信大军作战时,还要防范齐军,在军事上只能执行孤注一掷的冒险行为,但这犯了兵家大忌。这时的楚军很像中途岛海战前的日本。当时,日军石油等战略资源匮乏,无法和美国打消耗战,希望一劳永逸地全歼美军海军,并独霸太平洋日本海军全军出动,进攻中途岛。但因输不起,且只能毕其功于一役,日军同时设立两个战略性目标,一个是攻占中途岛,另一个是歼灭美军特混舰队。日军航空母舰及其他类型军舰、飞机的数量占据绝对优势,但为同时实现两个战略性目标,日军顾此失彼。关键时刻,美军抓住战机,变被动为主动。日军海军大败亏输,从此,再无起死回生的机会。

齐国君臣对此也应该有所洞察。对于齐国而言,他们邀请楚军共同对抗汉军,并不是要把齐地拱手让给西楚国,在潍水之战前后,他们把保存实力当成第一要务。在潍水之战后,如果楚军胜利,则齐军趁机收复失土,将汉军和楚军赶出齐地,这应是他们打的如意算盘。在战场上,齐楚联军各怀鬼胎,各有算计,很难打出高度默契的攻防战。在战力不占优的情况下,远道而来的龙且,盲目出战,被韩信抓住战机,最终,军破将死。

此战之后,齐楚联军溃散,向城阳(今山东临朐县西北部)退却。汉军追击,包围城阳。在这里,齐楚联军被彻底消灭,齐王田广被活捉。

楚国大将周兰被灌婴亲自抓获。《史记·灌婴列传》记载,灌婴“身生得亚将周兰”,可见灌婴相当彪悍。不过,根据《史记·灌婴列传》记载,灌婴攻略楚地时,又一次抓住周兰,也就是“复得亚将周兰”。对灌婴两次抓住周兰这件事,听起来很不可思议。周兰是潍水之战的副将,抓住他已相当不易。如果被抓两次,则说明在潍水之战中,被活捉的周兰竟然逃跑了,这很让人不可理解。《汉书》对灌婴在攻略楚地时,记载灌婴“复得亚将”,但没有说明这个亚将是谁,班固大概也觉得有点不可思议,没有采纳《史记》的记载。按常理推测,《史记》可能有误,灌婴以后所抓的亚将,应是另有其人。当然,这也仅是推测。

《史记》和《汉书》的记载,龙且的最后下场模糊不清。为什么这么说呢?

根据《史记·灌婴列传》记载,在潍水之战,“卒斩龙且”,灌婴手下的将士斩杀龙且。根据《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灌婴属下乐成侯丁礼杀了龙且。这么看,龙且的下场很确定,他被灌婴部属丁礼杀了。

可是,据《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关于阳都侯丁复的军功记载,有一句话“杀龙且彭城”,丁复在彭城杀龙且。到底是谁杀了龙且呢?难道说是两人各自把龙且杀了一次?换句话说,龙且在潍水之战“假死”了,后来又跑回彭城,在彭城又被丁复杀了一遍?这样理解显得很荒谬。

但《史记》就是这么记载的,《汉书》也是这么记载的,《资治通鉴》和两本书差不多,都记载龙且死于潍水之战。然而,《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记录着一个人为什么被封侯的事迹,写得很简略,很多人就只写一两句话,但这是功臣被封侯的重要依据,要公示于天下,既展示出功臣们的荣誉,也是功臣及其后世子孙享受待遇的依据,其准确性高于一般史料。“杀龙且彭城”被明确记入阳都侯丁复的战功中,这说明龙且确实没有死于潍水之战,而是从齐国退回彭城,在后来发生的彭城之战中,为保卫彭城战死。《史记》和《汉书》记载龙且死于潍水之战,应不符合史实。

《史记》《汉书》为什么会如此记载呢?除了司马迁和班固的失误,也许还有其他的可能。比如,有关龙且如何死和在哪里死的史实,是司马迁从当时官方史料中摘录的。而官方史料有意将杀死龙且这样大的战功,放到灌婴、曹参头上。这是为什么呢?要解释这一问题,则要牵涉到汉初一场波及整个朝堂的政治斗争,其中内情将在后文详细分析。

曹参率军向胶东地区进军,消灭掉盘踞在即墨(今山东青岛市即墨区)的齐国将军田既。以后,韩信平定齐地,率领主力,去垓下合围项羽,把曹参留在齐国,让他“平齐未服者”。曹参没有参加围攻项羽的垓下之战,之后一直待在齐国,后来成为刘邦庶出的长子齐王刘肥的相国。萧何去世后,他应召去长安,当上汉朝第二任相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